述评:烟台汇聚扬帆远航的澎湃新动能

2019-08-05 08:31:00 来源: 烟台日报传媒集团 作者:

  日前,烟台经济运行“半年报”出炉。面对一系列指标、一个个数字,我们该如何来分析、如何来看待?这必须要有正确的坐标、科学的方法。“风物长宜放眼量。”就是说,凡看待经济运行,必须有系统的思维、持发展的眼光,既看现状,也看未来;既看现实性,也看成长性;既要立足未来看现状,也要立足现状看未来。唯其如此,才不会陷入片面,不会陷入孤立和静止;才会看得全面、看得长远,才会看出信心、看出方向,才会看出压力、看出定力、看出动力。

  今日起推出“汇聚扬帆远航的澎湃新动能·聚焦烟台‘半年报’”系列述评,从创新驱动、重大项目、基础设施、生态建设、改善民生等角度来作深入剖析,敬请关注。

  科技创新

  强劲新引擎正在发力

  创新驱动,是上半年烟台经济发展中令人瞩目的一大亮点。“由于科技创新比重大幅提升,我们面对的是一个含金量含新量更高的经济增速。”鲁东大学教授刘良忠说,眼下,烟台新旧动能转换正在加速推进,淘汰了一部分落后产能,新兴产业的培育需要有个过程,但稳中有变、变中向好的经济运行态势告诉我们:以牺牲一些发展速度来换取结构调整的空间和发展质量的提升,之后,必然是新动能的加速蓄积,进而引领全市经济进入一片高质量发展的可喜新天地。

  有这样一个数据值得关注:一季度,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同比增长7.31%,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51.07%,高出全省10.8个百分点,居全省第二。

  刘良忠认为,这组数据格外振奋人心,这说明烟台产业层次在提升、动力结构在优化、内在效能在改善,新动能正在加快成长,新旧动能转换效应正在释放。

  高新产值占比提升的背后,一批重大科技创新成果实现新突破,为烟台高质量发展蓄积力量。以万华烟台工业园二期项目为例,作为第一个落地山东省的百万吨级乙烯项目,该项目致力打造国内最高水平的乙烯产业链,填补国内空白,打破国外垄断。“项目采用国际最先进工艺和万华自主研发的环保法PO/SM技术,致力打造国内最高水平的乙烯产业链。”万华化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高级副总裁兼工程建设管理中心总指挥刘博学说,万华烟台工业园一期工程已于2015年顺利建成投产,并取得良好收益。烟台工业园二期工程计划2020年下半年陆续建成达产后,将进一步提升万华的市场竞争力,并进而拉动全市化工产业跃上一个新台阶。

  不仅万华,由烟台杰瑞自主研发的全套电驱压裂装备是全球首个电驱压裂成套装备,它的出现将大大地提升我国页岩气开发进程,让低成本、高效率、智能化的页岩气开发成为可能。“杰瑞页岩气开发成套电驱压裂解决方案的发布,将有效推进我国非常规能源特别是页岩气在复杂地理环境下的大规模开采利用,对于进一步减少对国外能源装备依赖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中国工程院院士苏义脑表示。

  这些重大科技创新成果目前虽尚未直接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但随着关键核心技术逐步产业化,势必将成为烟台新旧动能转换的主要力量,将有力提升烟台产业核心竞争力,有效支撑烟台高质量发展。

  基于此,上半年,烟台持续深化市级科技计划改革,精准梳理产业“卡脖子”技术需求,着力提高科技项目立项针对性。上半年,通过组织实施“重大科技创新工程”,在新材料、现代海洋等7个领域,确定重大创新项目26个,安排资金2700万元,占到了全部项目资金的54.8%。推荐300个项目参与省重大科技创新工程,其中58个项目进入实地考察范围,获批后每个项目将获得500-2000万元资金支持,加快核心关键技术突破。

  瞪羚企业也在加速成长。7月22日上午9点半,首批25只科创板新股开始挂牌交易,烟台睿创微纳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成为山东省科创板第一股。睿创微纳专注于红外成像领域,立志打造红外“中国芯”,10余款产品综合性能达到国内领先、国际同类产品先进水平,其产品更新速度达到1-2年,而美国相关产品更新速度是3-5年,实现了“弯道超车”。

