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注册

为民生 抒民意 解民忧 新闻热线:0535-6016688

投稿信箱:ytnews@dzwww.com

当前位置:首页 > 烟台音乐网 > 音乐漫步

通过音乐,发现人性

来源:解放日报   编辑:杨燕迪   2018-02-04 16:15:00   作者:杨燕迪

  《论巴赫》是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阿尔伯特-施韦泽为音乐大师巴赫书写的一部传记,是西方音乐研究者的必读经典,在音乐学理论与音乐表演实践两端皆具学术价值。作者在书中既讲述了巴赫的生平,更剖析了巴赫的作品、论证其来源,指出了巴赫乐思中的图像化倾向,引导人们重新调整对音乐美学的总体观念,对今天的人们如何正确演奏和欣赏巴赫作品,乃至如何欣赏音乐皆有启发。

  《论巴赫》迄今已被译成10余种文字,独缺中文版。近日,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了两位年轻爱乐人士的译稿,填补了这一空白,也使在音乐研究领域颇有分量的“六点音乐译丛”又添新成员。下文为丛书主编、上海音乐学院副院长杨燕迪由该书说开去的关于巴赫、关于音乐、关于人生的一些话。

  六点

  所谓“六点”,既有不偏不倚的象征含义(时钟),也有追求无限的内在意蕴(省略号)

  由施韦泽这样伟大的知识分子来写巴赫这样伟大的音乐家,《论巴赫》的价值应该不用我多说了

  “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商务印书馆)、“现代西方学术文库”(北京三联书店)等西学汉译系列,曾对中国现当代学术建构和思想进步产生了重大意义和深远影响。实际上,早在晚清时代,梁启超就曾写下这样的名句:“今日之中国欲自强,第一策,当以译书为第一事。”时至百年后的当前,此话未必全然过时。

  中国的音乐实践和音乐学术,自20世纪以降,同样身处一场“西学东渐”的大潮之中。国人的音乐思考、音乐概念、音乐行为、音乐活动,乃至具体的音乐文字术语和音乐言语表述,通过与外来西学这个“他者”产生碰撞或发生融合,深刻影响着现代意义上的中国音乐文化的“自身”架构。

  翻译与引介,贯通中国近现代音乐实践与理论探索的整个历史。上世纪前半叶对基础性西方音乐知识的引进,五六十年代对苏联及东欧诸国音乐思想与技术理论的大面积吸收,改革开放以来对西方现当代音乐讯息的集中输入和对音乐学各学科理论著述的相关翻译,均从正面推进了我国音乐理论的学科建设。

  然而,与其他学科相比,中国的音乐学在西学引入的广度和深度上还不够,缺乏系统性、经典性、严肃性和思想性。具体表征为:选题零散、欠缺规划、偏于实用,诸多有重大意义的音乐学术经典至今未见中译本。《论巴赫》便是这样一本被疏漏的珍宝。

  “六点音乐译丛”致力于译介具备学术品格和理论深度,同时又兼具文化内涵与阅读价值的音乐西学论著。所谓“六点”,既有不偏不倚的象征含义(时钟的图像标示),也有追求无限的内在意蕴(汉语的省略符号)。所选书目一方面着眼于有学术定评的经典名著,另一方面也有意吸纳符合中国知识、乐迷趣味的爱乐性文字。著述类型或论域涵盖音乐史论、音乐美学与哲学、音乐批评与分析、学术性音乐人物传记等各方面,并不强求一致,但力图在其中展现对音乐自身的深度解析以及音乐与其他人文、社会现象全方位的相互勾连和内在联系。

  将《论巴赫》纳入“六点”,并非全无迟疑。当然,迟疑绝不是因为该书的分量不够,恰恰相反,该书绝对是音乐研究史上的里程碑之作,但是,该书毕竟写于近百年前,而百年间巴赫研究有很大的发展,而且,该书本身的观点现在看来也是有偏颇的,但我认为,施韦泽当年的观点对今天的我们,依然有着启迪价值。比如他认为巴赫音乐绝对不是抽象的形式主义的运作,更多是带有深刻的人道主义的思想背景,他还将巴赫音乐与歌词词意结合起来进行研究。

  全世界第一个被编辑作品全集的作曲家就是巴赫,1850年他逝世一百周年的时候,德国开始启动这一工程;米兰-昆德拉把整个音乐史分为巴赫前和巴赫后,这些都可见巴赫在音乐史上的地位。而施韦泽也是一位集大成者,由施韦泽这样伟大的知识分子来写巴赫这样伟大的音乐家,《论巴赫》的价值应该不用我多说了。

  音乐

  虽然音乐和情感表达的关系紧密,但说音乐表达情感还不足以界定音乐的本质

  在艺术的功能上,音乐应当承担起揭示人性与真实的职责

  音乐到底是什么,它的本质是什么?这是一个很大的美学问题,千百年来,有很多的理论家、音乐家和文人墨客都触及这个问题。

  最常见的回答是,音乐是表达情感的,因为音乐很容易引起我们情感的波动,让我们心生感发。从古希腊的柏拉图到中国古代的孔子,一直到现在,包括我们日常聆听音乐,似乎都是从这个角度切入的。

  但我觉得,仅仅从这个角度看待音乐还不够。虽然音乐和情感表达的关系紧密,但说音乐表达情感还不足以界定音乐的本质。我们来看一下古往今来一些重要的哲学家是怎么界定艺术的。

  比如黑格尔认为,“美是理性的感性显现”,这是对于艺术的一个很重要的哲学界定。显然,艺术不仅仅是一种情感表达,还蕴含深刻的理念,只是理念是以感性的方式显现的。对黑格尔而言,理念是世界的本质,世间万物的根本是一种纯粹精神或者绝对精神的展现。他认为艺术在这方面是非常重要的,艺术、哲学和宗教是理念的不同显现方式。马克思也把艺术看得很高,认为艺术是一种独特的把握和认识世界的实践方式,是参与社会实践的一种特别通道。到了二十世纪,海德格尔甚至认为“艺术就是真理的生成与发生,艺术是真理的发现”。他有一个很著名的哲学术语“去蔽”,即真理被遮蔽了,艺术的功能就是把被遮蔽的真理重新揭示出来。另外一位德国哲学家伽达默尔则认为,艺术发现的是不同于科学真理的另外一种真理。

  我们还可以参考一些文学家的看法。昆德拉在《小说的艺术》一书中回顾了十八世纪以来的欧洲小说史,认为西方的小说发展史就是人性的不同侧面在不同的社会境况中得以展现的历史;钱谷融教授也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末提出了一个著名的命题,即“文学是人学”——文学展现人的存在境况,通过典型人物来展现人性的不同方面。很多真实不易为人看到,需要通过文学的和艺术的方式揭示出来。

  上述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都把艺术看作是一种发现真理、探索世界的方式。

  可惜的是,在国内外音乐界,或者纠缠于音乐如何表达情感,或者把音乐局限于形式、结构、组织的现象比比皆是,我觉得音乐既然属于艺术,就应该有更深刻、更高层面的东西,那是精神、理念、真实,乃至历史、时代、人性等更为宏阔的命题,应该把这些命题纳入到对音乐的理解和认识中来。在艺术的功能上,音乐应当承担起揭示人性与真实的职责。当然,文学、美术跟音乐相比,可能语义更清楚,表达更明确,从揭示真实的角度来谈论会比较容易一些;而音乐好像比较难,因为它比较模糊。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刘鲁民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