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债期货将重出江湖 A股市场资金分流有限
来源:中国网 编辑: 2013-07-03 10:02:00
原标题 【国债期货即将重出江湖 A股市场资金分流有限】
周二晚间传来的最新消息称,证监会上报的国债期货推出方案,已获国务院批复同意,具体推出日期将由证监会相机决定。从实证的数据看,当时股指期货更多地是从心理和博弈的层面在短期内加剧了市场的短期波动,并没有足够的证据表明股指期货显著分流了A股资金。如今与A股隔离相对更远的国债期货推出,其分流资金的压力理应更小。
周二晚间,有官方财经媒体发布消息称:“证监会上报的国债期货推出方案,已获国务院批复同意。具体合约及上市日期将由证监会结合利率波动、债市走势等因素自行确定。”公开资料显示,这是继1995年“3.27”事件之后,国债期货阔别中国金融界近18年后重返公众视野。对于国债期货的推出及其影响,比如是否会分流A股资金,以及会助推哪些相关概念股,业内人士有着不同的解读。
阔别18年重返金融舞台
周二晚间传来的最新消息称,证监会上报的国债期货推出方案,已获国务院批复同意,具体推出日期将由证监会相机决定。
事实上,稍早之前的6月29日,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董事长张慎峰在2013陆家嘴论坛上曾表示,目前推出国债期货可谓恰逢其时,这一产品将在推动利率市场化改革中发挥促进作用。而在更早之前的5月28日,证监会副主席姜洋也在上海表示,年内力争推出国债期货。
国债期货在中国并非新生事物。早在1992年,国内就曾推出过国债期货交易,1993年10月,上交所进一步向个人投资者开放国债期货交易。然而,由于当时国债期货在市场环境、合约设计以及监管机制等方面均存在先天不足,投机气氛越加浓厚,最终于1995年2月发生了对中国证券市场影响巨大的“3.27”事件,对国债市场造成沉重打击,国债期货交易也在当年的5月被叫停。如今国债期货重新回归公众视野,其市场关注度,显然绝非一般期货品种所能比拟。
市场惧怕创新产品推出
一直以来,A股市场总是惧怕各种创新型金融产品的推出,其原因就是担忧潜在的“资金分流”压力。国债期货获批,今后是否也会对A股资金面带来压力?
分析人士指出,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应该从期货市场的参与主体进行考虑。以股指期货为例,其初期参与主体主要还是期货市场的存量资金,随着市场的逐步成熟,与A股相关联的套保资金逐步增多。但从实证的数据看,当时股指期货更多地是从心理和博弈的层面在短期内加剧了市场的短期波动,并没有足够的证据表明股指期货显著分流了A股资金。如今与A股隔离相对更远的国债期货推出,其分流资金的压力理应更小。
深圳一家大型基金公司固定收益总监表示,同股指期货一样,目前监管层对于基金公司参与此类期货品种的投资仍有多方面的限制,基金公司本身能做的东西很少,因此短期内基金公司不会考虑参与国债期货的交易。与此相类似,券商、QFII等以A股为主要投资标的机构资金,因国债期货推出而剧烈调整其投资策略的概率并不大。
分析人士指出,从投资机会的角度来看,期货概念股以及部分金融软件提供商,可能会面临一定的炒作机会,但从最近的股价走势看,类似于恒生电子(600570)、金证股份(600446)一类的潜在受益股已经被资金利用提前炒作,即便国债期货推出,盲目追高已有风险。
国债期货推出不会分流市场资金 有利于A股发展
国债期货推出脚步逐渐临近,市场人士普遍认为,国债期货上市不仅不会分流A股资金,反而会促进A股市场发展。对于现券持有者来说,是一个风险对冲的工具;对于期货市场来说,多了一个投资品种。
将为股市提供参照指标
北京工商大学教授胡俞越称,国债期货上市不仅不会分流股市资金,反而会促进A股市场,给投资者带来稳定预期。他表示,股指期货保证金比例为12%,国债期货的保证金比例是3%,分流资金很有限。另外,期货实行T+0的交易制度,交易量大,但资金量不会很大。胡俞越表示,国债期货的推出,是利率市场化的关键一步,能促进基准利率收益曲线的形成,有价格发现的功能,将是股市的参照指标。
“国债期货是为机构量身定做的,对机构资产配置效率提高、规避风险有很大的作用。”胡俞越认为,国债期货可以规避利率波动风险,对冲现货市场流动性风险,提高机构的资产配置效率。国债期货推出将对投资者结构及市场资金量带来改变和扩大,商业银行今后将会成为主力。
银河证券研究中心副主任丁圣元认为,股票市场与债券市场是两个不同的市场,两个市场的资金有着不同的风险偏好属性,面向的是不同的投资者。投资者有熟悉的市场和交易习惯,很难移动资金到不同的市场上,“固定收益类的资金可以参与套保,这样一种交易模式的引进意义更大。”他表示。
“国债期货和股市、股指期货的关联度都不高,股市的大众性比国债强很多。”国金期货总经理助理江明德认为,债券投资者主要在银行间和交易所市场,并且以机构投资者为主,不会分流股市的资金,反而会增加期货市场的资金量。他指出,每一个新品种上市,不论是商品期货还是股指期货,都会给期货市场带来相当的增量,引领相关产业、行业资金进入。
