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审编辑:蔡云飞
责任编辑:李波
我的老家是烟台招远辛庄的,就像读高中才第一次进招远县城一样,八十年代末参加工作了,才第一次进了烟台,目睹了烟台的真容。说起来有点惭愧,但对于在农村土生土长的孩子来说,完全是再寻常不过的事情。不知不觉已在烟台工作生活了三十多年,可能因为年龄的原因,最近不知不觉总爱回忆以前的陈年往事。烟台是个有趣的城市,道听途说或自己亲身经历了许多奇闻异事,现挑选几段以飨读者,当然是与烟台的海有关。
八十年代末的烟台,虽已称烟台市,改革的春风也在这里荡起涟漪,但在老百姓的口中,烟台市也就是那么几条街而已,最多属于较大的县城。俗话说:老爱胡须少爱发。年轻人哪有不爱惜自己头发的?那时烟台街上小青年已经开始流行喇叭裤,披长发,手里拎着一个录放机。自己由于小时候习惯,一直喜欢剃平头,打听着到西大街松竹林饭店旁的国际理发店去理发,即现在的振华商厦处。那可是标准的国营企业,理发手艺、服务质量在当时绝对是一流的,我一直在那店理发好几年,听说那里经理姓姜,因经营有方,后多次提拔。后来随着发廊的兴起,国际理发店也倒闭了。
后来打听着,在南大街碧海大厦身后,临街的一楼民房内,有一位从国际理发店内退下来的一女职工在开店理发,于是我就成了这里的常客。这里身处闹市区,由于理发师傅手艺好,价格低廉,市井小人、三教九流的各方人物都在这里理发。由于生意好,理发往往需要排队,排队期间人们往往谈论着大到时事新闻、国家政策、物价涨跌,小到夫妻吵架、街头轶事、家长里短,倒是了解民声的好地方。
有一天,在这里遇到一位70多岁的老大爷,身体微胖,头发已全白。我俩并排坐在凳子上排队,不知何由头,我俩谈起了赶海。老大爷也是无聊,就跟我讲起他年轻时赶海的奇遇。有一次他到烟台港拦浪坝上赶海,拦浪坝建在港口东侧,是为了阻挡强劲的北风对港口的影响,坝完全由石块、混凝土管桩堆砌而成,水深流急,常有海中大物出没,五六十年代海边的人常能看见海豚、江豚、斑海豹等成群出没追逐鱼群。老大爷赶海那天,是秋后大风刚刚歇息的时间,老烟台人都知道这是赶海的好时机。下午时分海水后撤,露出了许多常年沉没海底的礁石,老大爷在一块大礁石的下部凹处,发现一只大螃蟹,静静地趴在那里,老大爷慢慢靠近,用两只手狠狠地摁住,然后小心地捏着螃蟹的后半部将其放入网兜内,估摸足有两斤重。老大爷忽然发现螃蟹的钳子上有个黄澄澄的金灿灿的东西,凑近一看像个戒指,牢牢地箍在蟹钳上。老大爷也不知真假,海也不赶了,急忙跑回家,就将蟹钳砸碎,取下戒指拿着去了金店,经金店老师傅检验为纯金,足有8克多,不经意地的一次赶海让老大爷发了一笔小财。老大爷讲起时,仍然津津乐道。
事后我琢磨,螃蟹是杂食性动物,海中的鱼类、虾类、贝类、软体动物等都是螃蟹的美食。而且螃蟹的嗅觉非常灵敏,即使食物距离较远,它们也能迅速找到食物。螃蟹另一个特点是喜食腐烂的食物,臭鱼烂虾尤其喜欢,动物的尸体那就更不用说了。笔者曾经用腐烂的鸡肠子钓螃蟹,十分有效。老渔民说腐臭的味道,螃蟹很远就能嗅到,抓螃蟹的蟹笼里放上鸡肠子,往往收货颇丰。
此事我可以想象出来,一位富有的客商或达官贵人,因缘际会往返于渤海海峡之间,天有不测风云,葬身于海难之中,尸体随着海流被冲到烟台附近的海礁中,海中的食腐动物迎来了一场饕餮盛宴。当时的那只螃蟹可能很小,仅仅抢到了一支被别的动物撕扯后剩下的带着戒指的一段手指头,如此美味小螃蟹用双钳夹住,就往嘴里送。螃蟹吃食就是用双钳的,不知中国古人发明筷子是否是受到螃蟹钳子的启发。螃蟹在吃的过程中,遇到了一块难啃的圆形物,也许引起了此螃蟹的好奇心,不停地在两支钳子之间把玩,不小心戒指就套在了其中一支蟹钳上,结果越套越紧,随着螃蟹的长大,戒指就越发紧箍在蟹钳上,成了螃蟹身上一部分,成了螃蟹族类中带着戒指的“达官贵人”。直到被抓住断其钳,取下戒指,被人烹而食之。
第二件奇异的事情,大约发生在2005年。因为来烟台以后,总想培养业余爱好,反复掂量后还是选择了钓鱼,因为钓鱼可以修身养性,与世无争,避免纷争,也可以满足口腹之欲。经过多年的锤炼,我对于海钓已颇有心得,对海洋的潮汐、风向、当地鱼汛、礁石特点已非常熟悉。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出什么鱼也多有了解,而且收获颇丰,每次带着收获的渔获请朋友们搓一顿,那种感觉比自己独享得意,充分理解了古人“独乐乐不如众乐乐”的含义。
