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注册

为民生 抒民意 解民忧 新闻热线:0535-6016688

投稿信箱:ytnews@dzwww.com

当前位置:首页 > 烟台音乐网 > 音乐论坛

当代中国合唱音响风格取向

来源:韩德森   编辑:乐音   2012-06-17 10:07:00

第五媒体 第一时间 彩信发送 每天两期 移动用户发送短信QLWB10086轻松定制
每月资
费三元
    第六届中国合唱节已在江苏省无锡市落下帷幕,本届合唱节的规模为历届最大,盛况空前。经过中国合唱协会的预选,共有54个来自全国各地的专业及业余合唱团参加了为期六天的正式比赛和展演,较全面地展示了我国合唱艺术事业的发展现状。笔者仔细观摩了本届合唱节各主要场次的比赛和展演,十分欣喜地感受到了我国合唱艺术近年来所取得的进步,同时也不无遗憾地感到,目前的中国合唱在总体上对合唱音响风格的理解仍相当滞后,并影响到我国合唱艺术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本届合唱节的进步主要体现在合唱音响审美意识的增强。相对以往历届合唱节而言,本届合唱节有更多的合唱团注意到了合唱音响的美感问题,并在实际的演唱中有所表现。在参演的54个合唱团中,大多不同程度的运用了“轻声”演唱技巧,以更好地体现合唱音响的艺术美感。而片面追求合唱音量,不注意运用“轻声”的合唱团已是个别现象。因此,本届合唱节评委肖白先生甚至兴奋地将此种普遍运用“轻声”的现象称之为:“中国合唱的历史性跨越。”
    然而,从实际的演唱效果来看,尽管大多数合唱团已注意到“轻声”技巧在合唱中的艺术表现作用,但由于受到固有听觉习惯的约束,仍难以摆脱中国合唱惯有的“粗犷厚重”音响风格。
    从本质上讲,合唱音响风格的形成与“轻声”技巧的运用应属两个不同的概念,合唱的音响风格可有“粗犷厚重”与“轻灵柔美”之分,而“轻声”技巧本身则没有一定的音响形态。“轻声”技巧可以灵活应用于各种不同音响风格之中,既可与“粗犷厚重”的音响风格相适应,也可与“轻灵柔美”的音响风格相适应。在合唱中,如果“粗犷厚重”的风格基调没有改变,那么,在此种风格基调制约下的“轻声”技巧也只能对合唱的表面音响质量起到有限的修饰作用,而无法对合唱音响风格的变革产生决定性影响。因此,我们必须在坚持运用“轻声”技巧的前提下,不断研究改进合唱音响的风格表现,以探求更具时代风貌的合唱音响风格取向。
    合唱音响风格的形成主要受审美意识和发声技术两方面因素影响,在这两方面因素中,审美因素是第一位的,发声技术的应用则受到审美意识的制约。
    从审美意识方面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发现中国合唱“粗犷厚重”音响风柏的形成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合唱艺术于20世纪初叶自西方传人中国后,便始终与中国人民的革命历程息息相关,以如火如荼的抗日救亡群众歌咏活动为发端,中国合唱在艰难困苦的革命战争年代即逐渐形成了粗犷强劲的音响风格;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合唱又主要受到前苏联合唱体系的影响,全盘接受了俄罗斯声乐学派“粗犷厚重”的音响风格。这即是中国合唱音响风格的形成轨迹。
    在本届合唱节上,虽然大多数合唱团都运用了“轻声”技巧,但对“轻声”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却大相径庭。尤其突出的问题在于,大多数合唱团所表现出的“轻声”状态仍旧笼罩在俄罗斯声乐学派“粗犷厚重”的音响风格之下,这也是为何运用了“轻声”技巧,却不能使中国合唱原有的“粗犷、凝重”音响风格发生根本改观的原因所在。但这种“轻声”技巧的运用也使原有的合唱音响效果发生了某种演变,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合唱音响的融和性,在基本维持俄罗斯声乐学派厚重音响风格的前提下,将原本“粗犷厚重”的合唱音响演变为一种较为“和谐凝重”的音响效果。如深圳市爱乐男声合唱团的演唱就较为典型,该团运用俄罗斯式的“轻声”技巧演唱的“夜曲”(鲁宾斯坦词曲、维斯科瓦拖夫词)和“送别”(奥德伟曲、李叔同词)即具有此种“和谐凝重”的音响特征。此外,还有其他一些较有实力的合唱团也普遍存在类似情况,如贵州山韵合唱团、珠海市拱北爱乐合唱团等的演唱均让人感到前苏联合唱体系的影响所在。
