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审编辑:孙毅
责任编辑:张其天
刘延林:愿名博讲好“烟台故事”
大众网记者 张利然
5月7日,以“英雄胶东·开放烟台”为主题的“胶东红色文化”网络名博烟台行活动正式启动。网络名博和媒体记者走进烟台10多处革命遗址和纪念馆,感悟和报道、弘扬和传承烟台胶东红色文化。在和名博交流时,烟台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刘延林介绍了烟台的经济社会发展情况,讲述了胶东红色文化对于今天烟台发展的巨大影响,希望名博们多了解烟台,讲好“烟台故事”。
要让革命老区成为经济发展、百姓富裕的排头兵
樱花盛开时美丽的濯村
人们常把“老、少、边、穷”(老解放区、少数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穷落后地区)连在一起说,认为革命老区必然是贫穷的。但今天的烟台显然颠覆了人们惯常的看法。
5月10日下午,“胶东红色文化”网络名博烟台行活动来到莱阳市姜疃镇濯村。昔日的红色沃土,如今已经成为国家级文明村、首批中国美丽宜居村庄、山东省生态文化村。30000余株樱花树在夏日的清风中,诉说着濯村昔日的荣光与今天的文明。
这片如今美如世外桃源的土地,70年前是抗日战争的重要据点。1945年2月,胶东军区参谋长贾若瑜率军从濯村据点对顽军赵保原发起攻击,一举歼灭大部,仅有200余残兵夺路逃跑。
“这里流着革命的血液,我们必须传承革命精神!”莱阳市姜疃镇党委书记陈裕对大众网记者说,是红色文化滋养了濯村。惊艳的樱花之海向世人昭示:胶东“红色”精神永不灭!
濯村是烟台市以“红色”文化鼓舞精神,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缩影。集革命老区和全国首批沿海开放城市双重“身份”于一体的烟台,发展成就令人瞩目。
刘延林说,去年烟台市国民生产总值达到6002亿元,同比增长9.1%,城市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35791元和16656元,分别增长8.6%和11.4%。在全国包括直辖市在内的所有城市排位中,烟台排在20位左右。
“烟台之所以有今天的成就,很重要的原因在于传承和发扬了革命精神!”刘延林说,“无论是推动经济发展,还是创建文明城市,烟台人的精神与革命时代一脉相承。”
生态文明、精神文明和经济发展完全可以相辅相成
2014年,烟台的蓝天白云天数达到了302天,位居全省第二。目前已经是连续四届全国文明城市、连续六届全国综合治理优秀城市、七届全国双拥模范城市,并先后荣获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联合国最佳人居城市等荣誉称号。
这就意味着污染的悖论并没有在烟台出现,为什么?
刘延林说,这些年,烟台一直在转方式、调结构上做文章,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已经超过40%。
在烟台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星罗棋布地分布着200多家汽车及汽车零部件企业,其中世界500强企业17家,已经形成以整车为龙头,发动机、变速箱、车用空调器为核心的完整汽车产业体系。烟台东岳汽车基地已累计生产整车300余万辆,产值3000多亿元人民币。
最近,“中海油服兴旺号”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日前离开烟台港驶往南海。该船的生产厂家,便是烟台的中集来福士海洋工程有限公司。
烟台是亚洲唯一的国际葡萄·葡萄酒城,中国的三大葡萄酒企业张裕、中粮、威龙都在烟台。战争年代,烟台向党中央和各个战场秘密运送黄金43万两,成为我党经费的重要来源。去年,烟台市黄金总产量146.5吨,黄金资源保有量、产量和销售收入连续38年稳居全国地级市首位……中国食品名城、国际葡萄·葡萄酒城、黄金产业名城、中国节能环保产业城已经成为烟台的“金字招牌”。
红色文化是烟台城市发展最强大的动力源泉
烟台山上,抗日烈士纪念碑巍然屹立
为了弘扬宣传烟台胶东红色文化,从2011年开始,烟台市先后拍摄了《烟台开埠》《胶东烽火》《烟台开放》三部纪录片,分别讲述1858-1921期间烟台的沧桑岁月、兴衰荣辱;建党初期至解放战争期间发生在烟台的革命往事和对外开放30年来烟台波澜壮阔的改革发展史。这三部纪录片,不但为人们了解烟台近代史提供了绝佳素材,更能让人从中梳理出烟台的文化和精神传承。
刘延林说,红色文化已融入烟台人的血液,也是烟台城市发展最强大的动力源泉。
