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中医药大学:中药性味理论新假说
来源:中国医药报 编辑: 2013-12-10 08:44:00
原标题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提出中药性味理论新假说]
酸苦甘辛咸五味,寒热温凉四性,一直是中医应用中药的基本原理与原则,对其进行现代诠释是中医药研究的热点之一。日前,由黑龙江中医药大学的匡海学、杨炳友、王秋红等完成的“中药药性理论研究模式的构建及应用”研究获得2013年度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该研究突破传统“一药一性”的中药性味理论,创造性提出“中药一味一气,一药X味Y性(Y≤X)”的中药性味理论新假说,并通过研究证实了该假说的客观性,极具应用价值。
本研究首次通过实验研究阐明了中药性(气)味的本质及四性(气)与五味的关系,即中药(包括中药性味组分、性味拆分组分或化合物)同时具有性(气)与味;五味主要与中药的具体功效相关,四性(气)主要与机体的能量代谢、物质代谢相联系;药性(气)以寒(凉)、热(温)两个方面表达,并可以主要通过其对机体的能量代谢、物质代谢的影响(宏观的正常或寒热动物模型实验以及代谢组学等研究方法等)予以评价归属。据此,研究人员探索出“中药性味可拆分性、可组合性”的中药性味理论研究新方法,并对研究思路、研究内容、具体的研究方法以及研究注意事项等进行了规范。同时,创新性地将传统的性味评价方法与基于生物标记物的代谢组学等现代方法相结合,构建出基于代谢组学生物标记物的中药寒性、热性预测模型,可有效用于中药寒、凉、热、温四性的归属,充实和完善了中药四性归属的评价方法;凝练并明确了一组与中药性味理论相关的新概念及其内涵;构建出中药性味理论研究新模式,为中药药性理论研究提供新的方法学平台。
根据上述研究模式,课题组分别阐明了吴茱萸和麻黄的辛味和苦味的物质基础;证实吴茱萸的辛味与苦味均具有温性,而麻黄的辛味具有温性,苦味物质基础(新发现的、具很强免疫抑制作用的多糖组分)具有凉(寒)性;证明吴茱萸性味的精细结构为苦温、辛温,麻黄性味的精细结构为辛温、苦凉(寒)。首次发现并证明洋金花不是传统的单性味中药,而是兼具辛味和苦味的复合味中药;阐明其辛味物质基础是生物碱组分,具有温性,其苦味物质基础是对银屑病具有良好治疗效果的醉茄内酯类和黄酮类成分,具有凉(或寒)性;证实洋金花性味的精细结构为:辛温、苦凉(或寒)。基于经方“左金丸”和“吴茱萸汤”配伍规律的吴茱萸各性味拆分组分的可组合性研究结果证明,在方剂中,吴茱萸辛味组分和苦味组分分别可代替吴茱萸原药材而起到相应的配伍作用。
值得一提的是,本项目构建了基于中药药性理论的新药发现新途径与新方法,并从麻黄和吴茱萸中发现了具有重要临床应用价值、可供研发创新药物的多种性味拆分组分。其中,首次发现麻黄中的酸性多糖具有很强的免疫抑制作用,对过敏性哮喘、类风湿性关节炎和慢性肾炎具有良好的治疗作用,并阐明了14种新多糖的化学结构及作用机理。
责任编辑:石语轩
更多新闻
- 病人吃上杂粮后什么原因导致仍然血糖高
- 科学进补健康越冬 冬至后正是进补最佳季
- 生活中预防癌症要做到无病早防 有病早医
- 提醒:常服镇痛药对人有危害易发生危险
-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中药性味理论新假说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