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审编辑:李泽
责任编辑:张其天
编者按:70年风雨兼程,70年披荆斩棘。70年砥砺奋进,70年跨越发展。中国人民用智慧和汗水在人类发展史上书写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的壮丽史诗。
与新中国同行,与新时代共进,从老黄县到新龙口,我们生长的的这片热土,实现了从滨海小县向江北第一县的历史性跨越。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大众网·海报新闻在客户端、网站、微信同步推出“壮丽70年,龙口新辉煌”系列报道,展示全市各行各业70年来的奋斗历程和辉煌成就。让我们共同喝彩、共同祝愿:国家更富强,城市更美好,人民更幸福!
今天,秋分节气,是中国第二个农民丰收节。昔日沃野金黄县,今日丰饶新龙口,大地上处处丰收喜悦场面。70年来,龙口农业农村事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全面推广,产业化、品牌化经营全面落实,农村人居环境面貌全面提升,农业更强、农村更美、农民更富正在成为现实,农业农村现代化阔步走来。在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以老、中、青三代人的三个故事三首歌,展现70年来龙口农业、农村、农民的新变化。
吃饱到吃好,农民抱团发展精神十足
“祖辈们”的故事——吃饱歌。
现在的年轻人可能无法想象到我们祖辈们生活的那个年代,人们吃不饱,穿不暖,每天要为吃饭而奔波。受困于落后的生产技术、观念、工具,恶劣的自然环境,龙口农业发展不足以让人们吃饱,遑论吃好。
那个时候的农业农民,奋斗与悲壮同在,贫穷困顿与战天斗地同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这期间,龙口涌现出很多艰苦奋斗、改造落后面貌的生产大队和人民公社,以“一心走社会主义道路的铁柱子”王永幸带领的下丁家大队最为典型。在王永幸带领下,下丁家人民治山治水、埋头苦干,把一个“光溜溜、乱石窝,十九年旱,粮不见收”的穷山沟,改造成山顶林、山腰果、山根梯田种粮食,五业俱兴的新农村。
今天的下丁家农民,已经不再为吃饱发愁了。近年来,下丁家镇积极探索党支部引领,抱团发展的新路子,通过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带领村民养林蛙、种地瓜、种樱桃等增收致富。
从龙口市农业农村局提供的数据来看,2018年,龙口全市粮食播种面积23.7万亩,亩产420.6公斤,总产10.0万吨,蔬菜、瓜果类播种面积达到6.6万亩,总产23.5万吨,全市广大农民从以粮为纲做到了有粮不慌,饮食也更加注重健康和营养,实现了“够吃”到“吃饱”,再到“吃好”的发展之路。
9月17日下午,在下丁家精神展厅,胡莹月正在给外来的参观团讲解,她作为下丁家镇机关工作人员同时也担任了下丁家精神展厅义务讲解员。“我小时候就经常听爷爷讲,当时最困难的时候全家吃不上饭,地里没野菜,家里没粮食,好点的时候吃地瓜叶子,和玉米糊糊,村民们硬是靠着肩扛手抬一点点开辟田地种粮食吃上饭。”
胡莹月跟记者说,“70年过去了,我们中国的农民再也不用过这样的苦日子了……”
旧貌换新颜,美丽乡村建设让农村更宜居
“父辈们”的故事——新房歌。
住的变化,是农村的最重要最显著成就。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草房、泥土房,到后来家家住上了宽敞明亮的砖瓦房、精装房;从家里土地面、石灰墙,到现在铺地板贴瓷砖,咱农民现在住得可不比城里人差,甚至,我们还有独门独院,我们还有前面是院、后面是“靠山”的别墅级农家房,城里人都羡慕我们农民的居住环境了。
那些年,谁家盖新房子上梁是村里的“头等大事”,四邻五舍来帮忙。村里环境也顾不上美丽整洁,很多房子年久失修,村里泥土路破破烂烂,刮风下雨村民十分不便。现如今,龙口大力实施乡村振兴,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积极推进新农村建设、美丽乡村、美丽庭院等一系列建设。以“拆、清、绿、建、美”为突破口,全力推进垃圾治理、旱厕改造、污水治理、村容村貌提升等工作,实现了乡村面貌大改善、大提升。
