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里的烟台】母爱深深——王京杰

2025-03-21 10:44:32 来源: 大众网 作者: 王京杰

  天之大,唯有你的爱,是完美无瑕的!

  母亲今年一百岁了,这是母亲积德行善的结果,福报满满。母亲是我心中的活佛,有母亲的陪伴,我的福报也不浅,也是我最大的幸福。真舍不得母亲变老,愿时光能缓,岁月静好。

  我上小学三年级时父亲病逝,留下了无尽的思念。母亲含辛茹苦,把我们抚养大。对父亲固然思念,但对母亲更值得感恩。我是晚生子,姐妹多,家庭的重担全压在了母亲的肩上。那时是生产队时期,生活有多苦,日子有多累,可想而知。我上小学时的村小,就在我家后面,很近。下课可以偷偷回家,回家不是偷吃零食,那时生活困难,什么也没有,而是不放心母亲,经常看到母亲红肿的眼睛、无奈的眼神、泪眼迷离。从那时起,开始了我幼小的心灵对母亲的牵挂。牵挂教会我感恩母亲,给了我学习的动力,增添我生活的勇气。

  母亲是坚强的人,历经苦难更显孝心和善良。父亲去世后,母亲承担起赡养奶奶的责任,奶奶一直跟我们住在一个屋子里,一直到终老。奶奶性格古怪不讲道理,再加上那时的封建传统思想,婆媳等级森严,经常跟母亲闹矛盾找毛病,但母亲逆来顺受,没有动摇对奶奶的孝心。自己子女做到这样可以理解,但母亲作为儿媳妇,让我深深懂得,世上最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宽阔的是人的胸怀。母亲的大爱让我懂得了什么是孝。

  母亲有个习惯,与其说是习惯,不如说是期望。我上初中时,早出晚归,早晨上学时母亲都是送我到大门口,叮嘱我安全、学习、责任,几句碎语,简单深刻,目送我消失在胡同口,没有一天间断过。简单叮嘱,却已触及我心灵深处;深情一瞥,望眼欲穿的是我未来人生。满满的期望,久久的期待,怎能不让我发奋努力!曾多少次我转过胡同已是热泪盈眶!还有什么困难能阻止我奋发向上,感恩人生!一直到今天,我每天上班出发前跟母亲打个招呼,她都会送我几步到门口,目送我出门。深深地凝望你的双眼,不需要更多的语言。满含深情的目光,即便无语,我也能读懂内容——五十多年的感情共鸣,早已交融在期望、牵挂和感恩之中。

  儿子的成功是母亲最大的快乐,从母亲热情的生活中表现出来。寒来暑往,苦乐交替。师范毕业的我开始了人民教师的职业生涯,收入不高,但足以慰藉母亲久久期待的心灵。我结婚安家后就把母亲接出来住在一起,不管我搬到哪里,母亲都和我住在一起。家务活都被母亲抢去了,我和妻子下班回家母亲已经做好了饭,沏好了茶。我换下的皮鞋母亲不知什么时候已经给我擦得油光可鉴。母亲是爱干净的人,家里的卫生更是收拾得一尘不染。

  教师节期间学校给老师发的礼物,水杯,印有“教师节纪念”字样,我送给母亲,母亲用了近二十年,舍不得换。这是珍惜儿子的荣誉。我喜欢把学校的事情讲给母亲听,时间长了,母亲也会经常打听。我把我每次获得的荣誉汇报给母亲,母亲比她自己获奖都高兴。

  母亲是开明的人,感情细腻丰富,她做事总让人惬意。有一年妻子过生日,那天午饭后,母亲对妻子说,咱俩到服装店去,看好哪件我给你买。妻子怕拒绝会伤了老人家的心,就去了。八十三岁婆婆给媳妇送生日礼物,传为美谈。母亲闲不住,有段时间我们顺应母亲的要求在老家住,她喜欢每天傍晚在我们下班前把大门口扫得干干净净,但都是从胡同口扫到大门口,因为我们还没回家,避讳那个词语。

  母亲教会我做人,是我一辈子的老师。上学是每个人必不可少的成长之路,有艰辛,有喜悦,也有苦难。母亲认识的字,个数有限。但母亲朴实的思想,善良的情怀,足以激励我完成学业和经营整个人生。她用自己积累的耳熟能详的民间谚语教育我与人为善,自立自强,感恩回报。“一千个朋友不多,一个敌人不少”“不刮春风,难下秋雨”“爹有娘有,不如自己有”“花喜鹊,尾巴长,娶了媳妇忘了娘”等等都是儿时母亲教我的。

  母亲有一颗包容温润的心,总能帮我把儿时一塌糊涂的事情分析得透透彻彻,总结出做人做事的方法和规律。母亲从没骂过我一句,顶多是几句惋惜和责备,但给我留下的是愧疚和动力。母亲有一双勤劳温暖的巧手,总能把简单的饭菜做得可口好吃,教我养成劳动和卫生习惯,拂去我的笨拙和急躁。我刚参加工作时在很远的农村小学任教,吃百家饭。母亲勉励我教好学生,注意保持好老师的身份形象,多干少说,抱怨不说。

