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烟台市进出口额创历史新高 招商引资跑出“烟台加速度”

2022-01-24 16:40:31 来源: 大众网 作者: 蔡云飞

新闻发布会现场

  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 蔡云飞 陈晓 烟台报道

  1月24日下午,烟台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办“新征程 新发展 新烟台”第三场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会上,烟台市政府副秘书长、市商务局局长陈新姿,烟台市税务局党委书记、局长郑舒东,中国人民银行烟台市中心支行副行长、国家外汇管理局烟台市中心支局副局长王卫东,烟台海关副关长张磊通报2021年烟台市对外开放工作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烟台市政府副秘书长、市商务局局长陈新姿通报相关情况

  招商引资量质齐升,“每个工作日引进一个十亿元以上项目”

  陈新姿介绍,2021年,烟台市实际到位市外资金2072亿元、同比增长20.6%,引进总投资10亿元以上项目287个、同比增长43.5%,引进三类500强项目160个、同比增长24%,跑出了“每个工作日引进一个十亿元以上项目”“每周引进三个500强项目”的“烟台加速度”。

  招商基础加快夯实。研究出台了招商引资三年行动方案,深入实施招大引强、结构优化、产业招商等招商引资十大攻坚战,聚焦重点产业链,绘制全景图路线图,做优做强“以市场换投资、以资源换项目”文章。更新制作烟台城市宣传片、投资指南,推出重点招商项目200个,编发26期招商引资内部参阅、61期双招双引工作简报,形成一揽子招商引资“工具包”。发挥市级专业招商队伍优势,累计线上联系中外客商3697人次,线下走访(接待)企业1118批次,储备重点在谈项目248个,总投资3431.8亿元。

  平台搭建卓有成效。成功举办山东与世界500强连线暨深化与北美合作推进会、深化山东与港澳台合作推进会、跨国公司领导人峰会产业链合作对接会、2021中国数字赋能经济大会暨第十届CIO烟台峰会等招商活动105场,实现了周周有活动、月月有成效,累计在省市重大招商活动中签约内外资项目140多个,总投资1400亿元,其中在省级招商活动中签约项目33个,总投资334.2亿元,签约项目数位居全省第二位。

  重大项目落地良好。对2020年以来重点招商项目建档立册,实施“蓝黄红”三色管理,双周调度、每月通报,靠上协调解决制约问题,推动项目加速落地。截至目前,172个省市招商活动签约项目完成工商注册,落地率83.5%。40个市级“双招双引”重点项目,累计实际到位外资6.2亿美元,到资率118%。20个省考核书记市长项目,签约率100%、到资率112%,在全省考核中获得满分成绩、位列全省第一位;智佳智能制造等项目引进经验在全省推广。

  内资招引扎实推进。新签内资项目600个,其中“十强”产业项目353个。投资55亿元的芝罘新城吾悦广场、投资31亿元的国电投储能电站、投资30亿元的原子能应用等一批三类500强项目,投资65亿元的大金重工风电母港产业园、投资30亿元的石药生物医药创新产业园、投资20亿元的商业固体火箭海阳产业基地、投资20亿元的航天宏图卫星遥感大数据山东总部等一批优质产业链项目纷纷落户烟台。

  利用外资稳步增长,实际使用日韩资位列全省第一梯队

  2021年,全市实际使用外资26.5亿美元、同比增长16.1%,总量位居全省第三位,其中制造业实际使用外资10.1亿美元,实际使用日韩资3.1亿美元,总量分别列全省第一、第二位。

  外资结构持续优化。第二产业实际使用外资12.3亿美元、同比增长45%,占全市实际使用外资的46.5%。其中制造业实际使用外资10.1亿美元、同比增长48%,占全市实际使用外资的38%,占比较2020年提高8.2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实际使用外资14.1亿美元、同比增长2.3%,占全市实际使用外资的53.3%。