  不仅睿创微纳,注册一年多的广智微芯获得出口10万台机器人订单,已通过新加坡技术测试; 柳鑫新材料成功推出高端盖垫板产品填补了国内空白;盛华新材料生产的OLED红光显示材料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填补了国内OLED显示领域空白; 诺康药业是中国新医改之后在美国上市的第二家中国医药企业;正海合泰成为一汽大众、吉利、神龙、丰田等25家车企的A级配套供应商……烟台涌现出一批成长速度快、创新能力强、专业领域新、发展潜力大的“瞪羚企业”,在短时间内,企业就实现了几倍、几十倍甚至上百倍的业绩增长。

  数据显示:目前,全市备案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1096家,约占全省的23.5%。瞪羚企业、小巨人企业、隐形冠军不断涌现,虽然体量不大,但都长期专注于某一细分行业产品的研发、生产和经营,成长性好、创新活力足,将成为烟台高质量发展的生力军。

  科技型企业成长壮大,需强化创新服务。烟台扎实推动税收优惠政策落实,1126家企业享受2018年度研发费用加计扣除54.77亿元,同比增长108%;223 家企业享受高企所得税14.06亿元,同比增长36.3%。深化拓展“科信贷”“成果贷”工作,今年以来帮助56家科技型企业获银行放款2.3亿元,累计达7.25亿元。启动烟台(国际)技术市场建设,截至目前,共登记各类技术合同成交额41亿元,同比增长82.7%。

  创新基因,如何由点到面逐步渗透到城市每一个角落?搭建载体是关键!

  7月25日上午,中科院烟台产业技术创新与育成中心启动,该中心由烟台市政府、中科院烟台海岸带所、烟台开发区管委三方共建联合运营,依托中科院海洋大科学中心集群优势,加速各类科研成果在烟落地转化。上半年,烟台持续实施“创新平台升级培育工程”,推荐36个单位申建省技术创新中心,2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升级为省级示范中心,总数达到25家。烟台与中科院沈阳分院开展科技合作会商,与中科院海洋大科学研究中心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中科院(山东)绿色制造先进技术研究院”、“中科先进材料技术创新研究院”等产业技术研究院正在扎实推进。

  这些创新平台,就像一个强大的磁场,不断汇聚科研成果、高端人才等创新因子,再由平台向外延展、辐射,从而使一座城市创新基因涌动。

  创新驱动实质是人才驱动,谁拥有一流的创新人才,谁就有创新的主导权,谁就能够赢得竞争的主动权和话语权。房健民,荣昌生物制药(烟台)有限公司CEO、首席科学家,由其主导的国家“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课题RC18(通用名泰它西普)日前公布最新研发成果,实现了全球红斑狼疮治疗领域重大突破。中集来福士引入雷纳斯人才团队后,设计了能够在挪威北海及北极巴伦支海域风速34.75米/秒、浪高16米环境下作业的半潜式钻井平台维京龙号;绿叶制药公司引进李又欣博士,带领绿叶制药公司团队建立了“长效和靶向制剂国家重点实验室”,成为我国首个以长效和靶向制剂为主要研究方向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德邦科技公司引进陈田安博士,解决了我国LED封装有机硅封装材料合成和制备共性关键技术难题,一举将烟台电子封装产业带入国家队水平……

  引进一批人才,凝聚一批团队,新兴一批产业,带动一方发展。随着高端人才不断引进,城市创新发展就有了“源头活水”,既能生出一块绿洲,更能开辟出一片阔海汪洋。

  察势者智,驭势者赢。毋庸讳言,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大潮中,除旧布新必然导致产业变革,这个过程是艰难痛苦的。然而,回顾历史,人类曾经历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的数次飞跃,带来了社会生产力大发展,同时也伴生着蜕变的阵痛。

  在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面前,创新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显得珍贵。眼下,我们要闯过新旧动能转换空窗期的“关”,迈过由资源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的“坎”,扭住“高”“新”不放松,保持战略定力,顺势而为、应势而变,以创新驱动锻造高质量发展新引擎,实现更高质量、更具韧性、更可持续的增长。(记者李仁)

  重点项目

  隆起高质量发展“脊梁”

  抓发展核心是抓项目。在实现高质量发展进程中,重点项目的拉动力显得至关重要。

  重点项目作为全市“三重”工作的重中之重,市委书记张术平多次强调,一切工作要“围着‘三重’转,盯着‘三重’干”。特别是高质量重点项目,具有创造供给和需求的双重效应、经济增长的乘数效应、优化资源配置的催化效应,是支撑高质量发展的“脊梁”。

