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注册

为民生 抒民意 解民忧 新闻热线:0535-6016688

投稿信箱:ytnews@dzwww.com

当前位置:首页 > 烟台音乐网 > 音乐漫步

《八女投江》——纪念与探索意义大于歌剧本身

来源:中国音乐评论网   编辑:乐音   2014-01-11 14:52:00

    6月30日晚,在天桥剧场看多媒体大型民族歌剧《八女投江》,由中国歌舞剧院演出,孔远编剧作词、金湘作曲、李稻川导演。

    走进剧场大厅,铜塑又似泥塑的抗联8位女战士深沉伫立,栩栩如生,有人正与之拍照合影,再认真一看,却是活人装扮的,给人触动很深。

    进了剧场,台上正在放电影,是二战一些电影纪录片的剪接:有欧洲战场有中国战场,有希特勒有日本军,算是演出前的“预热”。三声钟响,铜管嘶鸣,飘出一段无伴奏合唱,舞台上仍然在放电影:那是火红的映山红,幽深的白桦林,清澈的江水。白发苍苍抗联老战士肖伟明出场,回忆的歌声引出了八女投江的故事。

    这些故事有指导员冷云与丈夫周维仁结婚的情节,有小王参军想家的情景,有黄桂清丈夫与儿子惨死在鬼子手中情景,也有抗联战士围着笼火载歌载舞的情节。这一个又一个情节情景构成一幅又一幅动人的画面,配合一首首歌曲构成了一首音乐舞台的叙事长诗,追忆着东北抗日联军那些战斗生活的艰苦岁月。

    往昔岁月模糊,8个抗联战士生活与战斗的细节已经不清楚,寻找一个侧面,制造一个场景,抒发一段感情来描写与塑造一个人物;不讲究戏剧故事的完整,人物的完整与情节的完整,追求场面与歌声的动人,是这部多媒体歌剧创作的一个特点。这台多媒体歌剧的另一个特点是取消了乐队,改用前期录音的伴奏带。

    所谓的多媒体歌剧,主要是在舞台正面使用了一幅大纱幕兼做银幕,可放电影可打景片,用许多电影画面来补充连接整部歌剧,比如日本鬼子与我方战士打仗的画面主要靠电影片段的剪辑来完成。舞台主景是一片白桦林,纱幕拉开,演员出来,表演照常进行。

    歌剧当然是以音乐为主,以歌唱表演为主,这台戏台词很少,唱腔以咏叹为主,独唱、重唱与合唱各种形式兼顾,唱法是美声、民族、通俗兼容,因角色的年龄、性格的需要而定,比如指导员冷云和丈夫周维仁是美声,最小的抗联战士小王是民族唱法,年轻女战士胡秀芝用的却是通俗唱法,合唱与演员主要以美声唱法为主,整个舞台声音的威力、表情与融合相当不错,不同唱法、不同声部音量的平衡、音色的统一也做得相当不错,舞台的音响很成功。

    当晚角色是韩延文(扮冷云)、曲波(扮肖伟明)一组演员,歌唱与表演都很到位。韩延文嗓音通畅,高音嘹亮,歌声不乏激情,一段无伴奏的摇篮曲唱得很见功夫;曲波音色宽厚,声区统一,气息宽长,声音雄劲不乏表情细致,歌声很有吸引力。此外,几位角色独唱、重唱与合唱的完成都很不错。

    金湘的音乐属混合风格,有民歌风音调,有大小调或者混合一起的曲调,旋律写作不拘一格,配器风格也是管弦乐加民乐色彩乐器,再加通俗电声乐队的写法;主体仍然是管弦乐,既保持了管弦乐队的气势与动力,也发挥了民乐与电声乐器的色彩功能。这部歌剧的声乐旋律写作流畅,气息宽长;歌曲有大有小,以抒情见长,大段的弦乐与一些木管段落写得也很漂亮。遗憾的是主题歌写得不够精彩且重复贯穿不够,予人印象不深。

    这部歌剧不大像歌剧的地方,除没有乐队,演员必须将就伴奏带,有点卡拉OK感觉外,器乐段落不多,宣叙调几乎没有,有时还有对白,看来听来觉得跟传统歌剧很不相同。好在金湘笔下的独唱、重唱与合唱很歌剧化,角色的表演到位,说它是一部多媒体民族歌剧好象很准确。