  利用RCEP外资领跑全省。制定出台RCEP先期行动计划、RCEP合作示范基地建设等文件,加快建设中韩、中日产业园,组织召开中日智能制造与数字技术发展论坛等重点经贸活动。2021年,全市实际使用RCEP国家外资7.1亿美元、同比增长38.1%,总量位列全省第一,占全省的1/5强。其中,实际使用日韩资3.1亿美元、同比增长41.1%,总量位列全省第二,占全省的1/6强,占全市实际使用外资的11.9%,较2020年提高2.1个百分点。

  世界500强项目突破引进。紧盯世界500强企业,加大“以企招商”“以商引资”力度,强力引进一批与本地企业产业链相关、优势互补明显的大项目。发挥考核“指挥棒”作用,积极吸引世界500强项目投向实体经济特别是制造业领域。2021年,全市新引进世界500强投增资项目16个、同比增长128.6%,合同外资3.4亿美元、同比增长86.3%,涉及日本住友商事、法国液化空气、法国电力、中国建筑、中国华能、中国华电、中国电力等世界500强企业。

  外资企业增资踊跃。深入实施千企大走访、招商项目履约大排查、企业问题攻坚化解等专项行动,组织召开重点企业座谈交流会,帮助企业协调解决人才供给、政务服务、生产经营、惠企政策、疫情防控、金融服务等各类问题210件,成功为荣昌制药、鸿富锦争取省重大外资项目奖励2508万元,高效解决了SK高端精细化工等重大外资项目的能耗指标等“卡脖子”问题,帮助艾多美公司获山东省跨国公司地区总部认定。全年推动112家外商投资企业增资扩股,新增合同外资14.1亿美元,占到全市合同外资的16.5%。

  对外贸易逆势增长,进出口额居全省第二位

  2021年,全市外贸进出口额突破4100亿元、同比增长28%左右,总量位居全省第二位,先后3次获得省稳外贸奖励。

  外贸动能加速集聚。充分发挥外贸高质量发展领导小组作用,用好“两个一百”企业服务机制,帮助企业争取各类奖励资金4164.3万元、规模全省第一,惠及400余家企业。深挖重点外贸企业潜力,优化调整外贸结构,深入实施“境外优展+DIY展会”计划,组织856家企业参加广交会、首届消博会等48场展会,推动莱阳农产品、蓬莱海工装备等2个基地入选国家外贸转型升级基地,数量全省第一。依托自贸试验区,大力开展混配业务,保税混铜作为全国首个试点,混配量突破16万吨;保税混金混配仓库完成验收;保税混油、混铁转口继续保持全国领先地位。

  外贸新业态突破发展。推动中国(烟台)跨境贸易综合服务平台上线运营,通关时间由2000单/天提高到100万单/天,通关峰值速度由10单/秒提高到5万单/秒,分别增长500倍和5000倍,位居全省首位、跻身全国前十。成立跨境电商产业联盟,在全市范围开展两轮“覆盖式培训”,累计组织新业态培训32场、培训企业2329家、人员3158人次。羲宏供应链美国海外仓、星商电子美国海外仓获评省级海外仓。2021年,全市跨境电商进出口突破150亿元、增长7.3倍;实现市场采购贸易方式出口190亿元、增幅全省第一,外贸新业态合计拉动全市进出口增长10个百分点。

  服务贸易再创佳绩。成功获批中国服务外包示范城市,举办2021中国(烟台)服务外包领军者大会,持续推进芝罘、莱山、烟台开发区三大省级服务外包示范基地建设,壮大电力运维、海工装备、信息技术、设计检测服务、能源服务、文化动漫等6大生产性外包产业集群,2021年,六大生产性外包产业离岸执行额23.7亿美元,增长26.1%,全市服务外包企业合同额、执行额分别达到55.6亿美元、48.5亿美元,产业规模全省第三。

