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台搭在渔船边 长岛凸显特色火了“渔文化”
来源:新华网 编辑: 2012-08-14 08:30:00
费三元
“咳呀咳咳呀,水多么深鱼多么深,千丈深呀万丈深咳呀咳呀咳!”伴着苍凉又虔诚的长岛“捞渔号”,8月11日,山东长岛“周末喜相逢.开心在长岛”消夏晚会现场一片沸腾,台上表演荡气回肠,台下4000多观众高声呼应。
山东省长岛县文化馆副馆长邹东玖告诉记者“这样的晚会,在七八九三个月的旅游旺季里每个周六要搞一场,表演形式与内容是以渔俗文化为主,表演者大都是渔民,观赏和互动的是游客。”
“长岛正在建设的国际休闲度假岛,凸显地域特色的‘渔文化’是其重要的核心内容。”长岛县文广新局局长李明说,长岛“渔文化”这般火爆,不仅源于长岛“400年的民俗、1000年的妈祖和7000年的史前”等独厚的文化资源和底蕴,更得益于将其传承和丰富的广泛群众基础,用渔民的话讲就是“舞台搭在渔船边,展演搞在渔家里,队伍建在渔村中”。
在长岛明珠广场消夏晚会现场,记者眼前是一番独有的景象:近处港湾里的如林船桅随微波轻轻摇晃,船上斑斑灯火跟岸上舞台的光影交相映。“我喊渔号子都大半辈子了,过去在海上劳作时喊,现在是船边上给游客表演,喊渔号子的环境和对象变了,可俺渔民心里的那种劲头一直没变!”78岁的朱大相是国家非遗长岛渔号的传承人,他带领几十个爷们常年演唱“上网号”“摇橹号”“张篷号”等渔号子,表演现场直接就在靠停渔船的码头。“渔船是景幕,海滩是舞台,俺什么时候想乐呵了就来上一段”,男扮女妆地扭了40多年长岛砣矶大秧歌的叶支文,锣鼓唢呐一响,浑身精神头,带“渔味”的一招一式特惹眼,他向记者说“长岛‘渔文化’离不得俺这‘渔把式’!”。
“好多游客就是奔着俺岛上‘渔文化’来的,每户渔家都是一个展演馆”,刘淑云是南长山岛黑石嘴村一个响快聪慧的渔嫂,她不光在门前护坡墙上做了各种鱼虾贝螺小雕塑,还自编自唱渔家小调。像刘素云一样,众多转产“渔家乐”民俗旅游的渔民,皆在门前摆设了废旧木船和渔网,院内晾晒海珍品,让游客感到渔家特有的文化味。据了解,全县形成小钦岛“书画岛”、大钦岛“美石岛”、北隍城岛“渔绣岛”、砣矶岛“爱心岛”和南北长山岛“渔家乐岛”等为站点的特色“渔文长廊”。时下,长岛700多个“渔家乐”业户成了展示“渔文化”的平台,渔村入夜便游人熙攘,车队如龙,渔家小院灯红笙歌,游客在听渔家故事、扭渔家秧歌、品渔家小吃和喝渔家老酒中尽情欢乐。
“龙头出水时要扬得冲,龙身掠海时要旋得猛,要舞出咱长岛的龙劲来!”60多岁的王沟村渔民宋承堂一直在研究和领演“龙舞”,10多岁的外甥也成了他的“亲传弟子”。老宋介绍,长岛“渔文化”在不断融入着现代方式和内容,全县10个居民岛都建起了渔村文化站、文化大院和渔家书屋,建立了渔俗协会、奇石协会、渔户剧团和吕剧票友会等10多个300多人的民间文化骨干队伍,渔村每年通过县里渔村文艺调演和节庆聚演来一比高低,80多岁的老渔民和5岁渔童都是登台献艺“角儿”,靠着这些渔村“文化能人”开发出渔猎、渔绣、砣矶砚台、海石画、古船模等20多个文化项目和产品,从渔村编演出的《长岛渔号》、《渔岛渔嫂渔家乐》等表演节目在全国和省市展演中获奖。(完)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