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大众网
大众信箱
用户名:
密 码:
 

2025年8月13日 星期三

设为首页
大众日报 农村大众 齐鲁晚报 生活日报 鲁中晨报 半岛都市报 经济导报 城市信报 青年记者 成长先锋 国际日报山东版 南美侨报山东版

         首  页 | 新  闻 | 山  东国  内国  际体  育财  经烟  台| 蓬  莱

         便 民 | 女  性娱  乐 | 健  康图  片汽  车 | 房  产论  坛 | FLASH

      您的位置: 财经速览

中国财政管理体制改革提速 加强“收支两条线”

2005-07-22 14:36:03

  中新网7月22日电 据中国纪检监察报报道,今年以来,财政部结合惩防体系建设,围绕八项改革和制度建设的任务,建章立制,狠抓落实,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全面提速。

  部门预算改革向纵深推进。进一步深化基本支出预算改革,不断完善定员定额与实物费用定额相结合的定额标准体系。在实行垂直管理的国家税务局选择4个省进行定员定额试点,为垂直管理系统全面按照部门预算有关要求编制预算奠定基础。扩大实物费用定额试点范围,今年增加了铁道部等13个试点部门,使试点部门总数达到了18个,为在中央部门全面推开房产、车辆的实物费用定额管理奠定基础。深化项目支出预算改革,实现项目预算滚动管理。加快建立项目支出预算的绩效评价体系,加强结余资金管理工作和对预算执行的监控。推进政府收支分类改革模拟试点,为2007年推行新的政府收支分类体系奠定基础。

  落实“收支两条线”管理规定取得明显成效。进一步规范收费基金管理。启动对到期政府性基金项目的清理工作。与建设部等部门联合印发通知,整治一些地区涉及出租汽车的乱收费问题。对今年治理教育乱收费、减轻农民负担工作进行了安排和部署,继续深入治理涉教、涉农乱收费问题。将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基金、国有资源(资产)有偿使用收入、国有资本经营收益、彩票公益金、罚没收入等政府非税收入纳入“收支两条线”管理范围。

  继续将收费基金纳入预算管理,缩小预算外资金规模。目前中央批准的收费项目约90%已纳入预算,政府性基金已全部纳入预算。深化收入收缴改革,扩大中央部门和单位“收支脱钩”管理试点范围。加强“收支两条线”管理制度建设。做好《政府性基金管理暂行规定》发布前的各项准备工作,并修订《财政票据管理规定》。开展《政府非税收入管理条例》前期调研工作,推进“收支两条线”管理工作规范化、法制化。

  国库管理制度改革进一步深化。重点推进2005年新增24家中央部门以及部分代编预算单位实施国库集中支付改革。指导和督促地方全面推进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不断完善国库集中收付制度体系。发布《中央单位国库集中支付代理银行垫付资金计息管理暂行办法》,研究修订《中央财政非税收入收缴管理制度改革暂行办法》,研究将改革范围扩大到政府整个非税收入的收缴、分成收入、地方代收收入的收缴流程以及非税收入如何及时办理退付等相关问题。

  政府采购工作全面推进。财政部修改完善了《政府采购非招标采购方式管理办法》、《政府采购协议供货管理办法》等三个管理办法;研究修改《政府采购代理机构资格认定办法》,拟近期出台。同时,针对目前政府采购合同管理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研究起草了《政府采购格式合同管理办法》和“政府采购合同书”,加强合同管理。研究起草了《2005年中央单位政府集中采购目录及标准》,明确了部分政府集中采购项目的适用范围,扩大了部门集中采购项目,增强了可操作性。研究起草了“中央集中采购工作机制”,规定了财政部与集中采购机构的工作协调机制,明确了各自职责,保证政府采购工作顺利实施。(刘熙颖)

                                                                              中国新闻网

                                                                          编辑: 余梁

                               【发表评论】【关闭窗口

 相关内容:

 上一条: 受人民币汇率调整刺激 沪深股市周五放量大涨
 下一条: 外商直接投资五年首次下降 两税合并是否适宜?

烟台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烟台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烟台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烟台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烟台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烟台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烟台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烟台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新 闻 搜 索

关键词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C) 2001-2004 dzww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大众网主办 email : ytnews@dzwww.com
鲁ICP证000100号
新出网证(鲁)字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