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注册

为民生 抒民意 解民忧 新闻热线:0535-6016688

投稿信箱:ytnews@dzwww.com

当前位置:首页 > 财经频道 > 理财 > 银行

中信银行2016年年报亮相:总资产5.93万亿元

来源:大众网烟台频道   编辑:   2017-03-23 10:03:00   作者:

  大众网烟台3月23日讯 3月22日晚间,中信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中信银行」上海证券交易所代码:601998;香港联合交易所代码:0998)公布了2016年年度业绩报告。报告显示,2016年中信银行继续保持战略定力,坚持以建设“最佳综合融资服务银行”为发展愿景,经营业绩稳中有进,综合融资服务能力不断提升,总资产达59,310.50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5.79%;净利润416.29亿元,较上年增长1.14%。

  总资产近6万亿 经营业绩稳中有进

  报告期末,中信银行集团资产总额达59,310.50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5.79%;客户贷款及垫款总额28,779.27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3.81%;客户存款总额36,392.90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4.34%。

  经营效益稳中有进,收入结构持续优化。报告期内,中信银行实现营业收入1,537.81亿元,同比增长5.96%;归属本行股东净利润416.29亿元,同比增长1.14%;拨备前利润1068.96亿元,比上年增长12.49%;实现利息净收入1,061.38亿元,比上年增长1.63%;实现非利息净收入476.43亿元,比上年增长17.06%。

  积极应对市场波动,强化风控管理。报告期末,中信银行不良贷款余额485.80亿元,不良贷款率1.69%,拨备覆盖率155.50%,总体风险可控;中信银行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8.64%,一级资本充足率9.65%,资本充足率11.98%,各级资本充足率均达到监管要求。

  保持对公业务优势 零售业务突飞猛进

  年报显示,2016年,中信银行对公存款在成本继续降低的情况下,余额和增量排名位居股份制银行第一。围绕“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中国制造2025”等国家战略开发了一批具有重大影响力的项目,巩固了行业领先地位;在业内首创“一带一路”基金,截至报告期末基金创设规模达864亿元。金融市场板块优势领域竞争力持续提升,在票据管理模式优化的基础上,提升了集约经营水平和风险防范能力。

  同时,中信银行以零售银行作为转型突破口,通过零售银行二次转型,重点推动个人信贷、管理资产、收单业务等三大业务发展,取得了较好的成效。报告期内,中信银行零售银行业务实现营业收入380.62亿元,比上年增长20.10%,占本行营业收入的25.95%;零售银行非利息收入231.90亿元,比上年增长34.88%,占本行非利息净收入的51.53%。继续保持互联网金融领域先发优势,与百度联合发起设立的百信银行获得银监会批准筹建,将以独立法人形式开展直销银行业务。

  提升综合融资服务 向轻资产银行迈进

  报告期内,中信银行以建设“最佳综合融资服务银行”为发展愿景,充分发挥中信集团集金融与实业并举的独特优势,以解决客户融资需求为出发点,深入挖掘客户产业链、资金链、产品链上的金融服务需求,采取“银行+中信集团子公司+本行子公司”的集团军作战模式,为客户提供包括存贷款、交易结算、财富管理、财务咨询等银行传统和延伸性服务,以及证券、信托、基金、租赁等泛金融产品,从单一融资向综合化、一站式、一揽子金融服务模式转变。

  值得一提的是,针对复杂的国内外经济环境,中信银行已经把价值创造、轻型发展放到了更加突出的位置,更加强调向轻资本、轻资产、轻成本转变。2016年,中信银行抓住市场有利时机发行了350亿元优先股,提高一级资本充足率约1个百分点,创造了股份制银行发行规模大、融资成本低的新纪录。此外,还通过多渠道融资方式,在解决客户融资需求的同时,减轻了对资本的过度依赖,实现了业务发展的轻资本和高效率。中信银行行长孙德顺表示:“银行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必然是以更少的资本消耗、更集约的经营方式,实现持续稳定的价值回报。”

  2017年是中信银行成立30周年暨上市10周年。30年来,中信银行始终紧跟时代发展与行业创新的主旋律,践行“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瞄准中国经济转型升级过程中的金融需求,主动作为、不断创新,为经济发展源源不断地输送金融血液。在英国《银行家》杂志2017年2月评出的“全球银行品牌500强排行榜”中,中信银行品牌价值94.79亿美元,排名第22位;2016年7月英国《银行家》杂志公布的“世界1000家银行排名”中,中信银行位列一级资本排名第30位,总资产排名第36位。

  中信银行董事长李庆萍表示:“未来,中信银行将以更大的格局、更宽的视野,谋划创新发展;同时,在‘最佳综合融资服务银行’战略愿景的引领下,为客户创造更大价值。”

初审编辑:张雪松
责任编辑:曹昱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