驿东新苑社区是黄山馆镇依托土地增减挂钩政策,自筹资金建设的新型农村社区,涉及搬迁的四个村原址位于镇驻地东南耩地上,地理位置偏僻、集体经济薄弱、交通不便,搬迁驿东新苑社区之后,实现了统一供暖,天然气、纯净水入户,极大改善了生活条件。在社区的建设中,坚持以人为本,充分考虑群众需求,配套建设了图书室、电子阅览室、健身室、日间照料中心、儿童乐园、健身器材等设施,满足群众各项娱乐需求。
在驿东社区代加工车间,工人们正干的热火朝天,社区一共有三个生产加工车间,都是党总支领班合作社兴办的产业项目。“我们从大脉村平房里搬进了楼房已经有五六年了,生活算是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前靠天吃饭,一年地里也没有多少收入,现在土地每年有分红,居住环境好了,交通也更加便利了,咱也是个城里人了。”在社区车间工作的徐美娟笑着跟记者说,“你看吧,社区里面就有诊所和超市,出门不远就是学校和集市,干什么都方便,另外社区还为居民们提供了就业的地方,让我们在家门口就能上班挣钱,车间也有很多老年人过来干活,既能赚点零花钱钱,又能解个闷。”
科技+互联网,精准市场化实现农业新增收
“青年人”的故事——转型歌。
新中国成立后到21世纪初,咱龙口的农民经历了从生产队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再到个体户、农业企业兴起等各个阶段,农业生产关系不断科学完善,百姓生活越来越好。农业税取消,种粮食有补贴,农业机械化水平持续提升。论农产品,咱们的果蔬远销海内外;论深加工,涌现出威龙葡萄酒、朗源果蔬等龙头企业。
随着国内外市场环境的变化,以及农业产业机构的升级调整,现有的生产销售方式已经落后不适合了,怎样变,如何改?青年人最有发言权,让农产品乘上互联网的快车,让农业搭上科技的翅膀这是至关重要的。
近年来龙口大力推进品牌农业建设,产业化经营、规模化生产、品牌化发展等方式逐步推广,重视人才培养、制定惠农措施、推动农业转型,农业产业化不断发展壮大。
院士设立共组站,航天育种,土壤改良,有机施肥,这是龙口市茂源果蔬合作社的成就和特色。农产品质量要提高,农业要增收,离不开农业科技。合作社总经理的女儿吴旸说:“现在我们做的是科技农业、高效农业,做到航天育种、精准施肥,土壤滴灌,生产的航瓜贝贝、太空树莓、有机小米等20多个品种的农产品,在市场上都供不应求,价格好、销量高。前几天中秋节前,我们的农产品有多少都被抢购一空。这坚定了我们发展高科技农业、生态农业、设施农业的信心!”
怎样更好地带动农民增收,拓宽销路解决农产品滞销,龙口北杨家村小伙子成克龙闯出一条新路子。2016年他退伍回乡,看到家里人种地劳作的艰辛、高昂的成本、销售的艰难,成克龙决定另辟蹊径,进行线上电商销售,将产品市场面向全国。他在淘宝、天猫平台进行注册,一点点摸索逐步打通线上销售渠道,截至2018年底,生态农场和合作社线上销售额就达到了500多万元,目前在天猫生鲜果蔬销售榜上稳居第六。自己富,也要带动身边的百姓富。成克龙的电商平台上销售的产品大部分是村民的农产品,红富士苹果、莱阳梨、蟠桃等等,工厂里也都是雇的当地村民。既拓宽了老百姓的农产品销路,又解决了四五十人的就业问题,带动农民增收。对于未来的发展,这个年轻的小伙子有清晰的认识。“电商不能打价格战,我要做的就是把农产品质量做好,树立好口碑。”
龙口要强,农业必须强;龙口要美,农业必须美。这三代人的故事,展现了70年来龙口农业、农村、农民的现代化演进路程,唱响了乡村振兴的新图景新旋律。
见习记者 林晓冬
初审编辑:李泽
责任编辑:张其天
初秋龙口,绿满山野。下午三四点钟,秋阳的威力减了几分,龙口市下丁家镇范家村的村民们便上了山,一个声势浩大的人机齐上阵平整土地的场面正在这里铺开。 [详细]
龙口党史上的1949年·红色纪事之四 [详细]
龙口党史上的1949年·红色纪事之三 [详细]
龙口党史上的1949年·红色纪事之二[详细]
龙口党史上的1949年·红色纪事之一[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