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声教学的阶段性、指向性和学科理念
来源:中国音乐学网 编辑:王晡 2015-06-19 16:21:00
和声学习是专业音乐学习的基础性学科,对于生活在多声部的现代音乐中、又长期局域于单声织体传统中的中国专业音乐学习和工作者来说,作为一种外来的音乐技术,和声学习尤为重要。众所周知,随便找几个基督教文化背景中的人(甚或黑人)在一起,必定会随口合作出多声部的重唱、合唱;而几十个中国人在一起做没有分谱的演奏,却一定是加了花的单声部齐奏(或被称为是“装饰复调”、“支声复调”奏法)。不能不承认,由于文化和传统的差别,我们天然存在在多声部音乐的听觉、接受和理念上的弱势。观照和声学习对象的这种性质、特点和具体状况,我们在和声教学中应该在宏观上把握三个相互密切关联的原则:阶段性、指向性和特殊的学科理念,如实地铺展教学,获取应有的效果。
阶段性:初级和声、高级和声和现代和声
我们不得不把和声教学区别为不同的阶段,而不能笼而统之地在一个锅子里煮。初级和声可以基本确定为“调内和声”,高级和声为“调间和声”,现代和声则是指功能和声以外的20世纪和声。看起来三个阶段有高低、远近、深浅和繁简之分,对于学习者来说却具有同等的深层意义。和声学习的不同目标层次决定了我们在教学中应该清醒认识和操控的不同阶段,针对不同的学习目标展开教学程序。
在初级和声学习的一开始——大致上可以指属七和弦进入之前——就要打好的技术和理论基础,可以归纳为十点:
1、禁止所有声部中的平行五度、八度进行;
2、小调要用升高VII级带导音的和声小调;
3、避免非终止式中的外声部反向五度、八度进行;
4、避免外声部隐伏五度、八度进行;
5、相邻声部间不可有交叉超越和超过八度的间距;
6、正确运用正三和弦和副三和弦不同的三音重复(及不可缺省)原则;
7、和声进行按照正常功能序进,不可逆向、不可“功能切分”;
8、避免四部同向;
9、避免对斜;
10、注意三和弦第二转位的功能转变。
其他有关功能和声的基本原则,和弦设置和功能安排规律,其中与开头、分句、半终止、终止的关系,和声与节奏、节拍韵律的关系,名实相符的功能性标记体系,以及和声写作程序(判别调性、分句、功能安排和标记、和弦设置、外声部写作、内声部填写)等都应该是在初级阶段需要解决的基础性问题。但在实际上,目前的许多和声教学并不强调这些基础性的规则,也远未解决这些基础性的技术,因此大量的犯规和低级错误在学习时间已经不短之后仍然会比比皆是。在初级和声学习中的那些基本技术必须踏踏实实地掌握,否则就如同中文文字“的、地、得”要各自用在不同的定语、状语、补语中还搞不清楚,就要写论文,其质量水平可想而见。
在高级和声学习阶段,除了基本技术必须熟练掌握外,还应该进入对和声的风格理解,通过较多的具体经典作品的和声分析,使学习中更多地融入“历时性”的感悟。值得注意的是,按照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高级和声的学习必须是在真正完成了初级和声学习之后才有可能进行,如果初级和声没学好,离调之前,甚至七和弦或副三和弦进入之前应该完全掌握的基本技术,直到学习进度到了高级和声阶段仍然存在问题,想学好高级和声势必不存在可能性,贸然进入这一阶段,那不仅会事倍功半,而且有可能使一个学生的整体和声学习陷入混乱,招致灭顶之灾。
20世纪音乐中的和声现象极为复杂,传统的功能和声仍然以强势统治着相当大的群体,同时本身也更加复杂化,而层出不穷、五花八门的非功能和声,也以常常与传统和声有关、有联系,更多的是有极大差异的新面貌出现。在目前的和声学习中,可以主要通过作品从创新意义上来作分析、归纳和介绍,不必完全依样画葫芦地去做和声写作。而对于许多学生来说,在这一阶段中逐步介入中国风格的多声和声规律的探究,也应该成为课程的必要内容之一。
和声学习的三个阶段有连续性,也有独立性,对于某些表演专业来说,可以把第一阶段作为必修课来学,此后则可以列为选修,这样不仅有利于整体教学计划的安排,也能区别学生的不同情况,使学习效果更好。
微观、中观和宏观三个层次的和声分析始终是我们在以往和声学习中没有得到足够重视的弱项。和声分析不仅在非作曲(创作)专业的和声学习中是一个可以放在主要侧面的方法,即使作曲专业的和声学习,在各阶段中也都应该是极其必要的一个侧面。
指向性:创作技术、分析技术和研究技术
为创作而学和声,为音乐表演而学和声,还是为学术研究而学和声,不同的学习指向决定了和声学习的不同目标、程序和方式。
为了创作的目的,必须花大力气学习和声,特别是和声写作,切实掌握多声部写作的技术,为创作准备得心应手的工具;同时通过学习和声分析,从大量的经典作品入手,接触和声历史发展的具体脉络,解决许多只靠做和声作业不能奏效的问题;对于学习作曲技术理论,尤其是重点在和声学方向的学生,在掌握和声写作的基本技术之后,可以把和声分析当做自己的重点,作为一种理论和历史来掌握和声分析技术。