  活力迸发!园区经济走在前列

  2021年,省级以上园区实际使用外资21.6亿美元,外贸进出口3415.5亿元,占全市比重分别达到81.5%、83%,获得开发区综合评价奖励资金2300万元,位居全省第一,以全市约5%的土地面积,贡献了全市五成的GDP、六成的公共预算收入、八成以上的外资外贸。

  园区发展活力迸发。印发园区发展三年行动方案,推动14家省级以上园区完成混合所有制招商体制改革,成立16家股份制招商公司,累计组建各类创新中心40个,实现园区全覆盖。聚力推动烟台开发区与栖霞市共建松山产业园,打造全市首个“飞地”模式合作项目。全力推进招远、蓬莱、莱山、龙口开发区分别与济宁、枣庄、青岛、滨州开发区合作共建。预计全年全市省级以上园区主导、特色产业产值实现5856.1亿元,同比增长10.2%;高新技术企业达到935家,同比增长21.7%;新增高端人才4189人,同比增长20.5%。

  自贸区创新走在前列。山东自贸区《总体方案》实施率从92%提升到97%,100条试点任务中18项取得实质性突破。加快推动自贸区烟台片区联动创新,全年形成36项省级以上首创性改革试点经验,海洋生物资源“大养护”成为全省首个、目前唯一获评的国家级“最佳实践案例”,葡萄酒保税加工新模式入选全国制度创新十佳案例。全省规模最大QFLP境外募资出资基金、全省首个校企共建中日韩国际体育文化产业学院、中韩合资医疗机构、韩国独资培训机构等一批“首”字项目成功落户,烟台片区以全市千分之二的土地创造了全市1/3的实际外资和近1/2的外贸进出口。

  综保区建设全面起势。预计全年综保区外贸进出口将突破1000亿元,达到1190亿元。全面落实综合保税区“21条”政策措施,协调推进进境肉类、冰鲜水产品、食用水生动物综合性海关指定监管场地顺利通过验收,综保区跨境电商产业园被省商务厅认定为山东省重点培育的跨境电商产业园,保税维修突破1亿元,新业态租赁贸易达到15亿元、实现“零突破”。

  园区招商载体作用凸显。12个省级及以上园区实际使用外资21.6亿美元,占全市外资总量的81.5%。其中,烟台开发区、烟台高新区、招远开发区3个国家级园区实际使用外资10.5亿美元,占全市的40%;国际招商产业园累计新签约投资过10亿元项目50个,三类500强投资项目30个,分别占到全市的17.2%和18.8%。

  陈新姿介绍,2022年,烟台市商务局将认真贯彻市委“1+233”工作体系,秉持“严真细实快”的工作作风,全力以赴转动能、稳存量、拓增量、优结构、提品质,坚决打好百日攻坚战,奋力实现首季“开门红”,推动开放发展各项主要指标继续走在全省前列,为建设更具影响力的现代化国际滨海城市做出更大贡献,以优异成绩献礼党的二十大。

烟台市税务局党委书记、局长郑舒东答记者问

  更便捷、更高效!烟台市打造全省一流税收营商环境

  郑舒东介绍,全市税务部门坚持在服务外贸经济发展大格局中找准新定位,在落实“六稳”“六保”大任务中展现新作为,以出口企业需求为导向,加快推进制度创新与流程再造,在落实“一实三减两提升”中,倾力打造全省一流税收营商环境,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退税服务。

