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首页

首页 | 新闻 | 烟台 | 体育 | 娱乐 | 财经 | 女性 | 汽车 | 房产 | 健康 | 人才 | 维权 | 图片 | 论坛

 

人才首页

人才新闻

求职信息

招聘信息

成功访谈

求职指南

认证培训

技能鉴定

资格考试

 

 

您的位置:人才新闻

90后登陆职场 大学生就业"难"在"满意度"

  2012-02-14

  编者按
  
  2012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达680万人。大学生就业难仍为全社会关注并焦虑的问题。然而,与大学生就业难并存的情况是劳动力市场并没有过去饱和,很多企业存在招工难的现象。社会真的不需要高层次劳动者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大学生本应该是人力资源市场最受欢迎的高层次人才,却多年被就业难困扰。造成这种失衡的原因是什么?理顺失衡关系的难点在哪里?“90后”正式登陆职场,他们的就业诉求是什么?会给人力资源市场带来怎样的变化?
  
  青年劳动力供给下降,大学生就业难在“质量低”
  
  记者:2012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达680万人。大学生就业难多年成为全社会关注并焦虑的问题。为促进大学生就业,各高校和各地政府均千方百计提供各种服务。但是就业情况关键要看用人市场的总体需求状况。那么,当前大学毕业生所面对的整个劳动力市场具有怎样的特点?
  
  曾湘泉:大学生就业难多年来一直是一个热门话题。但当前的问题则要表现的更为复杂和突出。总体而言,经济增长,就业市场岗位需求不断增长,由于24岁以下的青年劳动力的供给下降,劳动力市场出现普遍的招工难,即招收青年工人难的现象。这说明整个就业市场找工作的环境有了较大改善。但问题在于,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市场看起来则有不同。由于大学扩招,其供给总量很大,而相应的符合大学生期望的岗位需求则没有太大增长。大学生找一个一般性的工作应当说并非难事,问题在于这个岗位工资低、工作不稳定,甚至没有社会保障等。这即我们提出的,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突出的表现为就业质量低。
  
  提高中国大学生就业质量问题,一方面要关注需求方,比如,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和升级,提升人力资源管理水平,关注就业岗位开发等,另外一方面,则要更多的关注大学生供给方面的问题,也即大学和大学生都要主动适应形势的变化。大学要加大改革力度,调整办学方向,加强实际技能训练,真正提高就业能力;大学生则应该转变观念,从最基本的工作能力锻炼做起。就业质量低与企业有关系,但也与大学生个人价值创造能力低有关。这包括硬技能和软技能。比如,工作态度、责任心、吃苦耐劳等都较为缺乏。大学扩招导致受过高等教育的人的预期人力资本回报下降已经成为事实,但即使如此,从长远来看,大学生经过自己不懈的努力,其终生收入回报仍然会较之非大学生高。
  
  丁大建:从宏观的角度来讲,大学生就业难的状况大致从2003年开始,同期,也出现了“民工荒”。这种并存的状况基本上持续到目前。这和劳动力的总供给有关系。计划生育政策实行几十年,劳动力的总供给增速在下降。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结果和第五次人口普查的结果比较来看,10年来,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增加约一个亿,而同期,具有高等教育学历的人口增加了7000多万。这说明新增劳动力大部分是高学历者。
  
  教育发展迅速是好事,但短期的高速增长,会对劳动力市场的供给产生过大影响,市场反应慢,劳动力市场适应需要一个过程。市场本身有个自然生态,用人单位什么岗位用大学生什么岗位不需要用大学生是有定势的。具有高等学历的劳动力突然大量供给,市场的供需双方都反应不过来,就出现了大学生就业难。这一时期,很多单位在招录大学生时条件变得非常苛刻,只招一两个人要在全国的高校“广撒网”,招录过程要“一面”“二面”“三面”……各种测试一轮接一轮,既浪费了众多学生的精力,也大大提升了企业招聘成本。这是市场需求方的不恰当反应,加大了市场就业的摩擦性,放大了就业难。
  
  目前来看,对大学生就业不利的因素仍然存在,如我国经济结构调整需要一个过程,传统的以来料加工制造为主体的经济发展吸纳不了太多大学生;同时高等教育同质化现象严重,使得大学生就业竞争剧烈。也有有利的方面,劳动力总供给在下降,经济发展稳定,人力资源市场的需求稳定,国家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政策,用人单位和毕业生也在逐步调整自己的预期。总体来看,大学生就业状况必然逐步缓解。经济结构调整,产业经济发展需要更多的高层次人才,是总的趋势。
  
  “逃离北上广”,大学生就业追求性价比
  
  记者:根据调查所显示的,多数行业的就业竞争压力在环比下降,是不是意味着2012年大学生就业状况会较以往有所缓解?去年曾经出现了“逃离北上广”的风潮,许多年轻人将就业和发展的目标转到中西部城市和二线城市,但是2011年第四季度一线城市的CIER(反映劳动市场供求匹配紧张程度的指标)指数下降幅度大于其他城市,东部地区的CIER指数下降幅度大于西部地区。怎么看这个现象?
  
