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审编辑:李霞
责任编辑:孙国栋
编者按:一个党员就是一面旗帜,一个榜样就是一股力量,在我们身边有这样一群人,他们用奉献砥砺初心,用实干担起使命,在平凡的岗位上作出了不平凡的业绩,生动诠释了新时代共产党人的政治品格和先锋形象。为大力弘扬党员精神,发挥典型示范引领作用,大众网·海报新闻联合招远市直机关工委推出“金都榜样”系列报道。让我们一起聆听榜样故事,学习金都榜样,争当金都榜样,凝聚奋进力量,为党旗增辉添彩。
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 薄晓娜 通讯员 李娟 烟台报道
她是刚毅果敢的“铿锵玫瑰”,她是温柔善良的“和煦春风”,她用法槌维护千家万户的合法权益,她就是招远市人民法院民事审判一庭庭长吴晓慧。
吴晓慧,女,1972年1月出生,中共党员,现任招远市人民法院民事审判一庭庭长、招远市人民法院民事审判一庭党支部党员。从事民事审判工作27载,经办案件3000多起,吴晓慧办案一直位居全院前列。她忠诚地履行着党和人民赋予的职责与使命,守护着公平与正义,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谱写着奋进的长歌。她为10多家企业提供法律咨询,参与编写《企业风险提示一百条》,先后向招远市委市政府提出司法建议6条,完成职业病纠纷研讨报告、招远市劳动争议纠纷等多个高质量调研报告。吴晓慧曾被最高人民法院评为“全国法院先进个人”,被山东省高院评为“全省优秀法官”,荣获山东省高院一等功一次、二等功一次,并入选了“山东法治人物”。
吴晓慧部分荣誉证书
法律是公正而善良的艺术
法律是理性的,而人心却是感性的,如何在理性与感性之间互相平衡,作出取舍,这对于作为庭长的吴晓慧来说并不容易。从业27年来,她总坚持着这么一个真理: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良知”是法官裁判的重要尺度,问心无愧地用“良知”作出合乎常识、常理、常情的审判,才能让审判经得起社会和历史的检验。
吴晓慧
正值靓丽青春的女孩不幸患上尿毒症,在一次透析时因医院处置不当,变成植物人。医保部门认为这是由于医疗事故引发而拒绝赔偿,碾转多家医院,治疗费用已经将家庭积蓄透支,医院与当事人在法庭上纠缠不清。吴晓慧一次次去跑部门,为患者申请司法救助,希望能通过全力以赴的努力让双方达成和解。“跑断腿”“磨破嘴”的她终于推动事件出现了转机,医患双方也达成了一致意见。
当不幸已无可挽回地发生时,作为法官的吴晓慧所能做的就是尽最大努力将伤害降到最低。虽然法律条文是冰冷的,但人心与良知始终是“热乎”的,她始终坚信“以心换心”的道理。她说:“决不能将法律作为一条冰冷的绳索,机械地套用在当事人身上,而是以积极的态度去找到情、理、法的契合点,实现法与情的统一,做到案结事了人和。”
走访当事人
态度决定一切 细节决定成败
“公堂一言定胜负,朱笔一落命攸关”的职业属性,决定了法官必须具备“严谨、细致”的职业标配。不同于刑事法庭,虽然吴晓慧作为民事法庭的庭长,但对于庭审中的任何细节也绝不松懈。她对记者说道:“凡向我们递状子的老百姓,总有说不清的恩怨、解不开的疑团,他们唯一的希望就是向法官要个说法。所以法官的一言一行,无不左右着当事人的视线,影响着他们对法官乃至整个案件的看法和综合评价。”
曾经有位当事人与其丈夫离婚官司正是吴晓慧担任庭长时所承办的,在判决前,吴晓慧对当事人说尽量再为他们调解一次。正是这一细节赢得了双方的信任与理解,当事人双方最后也达成了和解。多年后,当事人对吴晓慧提起此事时,用“负责、体谅”评价着她。细节可以让冰冷的法官工作体现温情,传递温馨;也可以让法官赢得尊重,获得理解。
双方当事人握手言和
法海无涯 勤学为径
法学知识是博大精深的,而审判中涉及的知识点更是庞杂,日新月异的时代发展,层出不穷的新类型案件,也时时考验着法官与时俱进解读法律的能力。通晓法律仅是法官职业的敲门砖,多面的扎实的职业素养才是法官工作的基石。吴晓慧回忆,记得第一次接触一件农药致果树死亡的损害赔偿案件时,由于自己对农药知识一无所知,导致庭审时不能抓住要点,调解时自然也达不到理想效果。于是她特意购买了《农药百科全书》,精心补习。“之后再次遇到此类案例时,我的庭审思路就变得清晰,要点明确,对原、被告的诉、辩均有了一定的判断力,自然也就取得了很好的判审效果。”像这样的案例数不胜数,当碰到自己知识盲区时,吴晓慧绝不坐以待毙,职业对法官的要求,必须活到老、学到老,她始终坚持干中学、学中干,不断丰富自己的审判经验,提高审判技巧,以此来达到更好的审判效果。
双方当事人调解
司法为民不忘初心,公正执法砥砺前行。替百姓主持公道,是她纯朴的初衷,从源头消除矛盾、化解纷争,是她坚定的信念。审理案件时,吴晓慧始终坚持多听取老百姓的意见,使司法更贴近民众生活。作为一名法官,她虽然无法阻止事故的发生,但当伤害发生以后,她始终希望能够通过全力以赴的努力,让伤痛减少哪怕只是一点点。她凭借自己的努力赢得了群众的尊敬,赢得了社会的认可。
初审编辑:李霞
责任编辑:孙国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