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注册

为民生 抒民意 解民忧 新闻热线:0535-6016688

投稿信箱:ytnews@dzwww.com

当前位置:首页 > 烟台音乐网 > 音乐论坛

从原生态唱法反思我国声乐教学

来源:中国文化产业艺术网   编辑:乐音   2013-12-29 16:39:00

 

    每一次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都能带给我们许多新的东西。第12届也不例外,原生态唱法第一次纳入青歌赛的比赛项目,不同风格、不同唱腔、不同地域的原生态歌手在舞台上闪亮登场,让全国观众领略了一场场无与伦比的天籁之音的盛宴。作为音乐教育工作者,在惊喜之余,也不由对我们的声乐教育进行一些反思。

    一、对声乐教学的反思

    原生态金奖获得者李怀秀、李怀福演唱的海菜腔声音高亢嘹亮,婉转自如,气息绵长稳定;阿拉腾乌拉的长调,声音从低到高无痕迹地转换,圆润、辽阔、深厚;“农民兄弟组合”嗓音高亢、明亮、激越,淳朴自然,让人叹为观止……人们忘却了这是歌唱比赛的现场,而仿佛置身辽阔的原野之中,巍峨的高山之巅,奔腾的大河之旁,感受人世间最质朴的情感,倾听大自然最美妙的声音,受到强烈的艺术震撼。学院里用来训练歌唱声音的美声唱法训练体系,传入我国已有近百年的历史了,前辈们为我们作出了很好的典范,培养了许许多多群众喜爱的歌唱家。但是,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现代文明却让我们迷失了许多本质的、宝贵的东西。

    我们的声乐教学在技术训练上存在两方面迫切需要引起重视和改进的地方:

    第一,以感觉教学为主,不重视嗓音科学的理论学习。

    由于歌唱发声生理的特殊性,人们很难对发声器官的具体发声动作模式进行认知,发声器官也不可能完全用意识来支配其机能动作,因此,发声训练与一般的肢体训练方法是要有所不同的。通过感觉性的引导寻找正确的发声机能,使发声训练有所依据,这是前辈们心血、经验、智慧的结晶,感觉性声乐教学确实具有不可否认、不可或缺的优势。但是,由于每个人歌唱成功的途径不一,获取正确感觉的体验也是多样的。每个人的生理条件、思维反应能力、运动能力、记忆能力等方面都存在差异。感觉性教学的语言指导又不像视觉那样鲜明、具体,因此,在声乐教学中,感觉性的教学看似简单,实际是非常复杂的。所以,面对老师各种各样独创的感觉性的指导语言,学生往往如入云里雾里、不知所云。造成歌唱上错误观念的产生、声乐训练混乱的原因,就是由于我们有些声乐教师缺乏或不重视嗓音科学的理论学习。事实上,每个歌唱的具体技术动作是可以分析出各种问题产生和形成的确切部位的。也就是说,肌体运动的感觉是具体的、实在的,可以明确的。要想使感觉性教学更科学、合理、高效,必须要进行歌唱生理知识的学习与研究。歌唱是艺术,然而艺术之花的植株,又必须扎根于科学的沃土。要想实现歌唱发声的科学化,使我国声乐教育上层次、上水平,必须要借助科学,引进现代声乐的科研成果,使之普及于我们的声乐教学。

    第二,脱离生活,忽视了艺术歌唱的最终目的。

    不知从何时起人们对学院里训练出的某些声音现象称“学院派”,从正面积极的角度理解,是说经过学院正规训练的声音规范、科学、好听;反之也可理解为缺乏个性(声音的个性和处理作品的个性)、缺乏生命意义的可爱。“传统艺术教育的第一大弊病是舍弃艺术的情感的人文成分,单纯追求某一艺术学科之知识和技艺。”(一种纯学科或纯技术倾向)回到歌唱的原点,用声音去表达生活、传递情感,或许反而能让你走出技术的困境。原生态歌手没有刻意追求技巧方法,表现的是原汁原味的生活形态,但我们感受到的却是高深的技巧、丰富的声音表现的方法。他们的歌声形成于种田耕地、采药摘茶、行船放排、筑路打夯……劳动号子和山歌造就了他们来自生活的真实美丽的声音。余秋雨在青歌赛上语重心长地告诫我们:“作为歌手,一定要充实自己的生命,把自身和大地联系起来,任何脱离生命感以后的技术训练是不会有太大前途的,他可能一时很成功,但缺乏整体性的可爱,不能够为这片土地长久接受。”笔者认为这句话道出了歌唱艺术的真谛:发声技术从生活中摸索、总结出来,反过来又为表达生活服务,为艺术发展提供借鉴。原生态歌手正是立足于歌唱的原点才使歌声似陈酒般醇香。

    二、对歌唱声音审美标准单一的反思

    一些从事声乐教学的教师和学生都持有这种观念:产生于民间的原生态演唱是低级的,只有学院里经美声学派的声乐教学训练体系训练出来的声音才是科学的、高级的。这种观点造成我们对歌唱声音审美标准的单一,很值得商榷。

