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滨州市开展的“解决城乡家庭零就业年”活动,围绕城乡劳动力技能素质提高,以统筹城乡就业为突破口,以政府为主导,以工作体制机制建设为着力点,实现了政府从开发就业岗位向提高劳动力就业技能、从帮劳动力找岗位向引导劳动力主动就业、从劳动力短期低效就业向长效稳定就业的转变。全市通过各种形式培训劳动力11.3万人,转移就业16.8万人,城乡5.2万户零就业家庭7.3万人走上就业岗位。我市“解决城乡家庭零就业年”活动的做法已在全省广泛推广。
给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劳动力素质很大程度上反映在劳动者的职业技能素质。长期以来,各级党委政府在推动就业工作的措施上,集中体现在开发就业岗位和帮劳动力寻求就业岗位上,这些措施在短时间内解决了部分人员的就业问题,也缓解了一些社会矛盾,具有见效快的特点,但却难以保证劳动力长效稳定就业,导致城市内一些公益性岗位和低水平简单劳动岗位上人员集中、工资低下、难以稳定,而真正技术类岗位却出现了招工难的现象。技能型人才的紧缺,已成为制约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瓶颈。
培训是提高劳动者技术素质、改善劳动力结构的根本出路。滨州市在“解决城乡家庭零就业年”活动中,坚持以就业市场需求为导向,创新职业技术培训形式和内容,着力健全市场化和社会化职业培训体系,搞好技能培训与市场需求的对接,为实现城乡劳动力有序、有效转移创造了条件。一是整合培训资源:着力发挥公共培训基地的主渠道作用,积极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和职业培训,规范发展办学条件好、培训能力强、社会信誉度高的社会培训机构,发挥政府社会双重资源的最大效益。二是开展多形式、多层次培训,建立企业点题、政府买单、民众受训的模式,有效解决了过去“政府买单,百姓不买账”的问题。三是制定培训政策,出台《城乡劳动力就业培训办法》,对参加技能培训的城乡劳动者实行政府补贴制度。这些措施真正为城乡劳动力高效稳定就业创造了条件。
就业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更是一项长期任务,提高劳动力素质是实现充分就业的基础和前提。必须把劳动力素质提高与其他配套措施统筹考虑,把长效机制建设作为一项根本性任务和重要职责,搞好就业培训、市场配置、劳动保障等各个环节的有效衔接,实现就业体系的高效协调运转。创业是最积极、最主动的就业。政府要把营造有利于创业的社会环境作为自己的重要职责,努力创造公平的就业环境,规范劳动力市场秩序,提供就业服务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激发更多的人在市场经济环境中自主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
滨州市在“解决城乡家庭零就业年”活动中,重点探索建立了四个体系。一是动态网络化管理体系。建立城乡劳动力资源信息库实行网络化、系统化、动态化管理。二是促进就业的政策体系。市县乡三级安排专项资金用于城乡零就业家庭培训和转移补贴;劳动保障部门督促用工单位与劳动者签定劳动合同,防止拖欠工资现象;进一步完善免费就业服务和困难群体就业授助等制度。三是促进就业的公共服务体系。加强了基层劳动保障平台建设,做到机构、人员、经费、场地、制度、工作“六到位”,构筑起制度健全、功能完善、规范高效、服务社会、覆盖城乡的就业服务新体系。坚持就近就地转移为主的原则,重点打造延伸十大产业链集群,扩展就业容量,提高城乡劳动者在重点产业中的参与度;进一步发展劳务输出组织,提高劳务输出组织化程度;积极发展农业特色生产基础和产业带,实现农业产业化链条上的大量转移,以实现我市劳动力的充分就业,进一步推动我市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快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