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8月1日电 炎炎夏日,在青海玉树、江西抚州、四川广安、陕西安康、福建南平等地震、洪涝灾区,忙碌着一群年轻的身影。他们用青春和朝气、专业和智慧、真挚和执著,服务灾区,播撒爱心和希望。 他们就是全国大中专学生“三下乡”赴灾区实践服务团的同学们。今年,在由中宣部、中央文明办、教育部、团中央、全国学联联合开展的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中,有1000余支专门团队奔赴灾区开展实践服务。其中,150支地震灾后重建服务团赴四川、陕西、甘肃地震灾区,进一步落实汶川地震后确定的长期对口帮扶机制;由青海、四川等地高校大学生组成的30余支团队在玉树开展灾后重建规划宣传、文化支教、医疗卫生等社会实践服务。在洪涝灾害突发地区,各地高校组织的近千支团队就近就便开展服务,帮助转移安置受灾群众,为灾区群众搬运物品、募集物资、义务支教…… 在汶川地震后确定的长期对口帮扶机制中,大学生“三下乡”一校一镇携手共建关系从未中断。随着灾区面貌的变化,“三下乡”服务的内容和形式也在改变。 在地震中遭受重创的四川省彭州市白鹿镇,如今,一座富有中法风情的小镇已初步成形。为推广白鹿镇,并将旧房外立面改造得与新建小镇风格一致,在这里实践服务的成都大学美术学院的同学们成立了动漫、平面、环艺3个组,分别负责为白鹿镇拍摄宣传片、设计小镇LOGO、改造法式风情街的一栋旧楼外立面等任务。 白鹿镇党委书记高天成说,“大学生帮了我们重建的大忙,前年帮助很多群众走出灾难,去年帮助完成测绘任务,今年又在帮我们打造文化了。” 西北民族大学玉树籍学生尕玛彭措在家乡参加了一次特殊的“三下乡”活动。他的主要工作是深入结古镇10大片区进行灾后重建规划宣传。这不仅需要熟悉了解恢复重建工作相关规划,还需要把文件语言转换成通俗易懂的语言,用藏语并以多种形式讲给受灾群众。为此,尕玛彭措和团队其他同学出主意、想办法,采取现场有奖竞答等方式,让灾区群众有效了解了“灾后重建规模多大”“灾后重建历时几年”等问题。 灾区人民的精神重建是很多青年学生关注的重点。共青团四川省委今年组织200支省级重点团队、102支“学生感恩行动”团队奔赴灾区,在服务灾区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重点开展精神文化重建。仅西华大学,就有1500名学生组成108支团队,奔赴彭州、都江堰、遂宁、西昌等40余个服务点,开展关爱留守儿童、支教、专题调研等服务,为灾区人民送去知识、文化、快乐。 面对频发的洪涝灾害,福建农林、水利、医学类高校组织了100余支团队、2500多名学生赴南平、三明、宁德等受灾较重地区,协助做好水利工程的安检排患、卫生防疫工作;陕西理工学院、安康学院、商洛学院等6所学校的300余名同学参与了洪水后淤泥垃圾的清理、喷洒消毒水等工作;共青团四川省委组织3000多名学生先后在达州、广元、雅安等防汛抗洪一线开展服务…… 江西抚河唱凯堤发生决口后,在群众安置点服务的东华理工大学学生每天都要接待大量电话咨询,他们记录着每个电话的时间、号码、内容、解决结果等。通过热线,许多人找到了走散的亲人,困难得到了及时解决。同学们还为灾区群众提供理发、心理咨询、播放露天电影及文艺演出等服务。 看到自己的努力有了成果,东华理工大学的同学们说,“这让我们感到欣慰和满足,这是我们的心愿,也是我们的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