为了表演的目的,和声学习的目标是通过它来掌握作品的风格,主要或只需学习和声分析,分析的作品题材形式可以紧密结合本专业方向;而为了研究的目的,应该在掌握基本的(初级)和声写作技术之后,主要学习和声分析,再根据不同的研究方向和课题设计和声学习的深度;“对于音乐学研究的理论探讨——除了作曲技术理论之外,和声历史和风格研究是确定音乐作品的历史地位的主要依据之一,只要面对作品,准确的和声分析就是音乐学分析所必须跨越的基础。”和声分析可以作为音乐学专业和声学习的主要内容。
在学习中,“一律把和声课的目标误为和声写作——排除了主要是和声分析”的类型,是一个极为严重的指导性错误。“学和声是为了和声写作还是为了和声分析,是技术理论教学改革的一个重大问题。对于中国的具体国情,区别这不同的学习目的也是解决和声学习中对大多数人来说无法解决的‘没有兴趣’的一剂全效、特效良药。……把所有的和声学习区分和区别为和声写作或和声分析,把和声分析提到和声学科建设的高度上来,是我们当前在作曲技术理论教学中必须作的重大改革”。
音乐分析是从理论上认识音乐的唯一途径,和声分析则是音乐分析的基础。无论是单声部时期、多声部发展还是20世纪音乐中,无论是纵向还是横向,无论是音乐作品的哪个结构组成部分还是音乐作品的整体,和声分析是我们面对音乐创作做出分析的第一步。因为“和声现象是西方音乐基本的、典型的现象,它无不渗透在音乐结构水平和立体的各个层面,存在于纵向和横向的各个侧面,从音乐作品的某个结构组成部分和音乐作品的整体看,和声都是构成多声部西方音乐的最重要的要素,是音乐的骨骼或称为主干构架。”“这个事实决定了在通过分析来认识音乐的过程中和声分析成为一个基础性的环节,一个在作各个因素——音高、时值、节奏,甚至音色,各个侧面——旋律、曲式、复调、配器、织体——的分析中都须臾不可离开和排斥的环节。要作音乐分析,必须先作和声分析。”
例如有关曲式的分析,和声分析就绝不能够缺省。在西方传统音乐中,无论单声部还是多声部,无论主调音乐还是复调音乐,无论是纯音乐还是标题音乐,无论是哪种体裁和哪个音乐构成要素,传统音乐的一个作品总是容纳在一个统一的调中心中,音乐总是要明确调性,音乐结构从调性的陈述开始,以和声的复杂化展开,到中心音的肯定结束,也就是多声部的音乐构成是围绕调性的建立、离开(拆解)、另立、回归上构建的,和声的框架就是西方多声部音乐的结构根基。和声决定了调性,从最开始的调性张示、巩固,到中间的调性转移、离异,到最后的调的回归,成为必然的、无一能例外的规则。传统音乐的曲式结构始终都是在和声中建立起来的,和声分析在曲式分析中是一个最基本的支撑。
音乐分析是音乐学研究的必备途径,依靠音乐分析去确定一种风格,注意作品产生的时间,及其它因素,如个人风格、地区风格、流派风格、民族风格和时代风格等,达成在一定的历史范畴中观察和分析的理念,在历史的座标上给予定位,并探究风格的异同,其间的因果、传承、影响、发展,或演化、区别、对比、拓展、排斥关系,做出历史性的论断。音乐分析给历史的音乐学研究提供了有力的支持,而音乐分析和音乐史研究的融合同时也可以为我们对音乐的认识达到新的境界,这也是音乐分析学科中音乐学分析这一学派建立、成熟和迅速发展的必然。同样,在音乐学分析中,首先所要做的音乐分析也必须从和声分析开始。
即兴伴奏,在学好和声的基础上(当然包括如何区别民族风格和功能和声的异同),有较好的钢琴技术程度(如扎实完成车尔尼练习曲299水平以上),浏览、弹奏过较多经典的古典、浪漫主义时期的艺术歌曲,和较成功的中国风格钢琴独奏和伴奏文本,对织体学也有所领悟时,自然不是一个难事,只需要假以时日不断实践就能不断进步,直至达到手到擒来、如数家珍般地熟练。然而,在初级和声学习还没完成、基础规则尚未掌握前,汲汲渴渴地要学生弹即兴伴奏、写钢琴伴奏,以为即兴伴奏可以是学和声——“初级和声”的一个轻而易举的副产品,无疑是拔苗助长的蠢举。从我所接触到的实际情况看,按照这类和声教科书(如《和声学通用教程》之类)中的“即兴伴奏”章节去学的,没有一个学生能够完成。有关即兴伴奏的问题,已经有大量的“专著、课程”在前赴后继地“实践”,在一些观点尖锐的文章(如钱仁平)专项抨击下,这门课程却无视两岸哀啼之猿声,仍然自顾自地、甚至是自我欣赏般地顺流而下,继续滑向不可知的泥坑,不能不说是中国音乐教育才会有的一个怪胎和悲剧。从教学来说,也不能不视之为在和声学科中一个需要通过冷静的思索、群体的决绝而必须解决的问题。
责任编辑:刘鲁民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