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州毛笔:书写毫尖新传奇
来源:大众网烟台频道 编辑: 2016-12-27 14:42:00
精美的莱州毛笔
陈列室里形态各异的毛笔
对笔毛进行梳理
坚守技艺传承的老笔工们
文房四宝,笔墨纸砚。作为古代文房四宝之首的毛笔,曾为无数文人墨客所咏叹。“莫讶书绅苦,功成在一毫。”更是道出了笔之于文人的重要性。
而今,随着书写方式的改变,这一瑰宝日趋式微,懂笔的人和用笔的人一同经历着逐渐消失的命运。这,让制笔爱笔之人痛心不已。
“笔痴”李向松,作为莱州毛笔制作技艺的传承人,已为了保护和拯救这项技艺付出了十几年的辛苦,且仍在踽踽前行。“莱州毛笔曾创造了那么多奇迹,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它将继续书写传奇。”
好笔工要忍得住寂寞
初秋的苗家镇安逸而闲适,似一只慵懒的猫,静静游弋在时光中。这个淳朴宁静的小镇虽不繁华,却有着深沉丰厚的文化内蕴。这里,是莱州毛笔的主要产地。
驱车慢慢游走在通往笔厂的途中,李向松跟记者慢慢说着苗家与毛笔的渊源。早在清朝初期,这里就制作毛笔。解放前夕,天津市就有五家笔庄是苗家镇的笔工创立的,大连、保定也可觅到莱州笔工的身影。几百年传世,毛笔的风骨浸润着小镇的风骨,好笔不绝,好的笔工辈出。
李向松的笔厂就在这样一个小镇上。简洁的院落保持着上世纪80年代的风格,安静而温润。下午的阳光透过窗棂,投在几名正在劳作的笔工身上。围着布裙,在案板旁专注地忙碌着,眼神专注而集中。
“他们都是有着20年以上功底的老笔工了。做毛笔,比很多人想象的难得多。”李向松感慨。
北宋书法家黄庭坚曾说:“唯笔工最难……研得一,可以了一生。墨得一,可以了一岁,纸则麻楮藤竹,随其地产所宜,皆有良工。”
李向松18岁入笔厂,从学徒工到一名成熟的笔工,制笔的艰难他深有感触。
“学徒期至少3年。要练就一手制笔绝技,则非得付出一辈子的努力不成。”
莱州毛笔从选料到制成,经过选、配、垫、梳、圆、修、捋等120多道工序,主要包括择料、水盆(分配料、提材、脱脂、梳理、顺齐、清洗、圆头、扎头等)、修笔、刻字、包装五个大的工序。
“最考功夫的是齐、垫、圆这几道工序。”李向松围上围裙,给记者操练了一遍这几道工序。
用石灰水脱脂清洗后的笔毛捏成一撮一撮,挑起一撮,水里浸润了,左手捏笔毛,右手捏梳子,一点一点把杂毛剔除。之后,左手持一块木板,右手持笔毛,一根一根地将笔毛贴服在木板上,以达到对齐笔毛的效果。
左手掐,右手抽,一抖一抖极富韵律,水洗后滑亮的笔毛在木板上次第铺开,油润而富有光泽。“看起来简单,可多少人过不了这一关,没法成为一个好笔工。”
如果说齐是基本功,那么垫则是考笔工的悟性。莱州毛笔开峰尖细,书写流利,含水不漏,欲滴不能,靠的就是这垫的功夫。需根据笔的种类、规格、档次不同而灵活掌握,这里面的技艺是艺人长期积累的经验,可意会而难以言传。
“没什么秘诀,靠的是就是日复一日的苦练。好的笔工都是忍得住寂寞的。”李向松说。一名老笔工抬起头来对记者笑着点头,笑容温和沉静。
责任编辑:孙毅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