  在烟台开发区,总投资12.78亿元的中节能万润环保材料项目,生产车间建设正酣。投产后,将形成年产沸石7000吨的生产能力,成为全球车用高端沸石环保材料最大生产商,走在世界环保行业的前沿。

  抢时间,赶进度,促投产。今年上半年,烟台紧锣密鼓推进重点项目建设,市级重点项目开复工率和投资量均高于去年同期,为高质量发展蓄积后劲,为跑赢全年目标任务打下基础。

  数据显示:截至6月底,全市161个市级重点项目,有139个项目开复工,超计划进度的40个,按计划推进的108个,开复工率达86.3%,高于去年同期11.2个百分点;累计完成投资263.7亿元,占年度计划投资49.7%,高于去年同期14.3个百分点。

  “今天的项目数量就是明天的经济总量,今天的项目投资就是明天的产业结构,烟台市级重点项目‘半程跑’成绩来之不易,可圈可点。”山东工商学院经济学院副教授牛勇平说。

  万峰磅礴,必有主峰。抓项目,既要千军万马,更要龙腾虎跃,放大高质量“大块头”项目的规模效应。

  数据最有说服力。作为“15项重中之重项目”之一、全省新旧动能转换重大战略世纪工程的海上世界项目,环芝罘湾片区将蝶变为现代新城,为社会提供40万个工作岗位,预计每年可创造产值4000亿元、利税1000亿元,成为烟台新旧动能转换的重要引擎。

  不只烟台海上世界项目,同为“15项重中之重项目”的幸福新城,正迎来产业项目的密集落地。

  面积27平方公里,一期9平方公里!这是幸福新城项目绘制的蓝图。“具有如此中心区位,如此开发规模,且高端定位的旧区更新项目,在我国的一二线城市中已绝无仅有。”同济大学博士薄力之给予高度评价。

  幸福新城现状多为代表旧动能的传统业态,未来3—5年时间将布局“研发科创、商贸服务、教育康养、生态文旅”四大产业板块,形成一座代表全新动能的城市中央活力区。目前正加快推动已签约的19个总投资超过1500亿元的重点项目尽快落地开工、建成投产,形成烟台向西发展的枢纽引擎,全面提升中心城市发展的厚度。

  高质量发展,是更关注发展内涵和效益的发展。同样值得关注的是,当前,烟台一批高成长性项目正茁壮成长,他们或是相关行业的“小巨人”,或是新兴产业的“瞪羚”企业,就像一个个跃动的音符,奏响了烟台高质量发展的激昂乐章。

  5年间,从纳税不足200万元,到今年有望突破2亿元大关,实现百倍的增长。这是石药集团百克公司落户牟平区后给出的骄人业绩。正在建设的石药烟台生物医药高科技产业园项目,预计到2022年纳税突破10亿元,崛起百亿产值的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带动全市生物医药产业再腾飞。

  在全市新材料、节能环保、大数据等新兴产业领域,同样不乏“新锐”项目的身影。芝罘云数据基地,涉及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预计可实现年营业收入14亿元,利税超2亿元;莱山区中宠产业园,产品销往美国、日本、加拿大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是名副其实的全球宠物零食行业领跑者;龙口市铝合金变形材智能制造项目,将新增销售收入14.2亿元,产品供应波音、中商飞、中航工业等国内外著名航空和新能源汽车企业等,这些项目具有“核裂变”属性,正快速成为带动一个区域高质量发展的“领头羊”。

  重点项目建设,看数量、见规模、比成长性,最终还是要看拉动力。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硬支撑,拉动地方经济发展的强引擎,重点项目是推动城市产业结构优化,经济结构提升的“火车头”。

  话题再回到万华二期项目上。作为第一个落地山东省的百万吨级乙烯项目,已初具规模,计划2020年下半年投产,烟台将成为东亚最大的液化石油气交易中心及亚洲最大最全的聚氨酯和涂料原料基地。

  “乙烯为三大化工原料之王,是各类下游化工产品的源头和核心,长期处于供不应求的局面,万华的百万吨乙烯项目将有助于调整、完善烟台乃至山东省的化工产业格局,为我省实施新旧动能转换提供源动力。”烟台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副院长赵玉潮竖起大拇指。