  聚焦便民办税,智慧税务提增群众“便利度”。依托智慧税务生态建设,发挥“5G网络+税务”优势,打造以纳税服务质量监测中心、纳税服务远程咨询中心为载体的“纳税人之家”;深化“云办税”平台应用,拓展非接触式办税内涵,将实名信息采集等40项高频到厅业务“移植云端”,纳税人“云上办理”,云坐席实时受理,整体办税效率提高80%,构建起厅线联动、体验优良、便利快捷、安全高效的智能化“非接触式”办税服务体系,全市98%的出口退税业务实现“无纸化”办理,92%的出口企业业务办理实现“一次不用跑、全程网上办、退税零接触”。坚持“无风险不打扰,有风险我来督”,通过智慧税务“双中台”,对“上级推送、外部转交、内部筛选、下级提报”的税收数据深度分析,建立6大类37个覆盖全市纳税人缴费人的纳税信用“预扫描”、“预提醒”数据模型,对纳税人失信行为分类扫描,“点对点”主动推送失信信息,主动提醒纳税人自主修复信用、规避信用风险,形成指标化、颗粒化、智能化的信用风险指标监控体系,提高纳税人信用风险防范意识,以税企“双端联动”实现营商环境的征纳“和谐互促”。

  聚焦企业满意,流程再造跑出退税“加速度”。2021年全市税务部门进一步优化退税办理流程、压缩各环节办理用时,对43%的退税工作流程精简再造,涉及表单数量减少1/3,一类、二类出口企业全部实现“随报随批、随批随退”,退税款项最快2小时到账,其他类别出口企业退税办理的平均用时也压缩至2个工作日,办理速度全国领先,极大提高纳税人满意度与获得感。2021年为全市出口企业累计办理出口退(免)税161.4亿元,同比增长23.11%,为企业经营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资金保障。

  聚焦制度创新,市场主体感受服务“新温度”。立足烟台市产业结构特点和企业实际,在全国首创推出“增值税留抵税额专项贷款”、出口退税“信易退”模式等改革试点经验,发放专项贷款6850万元,办理“信易退”退税28.93亿元;有序开展综合保税区税收集中服务管理,宣传推介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资格试点政策,探索构建“综合保税区集中服务管理平台”;聚焦跨境电商、市场采购贸易等新业态领域,发挥全市28支税收专家顾问团队和54个出口退税辅导小组作用,以“数据全息画像,专家顾问定策,基层网格落实”为基本思路,建立重点出口企业“一户一策”工作机制,实现企业“一户式”监管服务信息的集成,有的放矢开展精细化政策辅导服务,在特殊政策适用、优惠政策解读、新出台政策把握等方面加强业务指导,为出口企业稳健发展保驾护航。

中国人民银行烟台市中心支行副行长、国家外汇管理局烟台市中心支局副局长王卫东答记者问

  全市国际收支形势“五个好于全省”,外汇收支便利化改革成效显著

  王卫东介绍,2021年,全市国际收支形势与进出口形势高度一致,表现为“五个好于全省”。全市国际收支规模691.1亿美元,同比大增33%,创历史新高,增速快于全省2个百分点。其中,实现货物贸易收入305.9亿美元,同比增长36%,高于全省3个百分点;支出212.7亿美元,同比增长49%,高于全省13个百分点。全市FDI流入22.5亿美元,同比增长9.7%,高于全省6.1个百分点。全市利用境外贷款44.5亿美元,同比增长69.6%,高于全省24.1个百分点。

  2021年,全市外汇收支便利化改革成效显著。资本项目收入支付便利化业务领跑全省,叙做2592笔、金额3.9亿美元,惠及35家企业,金额全省第一。指导招商银行在全省率先实现资本项目数字化服务试点场景落地,进一步提升服务效率。大力推广跨国公司跨境资金集中运营,全市10家企业建立运营体系,全年运营资金9亿美元,企业数和业务量全省领先。

  经常项目收支便利化改革走在全省前列。按照“诚信合规者便利,越诚信越合规越便利”的改革原则,稳步推进贸易外汇收支便利化试点,4家银行、10家企业办理1035笔业务、金额1.4亿美元。该试点业务精简了所有事前环节,大大便利了企业的外汇收支。推动9家银行、143家企业参与市场采购试点,报关出口27.4亿美元,各项数据均居该批试点前列。前瞻性地支持新型离岸贸易发展,办理业务193笔、金额近1亿美元。

