闯海精神传承百年 烟台黄渤海新区第三十三届渔灯节“美”不胜收

2025-02-10 16:49:32 来源: 大众网 作者: 邢晨

  大众网记者 邢晨 陈晓 李祯 汤淼 韩旸 程国闰 陈维航 烟台报道

  2月10日,农历正月十三,作为2025海洋大集的重要组成部分,烟台黄渤海新区第三十三届渔灯节在大季家初旺村拉开了帷幕。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渔灯节不仅承载着渔民对新一年鱼虾满仓的美好愿望,更让渔俗文化和闯海精神在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中得到传承与弘扬。

  据史料记载,渔灯节源于500多年前,是胶东渔家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流传于烟台开发区45公里海岸线上的十几个渔村。其中,初旺、八角、芦洋三地的渔灯节因活动规模和社会影响力较大,被公认为是渔灯节的“顶流”。

现场气氛热烈

儿童表演京剧

  “就一个字,美!”在渔灯节活动现场,张女士带着孩子沉浸在节日的热烈氛围中,“节目美,非遗作品美,秧歌美,渔灯节的仪式美,咱心里更美!”在她看来,渔灯节就是老百姓最接地气的节日,美不仅展现在眼前,更发自大家的心里面。

  记者在现场看到,虽然海边气温较低,但依旧无法抵挡群众参加活动的热情,舞台上演员忘我表演,台下群众更是热情似火。

现场人头攒动

市民用手机记录下美好瞬间

  “渔灯节就是我们渔民的春节,一辈辈传承下来的,大家肯定都非常有感情。”村民刘明兴是一名老渔民,他告诉记者,渔灯节的传统在当地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厚重的文化底蕴,无论是祈福还是各种民俗活动都承载着老百姓希望新年一帆风顺的美好愿望。

秧歌表演(肖水莲 摄)

秧歌表演(肖水莲 摄)

  在极具特色的祈福活动后,深受百姓喜爱的秧歌巡演再一次将现场的气氛推至高潮。踏着震天的锣鼓声,秧歌队走下舞台来到群众身边,与大家共同庆祝渔灯节。

  “我们这次来了70多人,最大的70岁,最小的成员只有10岁,大家今天都特别高兴,秧歌也扭得特别起劲。”在活动现场,禾美秧歌队所展示的秧歌极具感染力,秧歌队队长刘航源告诉记者,作为大季家的本地秧歌队,大家不仅要扭出新时代渔民的精气神,更要把老一辈留下来的民俗文化发扬光大。

  在欢声笑语中,丰富多彩的民俗表演轮番上阵,面对丰富的文化大餐,让前来参观的游客感受到了渔灯节的独特魅力。

  “以前在网上了解过黄渤海新区的渔灯节,感觉特别有韵味,今年也算慕名而来。到了现场以后,发现的确是名不虚传。”来自济南的张先生因工作原因来烟台出差,在渔灯节现场,张先生被胶东的民俗文化深深吸引。“我拍了很多视频,准备拿回去给我的孩子看看,让他也感受下胶东风情。”张先生说。

民俗活动

做糖画

渔灯大集

  记者了解到,在今年的渔灯节现场,除了丰富的民俗展示外,当地还将渔灯节品牌与乡村振兴充分链接,打造了充满农趣的“好品黄渤海—渔灯大集”。在集市上,不仅有写字祈福、做糖画等充满年味的活动,还有草莓、海鲜等农产品,在满足游客赏民俗、品美食需求的同时,也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

  据了解,2008年,渔灯节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15年,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烟台开发区“中国渔灯文化之乡”称号,烟台也成为了全国首个创建国家级“渔灯文化之乡”的城市。

写字祈福

渔灯节现场

  作为拥有五百多年历史的渔灯节从历史中走来,既是胶东辉煌的亲历者,更见证了黄渤海如今的发展。未来,烟台黄渤海新区文旅部门将结合地方文化资源禀赋,厚植文化基底,以“文”聚力,擦亮本土文化名片,打造特色文化品牌,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推动新区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

初审编辑:邢晨

责任编辑:李波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