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影音乐原创乏力
来源:音乐周报 编辑:徐丽梅 2014-12-12 10:32:00
12月4日,北京首届国际电影音乐节在中央音乐学院拉开帷幕。来自海内外的数十位知名电影音乐作曲家、歌唱家以及导演、制片人汇聚一堂。在为期5天的音乐节期间,这些音乐人、电影人与中央音乐学院的师生们,分别以大师班、电影音乐创作与教育峰会、多媒体电影音乐会等形式,就世界电影音乐发展的新趋势进行交流,也对中国电影音乐的现状与未来发展进行了总结与探讨。
国产电影音乐不乏佳作
“从上世纪60年代到现在,我唱了几百首电影歌曲,一部电影如果有一首好歌就会成为经典,比如一唱起《我的祖国》、《谁不说咱家乡好》、《绒花》等,大家就会情不自禁想起电影中的画面。电影要重视音乐,特别是电影中的歌曲。”著名歌唱家李谷一在电影音乐节的新闻发布会上讲起了当年谭盾为电影《火烧圆明园》作曲之后,请她演唱主题歌曲的情景,她表示,希望更多本土作曲家为中国电影创作出脍炙人口的好歌。
其实,回顾中国电影音乐走过的历程,每个阶段均不乏佳作。上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中国的电影音乐中,交响乐与民族音乐并存,影片音乐的表现力取得了自主的地位,同时主题歌曲仍占有一定的位置。《早春二月》、《甲午风云》、《五朵金花》、《刘三姐》和《冰山上的来客》等一批优秀电影中的音乐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比如,电影《冰山上的来客》中那首《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经久不衰,作曲家雷振邦在创作该曲时参考了一首古老的塔吉克族民间歌曲《古力碧塔》。
许多人可能还记得上世纪70年代末上映的电影《生活的颤音》,片中的音乐将剧作与小提琴协奏曲有机地结合起来,音乐的节奏、韵律紧密配合画面以及人物的内心活动,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电影《小花》中的歌曲与音乐紧密结合,其感染力和表现力之强,已经令一代观众铭记在心。
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电影获得了许多国际大奖,电影音乐的艺术价值得到了开拓和发掘,显现了与往不同的音乐气质,比如,由作曲家李戈配乐的电影《黄河绝恋》里忧伤凄美的小提琴曲《夕阳山顶》,将整部片子浪漫又悲壮的气氛推向了高潮,并升华了主题,令人难以忘怀。
进入上世纪90年代,随着全球文化的融合交流以及电子与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电影音乐呈现多元化和多样性。中国电影音乐中也加进了现代电声与传统器乐的组合。此外,还有人声与器乐的组合以及不同风格演奏或演唱家的组合,如电影《英雄》中交响乐与鼓声的《序曲》,交响乐旋律来自东北二人转音调,鼓声透露出了现代爵士与摇滚的节律。一些清唱也被越来越多地运用到电影中,清唱的优势在于最大限度地发挥人声的作用,回归人声最初、最纯粹的表达方式。
外来的和尚好念经?
上世纪90年代以后,中国电影音乐开始大量引进外来元素,邀请国外作曲家为国产电影配乐:从《十面埋伏》、《满城尽带黄金甲》、《太阳照常升起》、《让子弹飞》、《姨妈的后现代生活》,到《丝绸之路》、《悲情城市》、《花样年华》、《2046》,不少电影配乐是梅林茂、久石让、喜多郎等日本作曲家所作;或者邀请好莱坞配乐大师,比如电影《无极》的作曲者为美国著名配乐大师克劳斯-巴代特;或者纷纷邀请在海外事业发展较好、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国音乐家,如谭盾,分别为电影《英雄》、《夜宴》等配乐。
中国电影音乐虽然在创作和录制上越来越专业,并偶尔有经典作品出现,但是,属于中国本土原创并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作品越来越少。国内许多导演更倾向于花重金聘请国外的配乐大师及工作团队完成电影的配乐工作。
对此,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主任、电影音乐节艺术委员会主席郭文景在本届电影音乐节开幕式上表示,其实目前国内比较活跃的中年作曲家们大多对电影音乐创作的介入还是比较深的,张艺谋、陈凯歌、田壮壮、张杨等中国电影第五代导演和谭盾、叶小纲、瞿小松等作曲家是一起成长起来的,他们之间有很深的渊源与合作关系。比如,叶小纲曾为电影《湘女潇潇》、《情漫黄山》配乐,瞿小松曾为电影《青春祭》、《盗马贼》、《野人》、《边走边唱》配乐。“记得当年谭盾为《火烧圆明园》创作的歌曲由李谷一老师演唱,他在我们宿舍里放这首歌的录音,我和瞿小松都觉得非常优美动听。但是现在,中国电影人、制作人一拍所谓大片,动不动就请外国作曲家。我希望中国的制作人、电影人今后可以请中国作曲家,当然,这是条漫长的路,还需要一步步来走,今天的音乐节是一个开始。”
谁制约了原创电影音乐?