    值得关注的是,普通听众对此种厚重音响的认同度仍相当高,据笔者观察,绝大多数的普通听众(甚至包括一些专业人上)都对此种厚重的合唱音响称赞不已,认为这样的合唱有气势,展示了合唱团的实力。
    在改革开放之前,由于缺乏与外界的广泛交流,从艺术流派的传承意义上讲,中国合唱的音响风格主要受前苏联俄罗斯声乐学派的影响,这是可以理解的。但在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打开国门之后,人们赫然发现当今世界对合唱音响的理解早已摒弃了“粗犷厚重”的审美趣味,以往的俄罗斯声乐学派也已发生了巨变,现在的俄罗斯合唱不仅完全消除了“粗犷厚重”的痕迹,还明显吸取了意大利美声学派抒情唯美的音响风格,甚至唱得更过一些。显然,在全世界都已对合唱音响的风格取向达成共识的大背景下,中国合唱由于惯性的作用却仍未摆脱俄罗斯声乐学派的旧有窠臼,显得十分不合时宜。
    在本届合唱节上,我国合唱学泰斗马革顺教授作了关于合唱音响的专题学术报告,马先生特别提到自己在美国学习时的母校,在过去要求学生用很厚重的声音唱合唱,属于典型的俄罗斯风格,但现在则特别强调轻柔的意大利风格。马先生对合唱音响风格发生如此巨大变化的解释是:“世界在不断变化,作为反映社会生活的艺术形式之一的合唱音响,也必须随之进行相应的变化。”
    无疑,马革顺教授关于合唱音响风格取向的见解十分精辟。但令人遗憾的是,尽管马先生早在十多年前就坚持在多种场合向中国合唱界不断发出有关合唱音响变革的呼吁(笔者曾于1993年在中国师范院校合唱指挥教学研讨会上聆听到马先生的此类呼吁),但从中国合唱节连续六届的反馈情况来看,中国合唱界尚未真正重视合唱音响的变革问题。
    不可否认,近十多年来,中国合唱的音响质量的确有了很大进步,在一些较高层次的合唱演出中,喊唱的现象己很少见。但从合唱艺术的发展本质上看,真正能够反映时代风格的合唱音响却不多见。按理说,随着现代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合唱的音响风格也应随之轻快起来。但在本届合唱节上却听到很多合唱团仍在沿用厚重的合唱音响来表现轻快的时代风貌,其合唱的音响风格已明显滞后于社会的发展。因此,笔者认为,随着现代生活水平的日益改善和提高,寻求合唱音响风格的多样性理应成为中国合唱事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令人高兴的是,本届合唱节上也闪现出了一些令人耳目一新的合唱音响风格,并受到人们的热切关注。如上海百灵民族合唱团就是在通常意义上的民族唱法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合唱音响风格特点,该团演唱的《苗岭连北京》音色本质自然,给人以亲切感;而中央民族歌舞团合唱团则表现出一种具有专业素养、经过艺术加工的民歌合唱风格,该团演唱的《西山谣》既有较浓郁的地方特色,又有较高的艺术品位;三峡大学艺术学院女子合唱团则运用一种真声成分较多的合唱音响风格将湖北民歌《鸦雀子》唱的轻灵宛转。
    此外,由笔者所训练与指挥的江苏省戏剧学校女子合唱团建立在艺术歌曲发声基础之上并结合民族音乐韵味特点的合唱音响风格在本届合唱节也得到了听众的由衷喜爱,该团的演唱赢得了整场比赛最为热烈的掌声。中国师范院校合唱协会理事长隋新桥教授在听完赛后兴奋地对我说:“你们唱的《蒲公英在秋风中微笑》和《无锡景》太棒了,我没想到这两首歌可以唱的这么好听,你们的声音已经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由此可见,随着生活内涵的不断丰富,人们必然期盼着听到更为清新的合唱音响风格。尽管能够激起听众兴奋、并具有不同风格特点的演唱在本届合唱节中尚不多见,但我们已可从这些成功的尝试中看到中国合唱音响风格多元化的光明前景。笔者相信,当代中国合唱音响的风格取向必将与日益多元化的现代生活方式同步发展,下一届中国合唱节一定会以更为丰富和美好的合唱音响风格展示出中国合唱的艺术魅力。
    以上是笔者参加第六届中国合唱节之后对当代中国合唱音响风格取向问题的初步思考,如有不妥与疏漏之处,诚望各位专家同行批评指正。
                               (作者:韩德森,系江苏教育学院音乐教育系教授)
刘鲁民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