大约在2005年春节,自己产生了想到一个少有人光顾的海岛钓鱼的想法,于是多方打听,听说烟台港北边的崆峒岛北部,是一个钓鱼胜地,少有人光顾,渔获颇多。崆峒岛由多个岛屿组成,是烟台芝罘岛向东的延伸,横亘在烟台港北部,阻挡了北风对港口的侵袭,这样的地理条件让烟台成为北方优良的天然良港。崆峒岛上原无住户,因避风逐渐有了人烟,后来海边的渔户人家搬来了几户,逐渐形成了崆峒岛村。此岛以前我上去过,北部陡峭,南部平缓,岛中仅有半亩大小的平整耕地,据说叫“法国坟”。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法国海军攻打天津、北京时死亡的官兵就埋在这里,坟不起堆,只立石碑。坟场的四周用石头砌墙围起来,还专门请了一位姓夏的村民维护,每年由法国领事馆发工资。后来被村民推平,成了耕地。农历谷雨过后,我就开始准备,俗话说“谷雨谷雨,百鱼上岸”。也就是说渤海湾谷雨以后,就开始起鱼汛,各种鱼类开始游回渤海湾产卵生子,是钓鱼的好季节。时间就定在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那天早起,7.30分就赶到了烟台港码头海边。那里有条中等的旅游船每天往返接送进出岛的村民和旅客。我和几名钓友就悠哉地进了岛,最后就在码头附近选择钓点开始钓鱼,结果几个小时过去了,连咬钩的迹象都没有,几个人只好在码头上百无聊赖地闲坐。眼前经常有修船补网的渔民经过,大多数人的眼里透出不屑的目光,让我们十分纳闷,终于经不起好奇心,见一个憨厚淳朴的渔民,就问为什么今天钓不到鱼?渔民嘿嘿笑了两声说:今天是什么日子,端午节,几百年了从来没见过端午节来钓鱼的,我们恍然大悟是我们撞破了日子。
大家都知道,端午节是有来历的,是纪念屈原的日子。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的诗人、政治家、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公元前278年,于旧历五月初五,因楚国被灭,投汨罗江而亡。百姓为了纪念他,纷纷包粽子投入江中以免鱼类啃食屈原的遗体。而今两千两百多年后,我们这批无知小辈却来钓鱼,想想都很煞风景。连海中的鱼儿都知道端午节不进食,我辈却想以饵诱之,真乃大煞风景。事后想想,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已深入每个华夏子孙的血脉之中,说句不科学的话,连中华大地上的鱼鳖虾蟹都能感知传统文化的魅力,我们做为华夏子孙却不以为然。我们理应为中华民族的崛起做出奉献,哪怕奉献微薄也不枉曾为华夏一员。
生活在烟台,终离不开海。我的家乡虽在海滨,但有些习俗却与烟台有些大相径庭,特别是在吃海鲜方面。如我的家乡,赤甲红螃蟹那是无人吃的,除了两个硕大的钳子,体内无肉,往往被人煮熟挂在墙上。在烟台那就另当别论,价钱往往比飞蟹还贵,美其名曰:鲜。我往往嗤之以鼻。烟台的桃花虾,乃开春第一海鲜,往往在烟台的桃花初开季节洄游到烟台,烟台因为靠海的缘故春天往往来得迟一些,与同纬度的北京相比,要迟近一个月。“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因山川地理不同而异。烟台的桃花虾,虽味道鲜美,但就二层皮,无嚼头还有些扎嘴,故卖不上价钱。等桃花虾洄游到我的家乡,即莱州湾附近,个个满肚子籽。或清水煮熟,撒上细盐卤起来,用报纸包裹住,是打理人情最好的礼物;或用刚下来的头刀韭菜炒,味道格外鲜美,让人们寡淡了一冬的味蕾瞬间活跃起来,当然价格要比烟台市区贵出许多。
这里想说的奇闻异事,也与海鲜有关。初来烟台,发现烟台人特别钟爱鲐鲅鱼。每年春天,桃花、杏花开过以后,慢慢长出绿叶的时候,就是鲐鲅鱼上市的季节。每家每户在这个季节都要买上几条,回家焖着吃,往往在出锅的时候,放上一些小白菜。每年春天,如果家里不吃上一顿鲐鲅鱼,仿佛过年没吃上饺子一样。此鱼脂肪含量高,保鲜不当易发出氨水味,故价格也不贵。这当然是指烟台市区说的,除了烟台市区其他地方更便宜,往往被晒成咸鱼干。为什么要放些小白菜?按老百姓的说法,就是防止过敏。部分人食用鲐鲅鱼后极有可能出现过敏反应,虽放小白菜仍不能完全避免。此时,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到烟台南山上,摘几个刚刚结果的酸杏,吃几个过敏反应立马就好。虽有此弊端,但烟台人仍乐此不疲。
吃鲐鲅鱼的忌讳,老烟台市民都懂,但接触过一个年长的老渔民后,听了他的说法,令我脑洞大开,百思不得其解。他说,烟台本地鲐鲅鱼,是烟台南山松树上的毛虫蛹,被雨水冲刷到海中后,慢慢孵化成鱼,冬季到日本海过冬,每年春天再洄游到此出生地,所以烟台就有了吃鲐鲅鱼的习惯,成了民间饮食不可或缺的习俗。俗话说:蛇虫之毒,百步之内必有解药。烟台南山上,黑松和野桃树、野杏树混杂生长,所以酸杏能解鲐鲅鱼的过敏。这种说法十分怪异,只听说化茧成蝶,化蛹成蛾,没听说过化蛹成鱼的?大自然十分奇异,至今人类对大自然的了解还不是很多,或许老渔民的说话有些道理。(作者 徐言起)
初审编辑:蔡云飞
责任编辑:李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