  曾湘泉:从调查显示来看,确实2011年第四季度一线城市的CIER指数下降幅度大于其他城市。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在大城市工作更好找。首先,产业转移是一个趋势,产业从一线城市向二三线城市转移,从东部地区向中西部地区转移。虽然一线城市还有很多公司在招人,但就业质量,比如工资待遇等并没有明显的提高,与二三线城市工作差距不大。这导致他在招人,但是很难招得到人,其用工需求无法实现。现在一线城市的生活成本已经很高,对于求职者来讲,这并不是性价比高的工作。
  
  第二,从去年到今年,一线城市的户籍管理在加强,北京、上海应届毕业时户籍指标都在压缩。学生留在大城市没有户口,进一步加剧了就业质量低的问题。所以未来大部分大学生会继续往二三线城市去就业。
  
  丁大建:前几天媒体报道,韩国也有类似情况,其首都圈人口40年来首次出现净流出。我国现在越来越多的农民工也开始在家门口就业,不再将涌入大城市作为首选。大学毕业生的选择也在变化。
  
  市场化就业选择总是追求综合利益最大化的,如果选择中小城市工作的性价比越来越高,自然会有更多的人放弃大城市转向中小城市求职。这几年,在我们学校确是有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离开北京去外地就业。
  
  促进就业市场化,消除用工“体制内外”差别
  
  记者:前不久举行的2012年国家公务员招考,有一些职位只招一个人,却有2000、3000乃至4000多人报名,对于应届毕业生来讲,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等就业竞争压力最大。而同时,一些民营企业早在2010年就出现CIER指数小于1的现象,也就是说事实上存在“缺工”现象。很多大学生毕业时宁可“漂”在大城市或者“啃老”也要考研、考公务员,不愿意去企业,特别是小规模企业。造成“招工难”和“就业难”并存的状况,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理顺哪些环节?
  
  曾湘泉:大学生都愿意做公务员、到国企去,但是大型国企毕竟有限。中小企业是吸纳就业的主体,这是一个发展趋势。但是现在大学生都不愿意到中小企业去,因为中小企业在用工、社会保障等方面都不如大企业和国家机关规范。
  
  要理顺这个关系,国家应该重视发展中小企业,改善中小企业的生存环境,比如减免税收等。员工在中小企业所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福利待遇低,而中小企业确实存在税负过重的问题,政府给它们减税之后,将使它们有发展能力,从而也有提高员工待遇的条件。此外,政府还应该发展社会福利体系,包括公租房、社会娱乐设施、公立图书馆等,这些都是年轻一代所需要,而中小企业确实没有能力为他们提供的。
  
  同时,还要加强劳动立法和劳动监察,尤其是劳动执法。不要把劳动的法制建设变成写字运动,中国劳动法规已经不少了,但执法和落实的问题比较突出,法,包括一些政策,往往落不到实处,发挥不了保护劳动者的作用。
  
  中小企业也要进一步提高管理水平,很多中小企业是家族式管理,企业文化比较落后,大学生招来后也呆不住。社会应该有意识地在这方面进行引导,比如评选“最佳雇主”等,引导企业良性竞争,工作环境好了,人才才愿意来,才能呆得住。
  
  从国家来讲,要给促进大学生就业再做一些实事。比如,教育部门要进一步重视学生的职业规划指导工作。这些年,高校的职业指导中心在硬件和软件上都获得长足的发展。但还不够,特别是高校现有的就业指导人员的专业化和职业化程度低的问题非常突出。我们呼吁国家设置职业指导的专业硕士学位,这是发达国家促进大学生就业质量提高最重要的一项举措。可以设想,我们鼓励大学生下基层,鼓励大学生到中小企业工作,问题在于他们怎么在基层获得发展,走向成功?甚至什么是职业发展,什么是职业成功?应当说大部分学生都是不清楚的。应当说,一个人的职业生涯成功不成功,影响因素很多。首先是天赋层面,比如个人的性格、直觉、美感等。这告诉我们要允许年轻人根据自己的特点,自己的兴趣来选择职业。第二,修炼层面,包括责任感、敬业精神、服务意识、承压能力等方面。这说明,人的成功取决于持久的努力,长期的修炼。第三是应用层,比如沟通技能、团队协作以及人际技能等方面,这些都需要通过实践和锻炼达到。如果有了科学的职业规划和指导,大学生就可以针对自己的问题,在基层,在最基础的岗位上,有意识的培养和锻炼,在职业的发展道路上将大大增加预见性,大大减少盲目性,少走弯路,其成功的可能性就会大大增加。当然,大学生通过下基层,做一般性工作,其个人成功的自信心也必然会大大增强。
  