  母亲有弟弟妹妹,有小叔子,有表弟,这些都是年迈的老人,但母亲都一直牵挂着他们,我就顺从母亲的意志,经常去看望他们。特别是住在敬老院的表弟,母亲格外牵挂他,二十多年来我经常去看望,一直照顾,有病的时候更是靠上。母亲的大爱传承给了我,爱的接力棒正在传递。牵挂是家风,是爱的源泉,是人生的方向。母亲有时去姐家住段日子,星期天的主题就是全家去看母亲,每天至少一个电话问候。

  包容母亲是对母亲最宽大的爱。从小到大,包容我们最多的是母亲,我们都包容过朋友,包容过爱人,包容过领导,但我们包容母亲的最少。所以我最大限度地包容母亲。所有的母亲与子女都有代沟,作为晚生子的我与母亲的代沟就更大,矛盾和误会一定很多。有时为了容忍母亲的不理解,我吞下所有的委屈,一言不发,请母亲的好朋友来家玩玩,请姐姐回家做客,转移矛盾,不让母亲生气上火。与母亲有点小矛盾小误会也是正常的,但处理方式是最重要的,这个时候必须停止分辨,不多说一句话,请妻子调停,站在母亲的立场上,附和几句。多年前的春晚小品《粮票的故事》、歌曲《常回家看看》都是我们最好的家庭教育素材。

  让母亲衣食无忧是最起码的孝敬,更重要的是要让母亲的思想跟上时代的步伐,与时俱进,领略祖国的发展变化,感受新时代的美好。孙子参加工作了,自己选择的车是宝骏730,七座,空间大,方便拉着奶奶外出,双休日或放假的时候,全家人簇拥着奶奶,带上轮椅,到各地去看看。我的车牌号码是母亲和妻子的生日日期组合,我的创意得到了母亲和妻子的高度评价。

  爱是相互的,能传递,更会轮回。母亲是我心灵的归宿,是我温馨的港湾。母亲添了孙子,天伦之乐来了。她对孙子倾注了全部心血。孙子上一年级时一次放学回来告诉奶奶,他在学校买了排骨包子吃,母亲随口说好吃吗?还真没吃过。第二天放学时孙子就带回排骨包子给奶奶了,祖孙俩达到了感情共鸣。孙子上高中起就离开家了,一直到大学,但每天都会抽空给奶奶打个电话报平安,从未间断过。他知道,年迈的奶奶对他的牵挂重于泰山。现在孙子上班有时间了,对奶奶的照顾更是无微不至。如今又添了重孙,更是格外地高兴,因为这是她生命的延续,更可喜的是,懂事的重孙在全家的潜移默化下也学会关心老奶奶了。经常把自己好吃的零食和玩具都分享给老奶奶,帮助老奶奶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孝是职责,是义务,是使命。母亲年迈了,都是妻子帮忙洗澡,妻子没空我洗,手脚指甲都是我和儿子剪。母亲爱吃的饭菜,我都会做,但妻子做得最拿手。母亲的新衣服穿不过来,有儿媳买的,有孙媳买的,也有女儿买的,她经常把显年轻点的衣服分给儿媳和孙媳穿,为了照顾老人情绪,她们往往都高兴地收下。2014年底,母亲第一次住医院,充分展现了我们的家风。同病房的人都说没见过这样的孙子和儿媳,照顾得又细致又体贴。正值寒假,上大学的孙子日夜靠在那里。见有人夸孙子和儿媳,比夸她都高兴。我的姐姐很多,但住院照顾都没用她们,我们全家靠在这,谁都不愿离开。让妻子回去休息会,时间不长自己又回来了,一个都不能少。

  前年冬天,母亲身体出现了状况,医院检查既有脑梗又有血肿,这是一对矛盾,医生不敢用药,只能回家。回家后,我遍访名医,自己上网查阅学习有关资料。有缘遇良医,高手在民间。在上天的眷顾下,在莱阳王孟会大夫的精心指导治疗和我的不懈努力下,老娘终于恢复了健康。这期间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老娘也有不清醒的时候,但总能记住我和儿子的名字。老娘曾意味深长地对我说:一次一次地,都是你把我救过来了。经过这一次,我掌握和积累了更多老年人疾病治疗和护理的一些方法,连我自己都佩服自己。

  来不及等待,来不及感慨,把握生命里的每一分钟,把握生命里的每一次感动,珍惜每份情,珍惜每份爱!珍惜生命里的每一个瞬间,让爱流长,让爱永恒!珍惜母亲,就在当下!

  作者简介:王京杰,招远人,大学学历,高级教师。招远市蚕庄学校思政教师,学校思政教研组长。长期扎根农村教育一线,守护学生思想阵地。2017年获“金都好人”称号。

初审编辑:蔡云飞

责任编辑:李波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