    这部歌剧的剧本与歌词相对单薄,史实的限定与资料的缺乏,完整戏剧故事与丰满人物的缺乏,为戏剧创作带来困难。严格说来,它的纪念意义与多媒体歌剧的探索意义,大于歌剧本身的艺术价值。

    现场播报

    一腔民族情怎么就打了个水漂?——看歌剧《八女投江》的思考

    金湘老师以他的杰作《原野》站立在中国歌剧舞台上,成了一个难以逾越的高度。我从外地来,没有赶上享受《原野》演出的盛况,所以当6月初在金湘老师家看到《八女投江》的总谱,并得知这部新歌剧将在6月30日首演,默默地在心里对这个日子充满了期待。我渴望看这个戏,是想见证金湘老师新的杰作的诞生!

    7月1日,冒着酷暑走了很远的路到天桥去,戏已经要开演了。票贩子把380的票塞我手里,只要40元票款,我觉得挺值。但是,走出剧院的时候,却很失望。我不是心疼自己的钱,是心疼金湘老师拼命地创作出来这样的作品所花掉的那些精力与时间。这样的戏是无论怎样的演员都救不了的,他们唱工的好与坏,已经不重要了。我实在不想得罪为歌剧事业努力着的人们,尤其不想得罪金湘老师。但是,如果一个戏上演了,没有叫好声倒罢了,甚至连批评声也没有,创作者不也一样有点儿寂寞吗?

    歌剧《八女投江》失败的根源在文本。对《八女投江》这个庄严的主题,编剧仅仅理解到庄严的表面一层。在这个歌剧中,庄严的民族情像膨胀的气球一样不堪一击。因为编剧对寻找戏剧矛盾冲突、塑造人物性格毫无办法。于是,所有的人物像走马灯一样,没有喜怒哀乐地在我们眼前转来转去。每个人都在重复一个概念或者口号:国家民族比我的生命更重要,我们为了未来,投向那江水中,我是这样崇高,历史将记住我……

    歌剧《八女投江》的创作者们看看话剧《这里的黎明静悄悄》吧,一样是白桦林,一样是一群女性,一样是战争中的牺牲,什么是震撼人心的艺术创作,什么是没有灵魂的苍白口号,一定会理解得更深刻一些。因为设置的四个重要人物找不到一个矛盾的焦点同时出现在舞台上,所以没办法才找了一个故事的回忆者,像是晚会的主持人一样,把互不关联的人生硬地拽到一起。这真的不是歌剧表现的好方法。而同样的方法,编剧在所谓“大型原创民族歌剧《悲怆的黎明》”中就已经使用过。

    真正说到和金湘老师有关的是《八女投江》的音乐创作。虽然剧本粗糙,唱词拙劣,可金湘老师是认真的。不过,因为提供的文学的托盘太小,所以音乐就显得简单而缺乏应有的张力。有一段写“这一仗打得真漂亮”,因为唱词像《洪湖赤卫队》,金湘老师的音乐也几乎向《洪湖赤卫队》靠拢了。

    主创人员最得意的是“展现8个女人在死之前,对人生的留恋,让大家在情感上产生共鸣,真正感受到战争的惨烈”,而大段的三种唱法的演唱,是各自抒情,互相没有交叉。一个是唱给母亲,一个是唱给爱人,一个是唱给腹中的婴儿。内容是煽情过火适得其反,形式是自我重复自取灭亡。唱的内容重要,还是唱的方法重要?整个《八女投江》听下来,怎么也听不出歌剧的感觉,真的就是一个情景中“歌曲联唱”,而最好听的歌,是夹在创作歌曲中的经典,一个《阿里郎》,一个东北《摇篮曲》。

    金湘老师在新疆被荒废了20年,70岁的他,内心的激情给人以精神上的巨大感染。但是,加盟这样的一次创作,真的有点可惜,激情就像打水漂一样无法在歌剧的长河里沉淀下来。我说的是我的真心话,但愿我说错。

    此外,歌剧《八女投江》把伴奏乐队取消,代之以前期录音。把宏阔壮观的歌剧场面取消,代之以电影画面。将传统的歌剧形式大张旗鼓地偷工减料,而在宣传上却说什么“多媒体原创民族歌剧”。花了听歌剧的钱,看到的是一些电影的片段和“歌曲联唱”的叠加,怎么能不说是一次上当的经历? (显舟)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刘鲁民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