  除了万华百万吨乙烯项目,其它一批高端优质项目也在超前谋划和全力推进中———山东裕龙石化产业园”获批全省第四批化工园区,地炼产能组合、主体公司组建等关键事项取得实质性进展;中国海工北方中心项目,山东投资主体已组建成立,正加紧推进五方合作备忘录签署,将打造更多的“大国重器”;养殖水体6万立方米、独创2项世界第一的“长鲸一号”提前投入使用。

  “从万华百万吨乙烯、山东裕龙石化、中国海工北方中心等一批产业带动力强的制造业项目推进中,我们看到了未来烟台在高端化工、高端装备制造、现代海洋等产业方面的强劲竞争力,产业集群优势也将随之放大。”牛勇平说。

  放眼2019年,行程已过半,征鼓声声催人进。有了大批重点项目的开复工,重量级项目的突破,高成长性、带动力强项目的顺利推进,烟台新旧动能转换的后劲更足,前景令人充满期待。

  项目建设没有休止符,只有进行时。进一步,“长风破浪会有时”;顿一步,“一篙松劲退千寻”。全市上下要认识再提高、合力再加强,头拱地、向前冲,拿出“不破楼兰终不还”的韧劲,为项目落地出实招、破瓶颈,持之以恒引进高端优质新项目,向着年终目标奋力发起冲刺。(记者侯召溪)

  基础设施建设

  正厚积烟台高质发展底气

  基础设施,犹如城市筋骨。筋强骨健,才能支撑城市走得快,走得远。

  今年的烟台,更是瞄准了这一点。全市“15项重中之重项目”,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占2项。潍烟高铁与老岚水库,分别对症制约烟台发展的铁路之痛和缺水之痛,超前谋划,强力推进,实现重大突破,为烟台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支撑力。

  基础设施,为经济发展提供硬支撑,也凝聚发展向心力。一条条城市绿道,一个个“口袋公园”,像一双双温暖的手,将这座城市拉进人们的心里。从补齐基础设施短板、布局重大基础设施项目、高效供给基本公共服务的一步步扎实行动上,烟台正凝聚起高质量发展的雄厚底气。

  今年6月,备受关注的潍烟高铁项目在各级共同努力下实现重大突破:由2030年远期规划挤进了“十四五”盘子,“十三五”可开工,由城际铁路上升为国家高速铁路网京沪二通道一部分,由国家铁路集团组织实施,由最初的烟台市主导升级为国家层面、出资80亿元。目前,项目可研报告已上报国家铁路集团,烟台南站地方配套工程6月28日已启动建设。该铁路建成后,烟台南至北京南,3小时通达。

  从15个小时,到5个半小时,再到不久后的3小时,烟台一步步加快着与北京的时空联通,也拓展着城市发展空间。交通是一座城的命脉,决定着它成长的个性。说起交通,烟台人最先想到的是心中的痛:铁路起步太晚。直到1956年,烟台才有了第一条铁路———蓝烟铁路。目前,全国和山东铁路已经进入高铁时代,烟台还处在动车时代。起步晚,又是交通末端,长期以来制约着烟台经济发展。

  随着近年青荣城铁、德龙烟铁路的陆续开通,我们的短板不再那么“短”。今年,烟台铁路运输补短板进入快车道,烟台很快将高质量跨进“高铁时代”。“潍烟高铁主要服务于山东半岛北部的莱州、龙口、招远、蓬莱等市,是未来山东省北部的客运主通道,也是未来渤海海峡跨海通道重要的后方铁路干线通道。”市交通运输局副局长栾秉政如是说,这个项目对于畅通烟威两地快速通达京津方向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对于促进环渤海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为充分释放“高铁经济”效应,烟台高铁新区建设正快马加鞭推进,莱山区仅用17天时间基本完成曲家庄整村拆迁和1200多亩土地的征迁清表工作。根据规划,高铁新区建设分核心区、延伸区、拓展区和控制区四个层次,其中核心区范围为西至机场路,东至山海南路,南至捷爱斯路,北至荣乌高速,规模约5.8平方公里,这是烟台城市向南拓展的爆发点和突破口,也是烟台加速产城融合发展的重大契机。