中国电影音乐的制作模式偏向于以音乐人为主的作坊式运作。而在日本及好莱坞,完成一段电影配乐,都是由创作、录音、编辑等不同的专业人员合作完成。从专业的角度来说,作坊式的运作模式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电影音乐向产业化发展。比如说电影音乐衍生品的推广与销售,几乎所有的欧美电影都会把配乐专门做成原声碟,赶在影片公映前上架销售,既起到了宣传效果,也提高了衍生价值,而中国电影离这一步还差得很远。一项统计表明,在最近20年间,进入院线的国产电影已近千部,但真正出品过原声大碟的电影只有50多部,其销售量总和甚至不敌好莱坞一部卖座电影《泰坦尼克号》的原声大碟销售量。如此大的反差反映出中国电影配乐距离产业化甚远。
“国内音乐人的水平并不比外国作曲家差。”因执导电影《神秘指纹》获得第23届金鸡百花电影节“百花奖提名奖”的导演尹哲认为,相比十几年前,国内电影配乐的制作水平也提高了很多,而且,对于中国电影的味道与感觉,还是本土作曲家把握得更准确一些。随着技术进步,许多国外先进电子录音设备被引入国内,并运用到电影配乐的制作上。然而,虽然大多毕业于专业音乐院校的音乐编辑对音乐有很好的把握,但是他们对录音技术的掌握与运用还不够好,因此,电影音乐的制作需要既懂音乐又懂电子技术的跨学科人才,这类专业人才的培养尤其重要。可喜的是,近年来,国内的一些艺术院校已经开设了电影音乐后期制作、现代电子音乐等与电影音乐相关的专业。
在首届北京国际电影音乐节开幕式上,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副主任李小兵宣布了“年度青年作曲家发展计划”——为了鼓励青年作曲家积极进行音乐创作,尤其是电影音乐方面的创作,今后每届国际电影音乐节都会重点推出一位国内优秀青年作曲家,不仅在电影节期间为其举办专场多媒体电影音乐会,还将运用中央音乐学院现有的各种渠道资源对其进行推介。
电影是“烧钱”的事业,电影音乐创作同样也需要大量持续的资金支持。李小兵表示,希望越来越多的企业和社会组织能够为国内的青年作曲家从事电影音乐创作提供资金支持。
“现在不少大制作的电影请海外大牌作曲家配乐、请韩国人造型设计、美国人摄影已经成为一种宣传的噱头。不过,耗费巨资请大牌作曲家的毕竟是少数,普遍的现象是:国内许多导演在电影音乐上特别吝惜花钱,不少导演只重视前期拍摄,不重视后期制作,经常在前期把整个预算都花得差不多了,剩下很可怜的一点点费用留给音乐制作,怎么可能做出好的原创电影音乐?更有甚者,为了节省时间、精力和成本,在外面买录制好的乐曲片段,根据剧情一条一条地贴,这里贴一段悲伤的,那里贴一段快乐的,完全是拼凑出来的。”尹哲曾导演过近二十部影视作品,他很无奈地表示,国内许多导演对电影音乐的重视程度不足,是造成原创电影音乐精品匮乏的一个重要原因。相对而言,欧美观众对于电影的视觉、听觉的品质要求更高一些,这使得好莱坞的导演、制片人对影片的音乐效果要求也更高。
据统计,在中国国产电影中,电影配乐的投入一般只占整体成本的1%,就是说,一部制作成本为2000万元的电影,最后能给到配乐部分的资金只有20万元,当电影拍摄遇到超支问题时,还可能被导演和制片方缩减。而在好莱坞,这项预算就有可能达到8%,即160万。这之间的差距不只在数额,更是理念和关注度。
责任编辑:刘鲁民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