    老一辈歌唱家许多都有拜民间歌手为师的经历,胡松华可说是其中突出的代表,几十年来他一直在多元的民族音乐文化环境中学习、挖掘、演唱,教学。七十多岁高龄,声音依然是那么优美动听,让人为之倾倒,他教出的不同民族的学生,声音科学、风格各异、特色鲜明而深受群众的喜爱。所谓“美声学派训练体系是世界唯一的科学的声音训练体系”的观点是值得怀疑的。当今,多元文化主义已成为国际音乐教育发展的主潮流,国际音乐教育在促进全球音乐教育信仰宣言中提出:任何音乐教育体系都应该接受由多种文化形成的音乐世界的存在事实,以及对其学习和理解的价值,并把这一观念作为音乐教育的新的起点。由此,我们的声乐教育应该在立足本民族特色的基础上,借鉴而不是照搬西方的经验,绝不能在盲目学习西方“大师”时迷失了自我。我们的声乐审美理应提倡多元的、民族的、中国的声音,因为,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才能体现世界多元文化的精神。

    三、对艺术个性的反思

    原生态歌手每一句、每一腔,都具有强烈的地域性和突出的艺术个性,如蒙古的长调、呼麦,苗族的飞歌,侗族的大歌,羌族的酒歌……真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人唱一方歌”。他们真挚淳朴、发自内心的声音犹如天籁之音,把我们带到歌曲特定的环境中,让我们心灵得到净化。田青老师把学院培养出来的歌手叫“罐头歌手”,说他们“千人一面”。话语虽略显偏激,但的确也说明我们的声乐教学存在着严重的弊端,即缺乏艺术的个性。

    笔者认为其弊端产生的原因之一是惰性严重,重因袭,丢掉了艺术贵在求真、贵在创新、贵在个性的本质。一些声乐教师热衷于模仿,自己的老师怎么教自己的,自己就怎么教学生,现趸现卖,不打折扣,导致几乎所有的声乐教师上课的语言都是一样,笼统地说什么喉咙要打开、气息要下沉、声音要出去……语言虽没错,可学生的声音长时间不让人满意,教师不好好反思仔细研究,还找种种借口为自己开脱;学生对待声音也没有正确的判断,盲目崇外、错误模仿,有些学生自己唱着费劲,别人听着难受,还自我安慰:这是美声唱法,普通人欣赏不了。音乐审美的特殊性,常常使一般人在音乐审美活动中缺乏自信,于是对于难听的声音,普通人也见怪不怪,只是不喜欢罢了。歌唱艺术如无法表现现实中的真情实感,让人听不懂,那歌唱艺术的意义何在?长此下去,民族唱法、美声唱法离老百姓的距离会越来越远,人们只能对其“敬而远之”,那就是真正的悲哀了!

    弊端产生的原因之二是缺乏创新的能力,轻创新。技术、艺术上的现趸现卖,导致“学院派”形成清一色的演唱标准。个性可说是歌曲的灵魂,没有情感的、缺乏个性的歌唱只不过是苍白的声音躯壳。丰富多彩的演唱既有音乐风格的不同,也有演唱风格的各异,但一切歌唱技术都为表达情感服务。许多歌手对歌曲情感的表达不加研究,机械地运用歌唱的技术,对待新作品无所适从,没有自己的思想,一切唯老师之命是从;或者盲目进行模仿,没有自己的独特感受。长此以往,丧失了创新的能力,导致演唱表现千篇一律,千人一面。由于一味模仿,没有深思熟虑的二度创作,有些歌手唱出来的歌曲连自己都未打动,又怎能打动观众?再则,歌手演唱风格很大程度的相似性、同一风格性,造成观众的听觉疲劳,这也是让普通老百姓“敬而远之”的原因。

    四、对音乐自我表达、即兴表演能力缺失的反思

    在原生态组的比赛中,我们看到不同民族优秀的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苗族、侗族、蒙族、维族、朝鲜族等,几乎人人都能歌善舞、即兴表演,酒歌、情歌、船歌、樵歌、筑路歌……生活、劳动处处有音乐,人人都能自如地通过音乐反映现实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而我们接受过严格系统训练的学院艺术教育的学生,却无此能力。我们以技术理论为主的艺术教育体系,使得我们用音乐表达自我的能力在退化。我们的教育在追求技术的过程中,抛弃了音乐的本质特征,忘记了学习音乐的初衷,忽略了表演与创作结合、情感与技术结合的综合训练。导致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只会模仿,而即兴创作音乐、表达真实情感的能力很差。

    在第12届全国青歌赛上,原生态唱法相对于民族唱法、通俗唱法、美声唱法,似乎更受到大家的推崇和喜爱,这给了我们太多的启示与思考。我们的声乐教育工作者应该从原生态唱法中吸取营养,克服惰性,不断改革,不断创新,不断提高声乐教学的效率和水平;我们的歌手应该像原生态歌手一样去深入生活,感受生活,思考生活,发掘生活中有意义的人和事,赋予真挚热烈的情感,全面钻研和提高歌唱技巧,富有创造性地去诠释歌曲的内涵,唱出发自肺腑的感人至深的时代强音。

    作者:李京玉,系湖南科技学院音乐系教师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刘鲁民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