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时我们会碰到相同的情况:意志突然被削弱,注意力开始涣散,大脑任由主观意识肆意妄为。每当做着不感兴趣或者机械重复的事情时,这种情况发生的频率便会增多。在上级看来,这种行为通常被判定为对工作的懈怠,但他们却也能理解,因为这是在所有人的身上都会发生的事。而困扰他们的是:如何才能使这样的频率降低?当员工处于情绪低潮时,如何采取积极主动的办法,刺激并促使他们提高工作效率?作为一介普通员工,我关心的是自己怎样才能时刻保持激情,因为工作成绩是属于自己的。
有一阵子,我情绪萎靡,对任何事情都不来电,工作亦是如此,于是便主动找了上级谈话。他说他会安排新的工作内容给我,并询问了我对新项目的看法。我觉得有颇多我感兴趣的地方,而且就我目前的技能,加上进一步学习,应当可以承担下来,这事就这样敲定下来了。当接触到新事物时,人本能地在好奇心的驱使下,通常会有积极的表现。同时,由于新项目刚启动,很容易有所作为,上级和同事的褒奖也鼓舞了我的士气。所以,有时候主动要求“压力”,反而会成为“动力”。
但即便如此,日常生活中遭遇的负面情绪仍不可避免地会时常作祟,隔三差五地削减着工作激情。这就是为什么咨询师常建议我们不要把生活情绪带进职场中。久而久之,当项目进入成熟期后,“新”项目变成了“老”项目,我又回到了最初低迷的状态。
直到三年前同学聚会,遇上了儿时一起打闹玩耍的朋友们,我才发现只有自己在安逸悠闲地原地打转。当他们谈论着财富、权利的时候,我应和着,也只能应和……不可否认,这事对我的刺激很大,都说“人比人气死人”,但不比较,就永远无法找到前进的动力。于是,我开始制定计划并着手实施,我可以连续2—3个星期都不休息,我可以工作到早上鸟儿鸣叫。这样的工作方式看似有些疯狂,但我个人并不排斥,我认定最适合我的压力来自互攀。
每当情绪开始走下坡的时候,我就会叫上那些朋友们出来聚会,我把他们假想成对手,是我奋进的目标,让他们作为施压的对象再适合不过。而终点目标则是我自己,我真正要超越的其实是自己。
三年之后,我晋升三级,买了房也有了车,成了别人追逐的对象,但我仍然不敢有丝毫怠慢之心,因为我离目标还很远。同事们常开玩笑说我是拼命三郎,会过分透支、英年早逝。可是每次查出“三高”的都是他们。我很清楚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所以工作之余常打球、跑步,为的就是减少对身体的伤害,其实,当压力超负荷时,锻炼是最理想的排解方式。
有了刺激,有了动力,有了效率,有了成就。要说这么做唯一的短处便是没有时间“处对象”,这或许就是为什么如今大龄青年婚嫁难的普遍原因吧。不过,最重要的是,找到自己,成为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