  在烟台,陆上、海上、天上的高速联通正逐步从愿景变为现实,引领着瓶颈突破、发展升级与合作深化。上半年,烟台港口货物吞吐量1.9亿吨,增长13.8%,集装箱吞吐量157.3万标箱,增长4.2%。机场旅客吞吐量456.8万人次,增长16.1%,预计全年将突破1000万人次。烟台还将与航天部门深化合作,共建一个“海上发射母港”,以此带动全市航天产业发展。道路通,百业兴。从瓶颈制约到优势支撑,烟台交通基础设施正逐步促进经济集聚。

  “基础设施是一个地区综合实力和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完善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不仅能够支撑经济发展,还提升城市生活幸福感,为经济发展凝聚向心力。”烟台大学建筑学院院长隋杰礼说。

  今年,市区主干道上一条条陆续改造完成的城市绿道,就在增添城市生活“小确幸”的同时,让人们的心更加贴近这座城。每次到人力资源市场来办事,烟台创元热能科技有限公司人事专员崔毓秀都尽量穿平底鞋坐公交车来,提前两站下车,就为了在这条绿道上走一走,花树掩映,满眼皆绿,走着走着脚步就慢下来了,心也就跟着静下来了。生态绿道,是“升级版”的城市慢行道,是烟台践行绿色发展道路的重要举措。今年3月份以来,市区两级24条主干道路添绿增绿行动全线铺开。截至目前,5条主干道行道树补植更换已完工;市级观海路、滨海路、南大街等6条道路和鹿鸣南侧苗圃苗木栽植已基本完成,正在进行剩余慢行系统、绿道建设、人车分离、社区游园等土建施工。

  不只城市绿道,生活在烟台这座城,不时就能感受到以人为本的公共设施建设和服务提升带来的温暖。烟台倾力打好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更新硬仗,统筹城市与乡村、建设与管理、开发与保护,不断拓展城市空间、完善城市功能,用绣花功夫一点一点提升城市生活品质。于是,我们有了一条条赏心悦目的城市绿道,一个个别致又实用的口袋公园,有了熠熠生辉的夜烟台,农村用上了抽水马桶……基础设施建设,点点滴滴,终将汇聚成共同推进城市发展的澎湃合力。

  作为严重缺水城市,说基础设施建设,绕不开水利。近段时间,严峻的旱情形势,也让人更加关注烟台水利设施建设。作为全市100项“三重”工作和15项重中之重的工作之一,规划建设的老岚水库,近日迎来新进展:成功列入国家“十三五”中期调整规划,为工程顺利实施奠定了坚实基础。目前,相关部门正加紧编写项目可研报告,同时库区征迁、安置房规划等工作正在紧锣密鼓推进。

  基础设施建设应具有先导性,不仅满足当前需求,还要为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留有空间。老岚水库位于福山、牟平和栖霞交汇处,承载着破解城市“水荒”的希望,是保障市区中远期供水安全的一项重大水利项目,也是提升高质量发展战略支撑能力的重大举措。得益于高位推动、强化调度、通力协作,老岚水库项目突破瓶颈、进展迅速。烟台成立了由市委主要领导任组长的工作领导小组,多次进行现场办公,多次召开工作调度会议,为工程推进提供有力组织保障,各级各部门朝着“早开工、早建成、早见效”全力以赴。

  人们生产生活都离不开水,而我国是贫水国家,胶东半岛又是我国北方地区水资源最为紧缺的地区之一,烟台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不足全国人均的五分之一。为破解供水短缺困局,烟台提出全域治水三年攻坚行动,今年计划完成投资43.2亿元、实施66项工程,新增供水能力1.1亿立方米,节水1200万立方米。截至7月底,已开工47项,完工20项,全市239座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全部完工,完成投资22.15亿元,超额完成5.4亿元,全市水安全保障能力得以显著提升。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基础设施建设,发挥着推动经济发展和保障改善民生的基础性作用。我们要顺应城市发展规律,扎实推进基础设施建设,高质量完成,不搞任何“花架子”,不搞半点“虚功”。拓展基础设施建设空间,我们还要着眼未来,谋划长远大计,特别是对重大基础设施,要站在明天看今天,提升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前瞻性,更好地发挥基础设施建设的基础性、先导性和服务性功能,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增进人民福祉,把烟台“宜业宜居宜游”的城市名片擦得更亮。(记者 任雪娜)

 

    >>图解:稳中向好!烟台经济运行“半年报”出炉

初审编辑:李泽

责任编辑:张其天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