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马伯庸走进烟台 分享11天写就《长安的荔枝》

2023-05-15 17:20:32 来源: 大众网 作者: 王艳 李祯 汤淼

  大众网记者 王艳 李祯 汤淼 通讯员 王艳艳 烟台报道

  5月15日,知名作家马伯庸走进烟台开启高校分享之旅,先后与烟台职业学院、山东工商学院学子展开深入交流。在此期间,马伯庸接受了大众网记者采访,分享了自己的创作经历,畅谈写作虽累却也乐在其中。

  出现在记者面前的马伯庸一身休闲装,低调又朴实,黑框眼镜的背后目光灼灼,对创作的热爱从他的娓娓道来中倾溢而出。

  “中国历史是绝佳的素材宝库”

  马伯庸是人民文学奖、朱自清散文奖、茅盾新人奖得主,著有《长安的荔枝》《大医》《两京十五日》《长安十二时辰》《古董局中局》等作品。他擅长从史料中挖掘有趣的故事,深受读者喜爱,其中多部作品被改编为电视剧,脍炙人口。

  在马伯庸看来,中国历史是非常好的素材宝库。他讲述,钟情于历史题材是因为中国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有数不清的素材可以挖掘创作,作为小说的基底。并且历史和现在的生活是息息相关的,历史中的人和事放在现代,感受依旧是相通的,能够产生共鸣。

  为了写好作品,他会阅读大量的历史文献,也会去全国各地采风,看看不同的名胜古迹,感受各地的风土人情,将这作为写作灵感的积攒。

  “小说是遗憾的艺术”

  《长安的荔枝》是马伯庸去年出版的小说,讲述了大唐长安城小吏,潜力运荔枝的故事。因视角独特、情节动人,深受欢迎。马伯庸分享,这是他迄今为止写的最开心的一部作品,也是成书最快的一部小说,7万字、11天写完,一气呵成,酣畅淋漓,整个创作过程十分兴奋,灵感爆发。

  很多作品深受欢迎、备受追捧,然而在马伯庸看来,每一部作品都会有点遗憾。“写完出版之后,回过头想,总会有一些地方觉得可能换个方式处理会更好一点。”马伯庸说,“小说是遗憾的艺术,永远不可能达到尽善尽美,我的作品也没有一部是完美的。”他用孩子的诞生来比拟这件事,孩子出生之前,你不会知道他是什么样子的,待出生之后会发现他或多或少会有缺点,虽然有遗憾,也完全不会影响你喜欢这个孩子。

  “写作虽累但乐在其中”

  创作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马伯庸讲述,自己的每部作品都离不开长期的积累。完成最快的《长安的荔枝》,准备的时间可能有十多年。最早属于没有目的、习惯性的探索,对历史和事件进行调研,日积月累,积少成多,到了某一个节点,所有东西串联在一起,灵感就爆发出来。这样在写的时候也不需要额外去查资料了,所有的东西都非常熟悉,作品也一挥而就。

  持续的创作、思考,非常消耗体力,马伯庸直言,创作过程很累但也乐在其中,“对我而言,创作就像打篮球、旅游一样,是个人兴趣,确实很累,但不会觉得苦,反而乐在其中。”

  “养成好的阅读习惯要明确读书的目的”

  现在网络越来越发达,短平快的短视频传播快速发展。马伯庸并不担心这会对文学以及读小说产生冲击,反而觉得现在广义阅读的人其实越来越多了 。

  他认为,现在随着各种手机app的出现,以前不爱看书的人,也能非常方便地进行电子阅读,还有很多人平时不爱看书,但在通勤的过程中或者开车的时候会听书,这都是阅读的一种。

  对于如何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马伯庸给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首先要明白读书的目的,苏轼讲过一个读书方法——八面受敌读书法,意思就是想把一本书读得有效率,在读之前要想清楚你的目的是什么,想从书中得到什么信息。想清楚之后再进行阅读,就会在读的过程中明白哪些东西是你想要的,吸收信息的效率就会提高,读书的动力也会比较充足。”

  此次烟台行是马伯庸第一次来到烟台,他很开心能够跟大学生们进行交流,也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够给大学生们提供更广阔的视野,让他们多体会不同的观念。

初审编辑:钟建

责任编辑:张其天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