烟台开埠至今150多年,从救亡图存到遍地烽火,从同盟会山东主盟人、孙中山的得力助手徐镜心建立同盟会胶东联络中心,冰心的父亲谢葆璋筹建海军学堂到胶东地区有了第一个中共县委……革命该往哪里去?一直在探索。
是共产党的领导,才让胶东人民找到了一条正确的路,开始了奋起抗争。1921至1949年,胶东大地涌现出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
在这里,雷神庙战斗打响胶东抗战第一枪,见证着人民勇敢与智慧的地雷战令日寇闻风丧胆,“孤胆英雄”杨子荣、“昆嵛英雄”于得水的故事传遍祖国大地;
在这里,诞生过中国人民银行的三大前身之一——北海银行。北海币使根据地的物价保持了较长时期的稳定,为抗日战争乃至解放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
革命战争年代,胶东共有50万人参军入伍,7.6万人为国捐躯,280万民工踊跃支前。
网络名博在烟台山党员干部理想信念教育基地。
刘延林介绍说,在抗战时期,胶东是我党最稳定、最富裕、最有文化的革命根据地。改革开放后,烟台成为全国首批沿海城市并取得迅速发展,靠的就是不断在红色文化中汲取“精神之钙”。
当战争的硝烟渐渐远去,和平年代的烟台人继续演绎“烟台故事”并广为传颂:招远拾荒老人刘盛兰捐资助学19年,资助学生百余名“感动中国”;被誉为“最美女孩”的刁娜路遇有人被撞伤,立刻下车施救,自己却被撞断了腿,被评为第四届全国见义勇为道德模范;烟台产妇王倩大出血需要救援,微信朋友圈上演“全城总动员”,挽救其于生死边缘……
在“胶东红色文化”网络名博烟台行第一天,名博们在烟台山看到铭刻着1945年首次解放烟台牺牲的89位烈士英名的纪念碑,正面刻有“民族英雄垂名千古”8个隶书大字,侧面镌刻着一段碑文:“你们来自人民,属于人民,为了人民,人民将永远不会忘记你们”。为了和平安定的新生活,在那异常艰苦的战争年代,烟台人紧跟党的领导,置个人生死于度外。他们抛头颅、洒热血所追求的明天,正是我们的今天。
近70年前烈士纪念碑上“来自人民、属于人民、为了人民”的话,也正是今天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党员干部的要求。不忘先烈遗志,传承革命精神,烟台人为城市发展只争朝夕,一次次刷新着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数据;而在突如其来的灾难和事故考验面前,也每每彰显出英雄本色。
尼泊尔地震后,李冬在樟木镇指挥群众抗震救灾
今年4月25日,尼泊尔地震波及聂拉木,面对大地的痉挛和遍地的哭喊声,恰巧在樟木镇考察工作的烟台援藏干部李冬几乎是不假思索地大声喊道:“我是县委副书记,大家不要慌,听我指挥!”面对已成“孤岛”的樟木镇,他带领干部群众奋战5天5夜,成功“突围”。
李冬的振臂一呼,喊出了共产党员的担当和胶东儿女的英雄本色。他在灾难面前的担当与奉献、勇敢与沉着,无私与忘我,向世人印证:“红色文化”,已经融进烟台人的血液里。
初审编辑:孙毅
责任编辑:张其天
张术平强调,加快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支撑。要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生活性服务业向精细化和高品质转变,推动服务业实现增量崛起。[详细]
调研期间,陈飞深入工厂车间、项目现场,了解企业生产经营、安全生产、环境保护、民生等情况,分别听取了各县市区工作情况汇报,了解了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各县市区要发挥优势、挖掘潜力,按照全市经济工作会议确定的目标要求,扎实推进八项重点任务,努力开创各项...[详细]
张术平强调,2019年是烟台转方式、调结构、加快新旧动能转换的攻坚之年,做好全年各项工作尤为重要。各级各部门要以100项“三重”工作为抓手,按照既定目标任务,卡实工作责任强化调度督导,争取早日取得实质性突破。[详细]
昨日上午,省委“千名干部下基层”驻烟服务队座谈会召开,市委书记张术平出席会议并讲话,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于涛主持会议,市委常委、秘书长于松柏出席会议。[详细]
1月4日上午,烟台市委书记张术平深入到烟台银行、烟台农商银行和烟台银保监分局调研金融工作。 张术平强调,金融是实体经济的血脉,与经济发展休戚与共、互促共赢。[详细]
张术平指出,中心城区建设事关烟台长远发展、事关群众切身利益。 张术平强调,建设宜业宜居宜游城市,关键要落脚到城建重点项目建设上。要牢固树立精品意识、质量意识、安全意识,坚持高水平规划、高标准建设、高质量施工,把每一个项目都建成精品工程、百年工程...[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