有效的对冲工具
机构人士表示,从长远看,国债期货推出后将促进股市健康发展。中原证券袁绪亚表示,银行、保险等持债规模较大的金融机构将获得对冲利率波动风险的有效工具,预计将积极参加国债期货市场交投,而这些机构在国债期货市场上的表现也将成为相关银行股、保险股投资者关注的焦点,增强此类金融股股价弹性。
德邦证券分析师张海东认为,流动性及短期资金价格一直是影响股市的关键因素,近期股市的大幅波动也让更多投资者注意到这一点,国债期货推出后,合约报价可以作为资金利率的先行指标,起到指导股市投资者判断利率走势的作用。
在债市方面,国泰君安认为,目前我国在债券一级市场上缺乏有效的对冲手段。利率上行时期,基本承销额制度使得一级承销商面临巨大的利率风险。由于国债一级市场发行利率走势和二级市场基本保持一致,运用国债期货可以对冲一定的承销风险。对于二级做市商而言,有利于提高国债做市商的报价积极性,增加做市商承接国债卖盘能力,扩大做市规模。
业内人士指出,国债期货推出意义重大,是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重要一步。江明德认为,目前国债有发行市场、交易市场,但缺乏风险对冲市场,市场是不完整的。国债期货的推出对整个市场体系架构将有积极的意义。对于现券持有者来说,是风险对冲的工具;证券、保险、银行等机构多了一种投资工具,有利于持券机构的现券资产配置和管理,完善交易机制;对期货市场来说,多了一个投资品种,目前国债期货是国际上期货品种中最大交易量的,它的推出将促进中国金融期货更快、更好地与国际市场接轨。
机构参与者将是国债期货主角
近日,关于国债期货即将上市的消息越来越多,虽然监管层仍未明确披露具体信息,但多位期货行业内人士已经向记者表示,此次国债期货获批的消息可信度很高,国债期货有望18年后再次与投资者见面。
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下称“中金所”)董事长张慎峰6月28日曾表示,眼下国债期货的整个周围环境、条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国债期货推出可谓恰逢其时,将大大加速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进程。
张慎峰此前透露,目前我国国债存量达7万多亿元,随着利率市场化进程的加快,金融机构避险需求不断增强,对国债期货需求十分强烈。
国元期货研发中心李高锋对记者表示:“这些都是无信用风险的,目前债券市场缺少做空机制,国债期货对于这些无信用风险的债券来说,是很好的做空机制。”
“从机构角度看,目前国内这些无信用风险的债券主要由银行和保险持有,银行为大头,包括国有银行、股份制银行、城商行、信用社等。在利率上行的环境中,这些机构的套期保值需求十分强烈,因为机构对于利率预期非常相似,但在银行间市场上很难找到对手接盘。而期货市场的流动性会非常好,因而国债期货将成为这些机构的交易目标。券商、基金等一般持有信用券,因而较难进行套期保值,只能进行投机性交易。”李高锋还告诉记者。
由于国债现券持有者主要为银行等金融机构,至于交易初期是否存在大机构操纵市场的情况。中期研究院金融研究部负责人宋楚平告诉记者:“交易初期机构操纵市场可能性很小,因为现在监管很成熟,规则也很完善,而且股指期货已经提供了很好的先例。”
对于国债期货的参与主体,宋楚平认为,在初期的话, 参与主力还是个人投资者会比较多,毕竟机构需要市场容量和市场成熟度。因为机构投资者是以投资和套保为主,开始的时候参与主体可能会比较少,成交量会相对比较低,初期市场相对不那么成熟,规模相对比较低。
在国债期货市场成熟之后,机构就有望成为主力。李高锋解释认为,“像股指期货一样,国债期货刚上市时,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会限制机构的参与,目前国内期货市场(特别是商品期货)主要以散户为主,由于国债现券主要为机构持有,成熟后国债期货市场主要为机构。以目前市场上唯一的金融期货——股指期货为例,在股指期货方面,机构从没有参与,逐渐参与,到成为主力。”
国债期货投资门槛与股指期货类似,根据《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5年期国债期货仿真交易合约》规则,5年期国债期货合约标的是面额为100万元人民币、票面利率为3%的每年付息一次的5年期名义标准国债。报价单位为百元人民币,最小变动价位为0.01元,最低交易保证金为合约价值的3%,手续费标准为不高于成交金额的万分之零点一。
从海外国债期货的运用来看,套期保值在国债期货的运用中占据主导地位。以比较成熟的美国国债期货参与者为例,据美国商品期货期权交易委员会统计,截至2010年底,10年期美国国债期货的投资者中,从事套期保值交易的投资者持仓份额占63.4%,从事投机交易的投资者持仓份额为15.7%,未报告头寸的投资者持仓份额为20.9%。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