  丁大建:宁可和几千人一起竞争一个公务员岗位,也不愿意到中小企业工作。造成这种状况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现行用工体制没有真正充分的市场化。也就是通常学生找工作时说的“体制内”和“体制外”现象并存。因此要从大的制度方面进行改革,改变“体制内”和“体制外”的体制用工差别,消除这种基于体制的不平等。
  
  大学生就业市场化是一种必然。找工作的过程是一个劳动者和用人单位互相寻找合适对象的过程,从这个角度来讲,找一个各方面都满意的工作永远是有难度的。现在要做的是使学生更快适应市场。
  
  职业的真正内涵是什么、大学生对职业的认知是什么样的、自己的专业和职业是什么关系……这些问题都需要研究,现在高校不同专业的学生对这些问题认识差距很大。应该加强对学生职业认知的指导。学生在找工作的时候,没有“offer”(指用人单位签约)很痛苦,“offer”多了也痛苦。有的学生好几个不错的单位都要,他也迷茫不知道该去哪个。
  
  走向职场,每个人面临的状况各不相同,个性、认知、追求都不同,要提高学生对职业生涯和未来生活的认知能力,提供他们面对困难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才能将“大学生就业难”这个总命题化解为每个毕业生所面临的不同问题,帮助他们对症下药来解决。这时也就不存在所谓的“大学生就业难”了。
  
  “90后”登陆职场,倒逼用工模式改变
  
  记者:2012年,“90后”本科毕业,正式登陆职场,和“70后”“80后”相比较,“90后”上大学的比例大大增加。从就业或者劳动力市场的角度来讲,这一代人有什么新的特点?
  
  曾湘泉:最近两年,“90后”劳动者陆续进入劳动力市场,这批新生代劳动力对生活追求和目的与上一代相比有很大的变化,他们中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和来自少子女的家庭。最近几年很多关于员工敬业度的调查发现,员工最关心的问题排在第一位的是职业发展,第二才是薪酬,第三是绩效管理。当员工把职业发展放在首位,薪酬放在次要位置时,原来企业管理采取的那种低工资和强制约束的管理方式就受到了很大的挑战,目前企业管理中遇到的很多问题都与此有关。
  
  这种新的特点会迫使企业改变以往的用工模式,以往企业多是短期化用工的模式,招来即用,用完即走。相对来讲不注重对员工的职业培训和提升,随着人口结构的变化,年轻劳动者越来越少,同时流动性越来越大,企业招不到人,留不住人,必须改变用工模式,重视长期的人力资本投资,改变用人的年龄歧视政策等。

    丁大建:跟“80后”相比,“90后”是更完全的独生子女。他们在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时期成长起来,社会和他们的父母给了他们良好的物质条件,大部分孩子是在衣食无忧的环境下长大的。所以他们找一个工作“糊口”的紧迫性相对比较低,对工作的要求更高,对自我实现、自我发展的要求更强烈。他们的就业诉求因为今年是第一届毕业,还需要观察,但是毫无疑问,他们的职业选择会更加灵活。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中成长起来,适应市场的能力也更好一些。 李玉兰  

光明日报         

编辑:张其天         

烟台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烟台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烟台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烟台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烟台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烟台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烟台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烟台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新闻搜索

·求职中的九大防骗技巧

·巧妙应对外企面试提问

·闽培训残疾人康复就业

·绿色通道招贤两万多名

·陕西办大中专网上招聘

·福建培养技能紧缺人才

·沈阳成立青年技师协会

·在校生到娱乐场所实习

·中国缺10万高水平翻译

·测评:个人判断更重要

·认识自我物色适性工作

·就业竞争加剧人才测评

·云南昆明运用人才测评

·国内首个创业测评系统

·测测自己的职场成熟度

·职业态度成为求职要素

·学生求职失败心理原因

·测评:测你的职场性格

·关于狮子的若干个寓言

·兄弟二人扫阳光的故事

·狮子和羚羊的教子方法

·掉井里的狐狸和公山羊

·人生就像是乘坐公交车

·言论:会生活才会工作

·人生就像是一顿自助餐

·掉井里的狐狸和公山羊

·成功寓言:发挥你的优势

·废简历成办假证者财路

·避免简历中6常见错误

·个人简历—求职敲门砖

·知名HR教你如何投简历

·简历不能看出真实能力

·让简历进废纸箱九要点

·用心创造有个性求职信

·外企求职简历考虑因素

·简历难辨真假应怎么办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C) 2001-2004 dzww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大众网烟台站主办 E-mail :
ytnews@dzwww.com
鲁ICP证000100号
新出网证(鲁)字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