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随想
来源:范永全 编辑:乐音 2013-07-06 11:05:00
提起古琴,心中总是缱绻隐隐的情感。很小的时候,姥姥家的邻居有一架古琴,漆黑色的琴身,低回婉转的音色,我深深为之着迷。据说邻家的爷爷早年做过私塾先生,老头脾气古怪。但对我似乎很喜欢。有的时候把我放在怀里一起抚弄琴弦。琴的声音象老爷爷说话,发出的声音抑扬顿挫,让我十分安静平和。
不知何时,糊里糊涂的就明白了点减字谱,角、征、宫、商、羽什么的。后来父亲把我接回农村,我就再未见过,向父亲提起,父亲也只是说:“古琴不是谁家都有的。”慢慢的我感到这实在是一个迷团,为什么这种东西这样罕见,是人们都不喜欢吗?还是到底出了什么问题?随着老爷爷的去逝,古琴也终于变成我心头的一个影子。
到现在我终于发现古琴文化是被岁月掩埋的一大截中华文明。那是一个曾经辉煌的文化绿洲。回首没落风干的润土,我心中只有一种沙漠般的沧凉。这里包含太多纷杂难清的文化冲突。我不是学者,没有那么多的自信去评述中西文化诸多问题,但我仍能判断出西方的坚船利炮击中了我们的城墙的同时,西方的“工业文明”伤害了古琴。
曾经邀请和拜访过一些文化人士,面对古琴和谈到古琴都有一种奇怪的表情,不是沉默,就是保持一种疏离感,他们的心态大概是很复杂的,一者古琴不实用,不好学;二是古琴是一种曲高和寡的玩意儿,不是常人把玩之物;三是古琴之音在物欲横流的社会已实难入耳了。不管怎样的情绪,总之,古琴与这个社会隔了一道厚厚的心墙。的确,古琴在“圣人之治”的社会,把古老中华文明的文化元素集于一身,成了一种文化的代表。一个士子在成长过程中,必须经过一个主体的、内在的修炼过程。而吸纳编排其文化基因,是在琴、棋、书、画里完成的,在“文人四艺”中,琴被排在了首位。
相传古琴成于周代,文王与武王为达“无为而治”倡导“礼乐”,“乐至则无怨,礼至则不争,揖让而治天下者礼乐是也”。大音大雅的古琴被附与教化的重任。天地、四时、君臣、五行等等理念被古琴一一彰显出来,比如说,琴身的长度必须是三尺六寸半,象征一年365天,琴弦也有君、臣、民、事、理之分。就从这些,古琴以其瘦削之身是难以承其政治之重的。当风雨来临,怎会放过无辜的古琴。我不知道小提琴在西方到底附与了什么形式的意义,但我首先知道小提琴与《梁祝》属于文化,文化有其独特的轨迹,任何的比附与做作都是对文化本身的亵渎,任何功利与实用主义都会让瑰丽的文明遭受难承之伤。
文化是人们心灵的后院,是灵魂的栖息之所。用不同的符号形式向未来诉说曾经的对宇宙人生的思考,是心脉的源头,是文脉发祥之地。我不相信绝对的所谓强势与弱势文明,就是同样的中华古文明在地球版图上也曾不断挥动大的手笔。圣世王朝可赞可慰,五千年的文化可圈可点,荡荡乎君子之风,才是黄河文明久延不衰的根基。政治同样是离不开文化的,当年中国在抢救敦煌文化时,正是战争经费紧缺之时,没有文化之根的政治是短命的,这又是从学术角度进行的一次文化拯救。严格说来,政治也属于文化,是某种彰显的文化,是某种学说的张扬,但终究会作为一种前文化因素,走进历史,走进人们心灵深处,变成一种潜意识。如果一个民族缺少这钩沉索远的文化定位,就会浮躁起来,就会象赶海一样追逐某种潮流。如果把文化再界定的纯粹一点,我倒觉得,文化就是劳作之后的休息,平和焦虑的一杯清荼,朋友相邀的一杯浊酒……。
战争是贪欲的外化,热兵器发源于中国,但作为杀人利器,却没有在这个国度泛滥,当我们惊呼,“人文精神”与“绿色文明”正在走进沙漠、走进荒凉,我们对 “工业文明” 还有多少的感念与自豪?当“拷贝”成为文化的主流,当“克隆”成为生命的主体,当“媚俗”成为文化主载,那么,我们的精神也就会虚无到没有个性自觉,没有民族认同,没有对国度的热爱,一夜之间,我们似乎真的都变成了地球村的村民。一方面是民族文化的断裂难续,另一方面是对西方强势文明盲目而又无所适从的崇拜。
令人欣慰的是,古琴情愫,正在人们心头复苏,而且对古琴更情有独钟的似乎是美国人,他们认为这是天籁之声,非凡俗之音。于是一支古琴名曲《流水》被美国人惊选,认为寻找地外高级生命,只有此曲才可觅得知音。茫茫宇宙,走向星际文化交流最前沿的是中华古文明。如今古琴也被中国文化界重视起来,我国申报的两项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古琴独占一项。
我喜欢弹奏古琴,倒不想成为音乐家,只是想在知识爆炸,信息垃圾成堆,假话像白色污染漫及四野的时候,独守一块精神园地,为我们民族精英文化默默投下微薄的祈祝。古琴是中国的声音,随着民族自信心的增强,人们厌倦了文化的浮躁,我们就会理解,幽幽的古韵,才是盛世中国绵延不绝的流水清音!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