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125年7月12日 星期六
注册

为民生 抒民意 解民忧 新闻热线:0535-6016688

投稿信箱:ytnews@dzwww.com

当前位置:首页 > 焦点访

甘肃孤儿大山护林45载:树苗就像自己的孩子

来源:中国新闻网   编辑:   2013-10-22 07:30:00

    甘肃孤儿大山护林45载:树苗就像自己的孩子     刘玉桃 季桂珍

  中新网兰州10月21日电 (刘玉桃 季桂珍)从18岁到63岁,从一个年轻小伙到年过六旬的老人,45年间他以林场为家、大山为伴,无怨无悔、一点一滴为一片片荒山涂满了绿色,他就是甘肃榆中贡井林场的“护林工”张成宝。

  张成宝是一个孤儿,18岁那年赶上林场招工,为了生计他来到了贡井林场,没想到一呆就是一辈子,也没想到自己对林场,对那些亲手栽种的绿树有了难以割舍的感情。其实张成宝老人已退休两三年了,但歇下来后他没有回到县城的家享天伦之乐,而是继续坚守在这里,因为他舍不得这里的山山沟沟,这里的一草一木。

  甘肃榆中北山是一个贫困而又缺水的地方,张成宝先在一片一片的荒山上挖好一个个像鱼鳞一样的坑,为的是能够留住雨水,保证树苗存活。在雨水多的季节,张成宝和他的同事们每天每人要挖200个“鱼鳞坑”,至少工作14个小时。每天早晨5点多老张他们就要起床,馍馍跟水就是他们一天的口粮。

  坑挖好了,就开始在多雨的季节栽树苗。“栽树最怕的就是干旱,不管我们多累、多辛苦,一想到栽下去的树在雨水的浇灌下都能成活心里总是甜的,我们就白天黑夜的忙活。但是一旦干旱,不但无法栽种新苗,连以前栽的小苗子都有可能被干死、晒死。”张成宝说。

  45年来,“北山的每一个山坡山沟我都走过,现在看到这里的每一颗树苗,我都觉得很亲切,就像自己的孩子。”张成宝说。

  甘肃榆中贡井林场长李学荣介绍说,有些山沟很远,每到育林期,就需要驻扎在野外,很多年轻人都不愿意去,但老张总是二话不说卷起行李就走,一待就是一两个月。

  “在山上的日子、在林子里的日子是苦闷的,没有人跟你说话也没有人听你说话,听到的只是自己渐渐远去的脚步声,偶尔听到山林里动物的叫声,第一种感觉不是害怕而是兴奋”,张成宝回忆,实在苦闷的时候就站在山上喊两嗓子,听听自己的回声。

  也许是山上呆的时间太久了,接触的人也很少,张成宝老人总是寡言少语,只有在望着他亲手栽种的林子时,才能看到他脸上的笑容跟眼睛里充满的光泽。

  李学荣称,他们奉献了青春,奉献了终生也奉献了子孙,林场的山山沟沟遍布他们的足迹,林场的片片绿色都凝聚了他们的心血。“我们林场有六七个员工,自己干完,儿子接着干,两代人都将自己的青春和终身奉献给了大山。”

  李学荣说,冬天护林防火是最辛苦的。“在山上天气越冷越要多巡山,北山的冬天那可不是一般的冷,山路崎岖没办法骑自行车、摩托车,眼看那个山头就在跟前,但是走起来好像没有尽头,每次巡山一个人来回要走四个小时,回来的时候像个“雪人”,一身冰凉,手脚冻僵了,身上冻疮鞋子、裤子全部都湿了。

  李学荣幽默地说:“下雪的时候也很危险,一不小心就会从山上滑下来,长久以来我们林场的人都有功夫了,上山下山的速度一般人可比不上。”如今,山上有瞭望台,大家轮流上班,一个人在山上要连续呆好多天,瞭望台虽然时刻观察,但是巡山还是必不可少的工作。

  “刚开始面对荒山时觉得在北山种树,希望特别渺小,但是我们林场的职工都坚持了下来,虽然辛苦,但是看到那些绿色就看到了希望,我是学林业的,一直比较喜欢花草树木,想用自己所学到的知识努力改变北山的生态,10年不行就用20年乃至30年的时间,总有一天‘再造一个秀美兴隆山’将不再只是我们林场职工的梦想,它会实现的。”李学荣望着远处用绿树种出来的‘生态北山’四个大字说。(完)

初审编辑:张其天
责任编辑:达欣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