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民族声乐人才的培养
来源:中国声乐家协会 编辑:李小峰 2016-06-19 16:32:00
[摘要]民族声乐人才的培养是一个涉及多方面的庞大的系统工程,必须关注和把握其中的关键。要把握我国悠久而博大的民族声乐艺术,就要在学习国外科学发声技巧同时,注重中华民族精粹的继承,正确处理好两者的关系。
[关键词]民族声乐 人才培养 发声方法 继承借鉴
民族声乐人才的培养至关重要且意义重大而深远,多年的实践证明:要培养好民族声乐人才,首先要发现具有良好嗓音条件和艺术气质的好苗子;其次,要在教学过程中,注意针对不同民族的语言、风格,要求初学者学习民族语言、了解民族风俗习惯;再次,对民族声乐人才,要鼓励他们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声乐传统,掌握好中华民族的演唱技巧,同时借鉴外国歌曲的演唱技巧和方法,多方面、综合性的发展自己。另外,歌手的心理素质问题也很重要,其中尤其要注意帮助其消除唱高音时的恐惧感和胆怯感。具体来说,主要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一、正确处理好继承和借鉴的关系
1、科学的发声方法
此即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美声唱法,又指西洋传统唱法。美声来自意大利文Belcanto,意思是美好的歌唱。它起源于古罗马时代,早期的美声唱法只是教堂里的乐歌,由一些阉人歌手演唱。当时的西方音乐更多是建立在多声部教堂音乐、复调音乐基础上,唱法本身脱离不了宗教音乐的影响,男女唱法一样,只是声部不一样,音高不一样。意大利的科学发声方法值得我们认真研究探索,在实践中汲取其科学的内涵,发挥其应有的科学指导功能。
西欧唱法更强调整体共鸣,充分共鸣,讲究宽、洪、粗、大和听清字基础上器乐化。共鸣焦点是充分发挥鼻腔(头腔)、咽腔和胸腔及口腔的作用,从而形成一个以咽腔为轴心,上通头腔,下通喉腔和胸腔的垂直柱状的共鸣通道。了解和把握其特点有利于我们在实践中更好的把握要领,当然,也便于发挥美声唱法的科学指导作用。
新中国建立以来,我们的民族声乐艺术已经取得了突破性的发展,初步形成了中国民族声乐学派的雏形,建立了民族声乐理论的基本框架。在取得的诸多成绩中,有一点是非常重要的,就是成功地把西洋唱法中较科学、较系统的训练方法,引用、借鉴、融汇到民族唱法中。把西洋唱法中的某些发声训练、歌唱技巧有机地与中国的语言特点、民族风格紧密结合。
2、关于继承和借鉴的关系
一个印度哲学家曾告戒过:“打开你家的窗户和门,让世界所有的文化都进来,象风一样,进入你的房屋,但必须当心一件事:切莫让风刮掉你的文化,剩下一个没自己文化的你。”黑格尔在《美学》一书中提到:“各门艺术都或多或少是民族性的,它们与某一民族的天然的资禀密切相关。”这里所指的“民族的天然的资禀”,实际上是某一民族长期的文化积淀所显示出的精神特质。几千年来,我们的祖先创造了丰富多彩、风格各异的声乐艺术,同时也创造了多种多样的民族声乐唱法。它们是我国民族音乐文化的瑰宝,也是我国民族声乐艺术大厦的基石。民族声乐艺术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因此,演唱方法大都比较简便自然,随意,质朴。然而,自古我国歌唱人才的教育培养中就缺少对人体生理学的实际知识和对人体生理功能的训练与切实把握,这些原始的民族声乐唱法,没有总结整理使之系统化、科学化,而是一直由民间艺人口传心授,处于自然流传、自生自灭的态势中。所以,借鉴国外科学发声方法显得尤为必要。但是,必须辨证地看待继承与借鉴二者之间的关系。笔者认为,关于我国民族声乐人才培养问题的关键,是如何在感性因素参与下,把美声唱法中的理性认识、感性形式、抽象的概念与活的声音造型与中国语言有机地结合起来。
在民族声乐发展的问题上,有人主张发声的 “科学性”;也有人主张全盘西化,唯意大利声乐学派是正统,还有人主张固守民族的传统,拒绝向外国学习等等。例如,有人认为意大利的美声唱法,因其科学性为世界所公认,成为世界各国声乐家竞相学习、研究的科学唱法。因此只有你掌握了美声唱法后,声音才能尽善尽美,才能尽善尽美演唱好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地域风格的古今声乐作品。笔者不同意上述种种观点,认为对于我国的民族声乐来说,任何只强调某一方面的观点都是片面的,不科学的。
众所周知,声乐艺术的特点是用歌声和语言来表达思想情感,唤起听众的共鸣和美好的理想,鼓舞人们奋进。它是直接通过清晰而美化的语言来表达人们生活情感的。主张全盘西化的歌者,若一味追求声音美,片面追求外来的美声唱法,一首歌唱完之后,听众听不懂,不知道唱的是什么,这就必然失去听众,从而也就失去了声乐存在的意义。这是我们民族审美习惯所决定的。与此同时,那种只片面强调群众喜闻乐见,是固步自封、不求长进之举。闭关自守不仅是办不到的,也是不应该的。
那么,在实践中如何开拓民族声乐的创新之路呢?那么,在实践中如何开拓民族声乐的创新之路呢?笔者认为关键的问题是,如何在借鉴美声唱法的发声方法提高我们民族声乐的演唱水平的同时,又不丢失每个学生独具的声音特点和各地区、各民族演唱的乡土风味和特色。因为每个人的嗓音条件是各不相同的,哪怕是同一声部也因个人的生理结构、成长环境、个人修养、艺术感受、思维方式等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如果经过几年的声乐训练而将以上的差异统统消除掉,变成一种唱法、一种味道、一种音色、一种表现,我认为这不是我们教学的成功,而恰恰是教学的失败。因此,在民族声乐教学中,除借鉴美声唱法的发声训练外,更应该注重中国民族声乐在用声、咬字、吐字、呼吸应用等方面的学习和研究,使两者有机结合起来,并贯穿到民族声乐教学实践的全过程。
二、准确把握民族声乐的特点与声乐人才的培养
民族声乐的声音训练,当然要围绕民族声乐的特点。所谓民族声乐的特点,通常认为是: 声音、吐字、韵味、表情、表现、修养六方面的统一。民族声乐演唱是一门综合艺术,只有六位一体,才能形成民族声乐演唱艺术风格。
1、以字行腔 字正腔圆
以字行腔,字正腔圆,就是指吐字咬字,拖腔韵味,是语言的发音和腔调的行进要浑然一体,简单的说就是“字声合”。要保证以字行腔,字正腔圆,就必须要有正确的、充分的、符合声乐音响学规范的动力条件和正确的气息运动。
字正,指的是演唱者要想唱出一首优美动听的歌,首先要做到吐字清晰、纯正。明代魏良辅在“曲律”中说:“曲有三绝,字清为一绝;腔纯为二绝;板正为三绝。”因此,演唱时吐字是摆在首要位置上的。字正还包括字准、字真、字纯。要做到这几点就必须了解每个字的声母、韵母和声调,也就是字的字头、字腹、字尾,如何通过技巧,把它们正确的衔接起来。其中最主要的,是坚持四声为主,四声不正,不仅语言不清,而且直接影响语义。
责任编辑:刘鲁民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