欣赏歌剧 体验平凡中的“不朽”
来源:《人民日报》 编辑:郝维亚 2014-12-28 11:01:00
人生获得“美感”是一条艰辛的道路,唯有通过学习和深刻的艺术体验,与必要的欣赏准备才能真正感受到艺术的伟大,进而体会人生的甘苦
西方艺术舞台的主角
“歌剧”是一门表现戏剧的艺术样式,一门用音乐来表现戏剧的艺术样式;也就是说在歌剧中“戏剧”第一位,“音乐”第二位。
语言是音乐的基础。歌剧的分类是以语言为主。传统上主要有“意大利语歌剧”,“德语歌剧”,“法语歌剧”,“俄语歌剧”和“英语歌剧”等。
自歌剧肇始,按照年代的顺序通常分为四个时期。即:巴洛克时期、古典时期、美声和浪漫时期、真实主义时期与现代歌剧。
歌剧的第一个辉煌出现在巴洛克时期。以亨德尔(1685―1759年)的歌剧为代表。
其后经过众多作曲家的努力进入古典时期,在莫扎特的时代步入第二次辉煌,尤其以他的晚期四部歌剧《费加罗的婚礼》、《唐璜》、《女人心》和《魔笛》(1786―1791年)为代表。
第三个时期美声和浪漫时代的歌剧,以罗西尼的《塞尔维亚理发师》、贝里尼《诺尔玛》和多尼采蒂《爱情灵药》为代表。1850年以后由意大利语歌剧的标志性人物威尔第的《纳布科》、《弄臣》、《茶花女》、《阿依达》、《命运之力》和《奥赛罗》与德语歌剧的划时代人物瓦格纳的歌剧《汤豪赛》、《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指环》为代表,将歌剧艺术推向历史最高点。恰巧今年是这两位作曲家诞辰200周年。
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歌剧由意大利作曲家普契尼领衔进入真实主义时期,代表作品有《波西米亚人》、《托斯卡》、《蝴蝶夫人》和《图兰朵》等,并在欧洲各国家和民族间发扬光大,紧接着由法语歌剧《佩利亚斯与梅利桑德》(作曲德彪西)、德语歌剧《莎乐美》(作曲理查施特劳斯),英语歌剧《皮特格雷姆斯》(作曲布里顿)等催生了一系列现代歌剧的产生。
进入20世纪后,电影这门由影像和后期制作为主的形式高歌猛进,而歌剧这门依靠抽象的音乐讲故事和现场完成的形式逐渐开始没落。
歌剧难懂吗
歌剧一直是西方艺术的核心艺术样式,具有高度浓缩,高度综合,高度技巧的特点。如何欣赏,对于非西方的观众一直是一个难题。
首先是剧情和语言的隔阂。歌剧演出时用原文演唱,现场翻译字幕一直是一个欣赏的瓶颈,对于现场观众而言要在瞬间记住冗长的外国人名,跟随复杂的故事情节看字幕,并感受音乐的变化对欣赏能力是一个挑战。同时中外文化不同,表达情感和戏剧理念的方式不同,国人总会有难以入戏的感受。
其次是对用音乐来理解戏剧进行的不习惯。由于音乐习惯本身不同,西方歌剧中的音乐在表达戏剧进行时往往会“轻视”旋律,而“重视”乐队,更多从和声、节奏、音色等等方面来暗示戏剧进行。这一点和国人对于音乐中“旋律”的渴望形成欣赏矛盾。剧中人物感情脉络的变化和国人的情感诉求也不一致,再加上歌剧故事里的西方历史、宗教和神话的背景,这对于一般观众而言是一个极高的门槛。
歌剧不是快文化
观众会发现欣赏一场歌剧的演出很“累”,需要动脑子和调动各种神经感官,并在智力上与舞台表演一起完成戏剧的进行。
但是,复杂的艺术样式能承担更深刻的艺术诉求,能表达人类内心更加丰富和细腻的情感状态,理解并征服一部部经典的歌剧会让中国观众的欣赏能力大增,也会让今天这个浮躁的社会更加有“耐心”。
同时,歌剧是西方的核心艺术,如果观众从这里开始了解西方的语言、文化、精神追求和艺术表现手段,再反观我们自己文化中的各种得失,必会对自己有更深入的理解和坚持。
欣赏西方歌剧首先做到的是提前熟悉剧情,并对主要人物的唱段和主导动机提前有一个了解,这样在现场就不会捉襟见肘。如果有条件能够阅读原文字幕,体会每一个字词作曲家是如何虔心创作,再加上对于美声唱法中的各种声部,如女高音、男高音、女中音、男中音和男低音不同的表达方式,相信一定会受益无穷。对于优秀艺术的感知和喜爱,绝对不能采用厕所读物的方式,或者所谓文化休闲和文化消费的方式来获得。一定要理解人生获得“美感”是一条艰辛的道路,唯有通过学习和深刻的艺术体验,与必要的欣赏准备才能真正感受到艺术的伟大,进而体会人生的甘苦。
歌剧的历史是由伟大的作曲家、戏剧家和他们的伟大作品来构成的。其实这些伟大的艺术家和你我一样是经历生老病死和感情折磨的普通人。他们的伟大在于:通过创造了一系列剧中的人物达到不朽。这些剧中人物的形象和他们的命运,不仅仅是他们那个时代的代表性人物,同时也是超越了那个时代的英雄。所有的观众正是通过对这些人物的了解,对这部作品的欣赏,从而体验了这些“不朽”,并将这样的情感“移情”到自己的身上,为我们自己平凡的人生找到艺术和智慧的光芒。
歌剧这门艺术形式从她孕育,发展至今的400多年时间里,一直是西方观众的宠儿,更是艺术舞台上的主角。
任何时代的音乐都应该记录那个时代最重要的音乐现象和事件,而歌剧艺术的所有这些特质正是我们为什么要看歌剧的理由。
(作者为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教授)
责任编辑:刘鲁民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