  积极助力建设高水平自贸片区。先后复制和争取了35条自贸区外汇政策,创下了山东自贸区发展的多个第一。率先推动QFLP试点业务落地,累计流入资金2.6亿元。支持自贸片区做大做强保税混矿业务,叫响“保税+”,打好“混”字牌。在全省率先探索“白名单+信用互认”机制,实现“一张凭条秒收付”,办理业务1898笔,金额17.4亿美元,单笔支付时间由2-3小时,缩短为数秒,相关做法被商务部和省政府相关部门肯定。

  跨境金融区块链试点持续领跑全省。全市叙做跨境金融区块链融资业务846笔,放款51.8亿美元,占全省的53.6%。试点以来,累计放款82.8亿美元,占全省的57.1%,相关工作得到省市领导的肯定。

  汇率避险业务居全省首位。全市外汇衍生品履约额49.3亿美元,同比增长107%,套保比率为18.7%,履约额、套保比率均位居全省第一。

烟台海关副关长张磊答记者问

  创历史新高!2021年全市进出口突破4100亿元人民币

  张磊介绍,为积极应对外经贸形势变化,更好地支持烟台外向型经济高质量发展,烟台海关出台服务发展28项举措,在先、省、快、增等方面持续发力,取得显著成效,烟台市2021年实现进出口突破4100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8%,创历史新高。

  在“先”上下功夫,抢抓发展新机遇。围绕RCEP落地实施,率先出台17条监管服务措施,对辖区重点企业实施精准指导,成功获批首批RCEP创新试验基地,元旦假期为企业签发烟台首份RCEP原产地证书,保证关税优惠“应享尽享”;全程参与、全力推动“市场采购”试点在烟台三站市场成功落地,全省首列市场采购专列烟台始发,为疫情中的小微企业打通一条成本更低、效率更高的出口新路径;全省首批开展企业对企业(B2B)出口试点,实现跨境电商B2B、B2C模式全覆盖,全年贸易额已突破百亿元,成为烟台外贸发展的新亮点。

  在“省”字上下功夫,降低企业经营成本。加大税政调研力度,18项税政调研建议被国务院税则委员会采纳实施,年均为烟台市企业节税增收近2.2亿元,有力促进烟台市精细化工、医药健康等行业转型升级;完成全国首单“保税仓库仓储货物质押融资”试点,企业通过仓储货物质押,融资近亿元,监管创新有效解决企业融资难题;叠加自贸区、综保区政策优势,全国率先开展纯MDI即进即出业务,帮助企业解决绕道香港的时间费用问题,企业年均减费增收超千万元。

  在“快”字上下功夫,提高口岸通关效率。聚焦货物快速提离,充分发挥“两步申报”在简化口岸作业流程上的政策优势,鼓励企业通过概要申报先行提离货物,提高货物疏港速度;优化资源性货物监管模式,对进口原油、铁矿等大宗商品实施“先放后检”,大幅压缩货物在港时间,提升港口堆存能力;简化口岸物流,联合烟台港打造“抵港直装”“船边直提”新模式,将海关监管手续与港口装卸安排、企业换单、车辆调度、闸口管理等一系列环节紧密衔接、深度融合,通过流程再造压缩货物在港等待时间,2021年进出口整体通关时间较2017年分别压缩58%和85%。

  在“增”字上下功夫,推进矿产品混配中心建设。立足海关职能,全力以赴做好“增量”文章,支持烟台港矿产品混配业务从无到有、从有到优,在获批全国首个铜精矿保税混配试点的基础上,积极稳妥推进试点落地,目前已开展保税混配16万吨,居全国前列;通过开展 “入库监测、库内监管、出库检验”等监管模式创新,支持烟台港铁矿石码头成功实现物料的精确混配,有效提升混矿效能,2021年完成铁矿混配1032万吨;积极开展金精矿保税混配试点,试点落地后预计年均混配量可达30万吨,为企业增效超亿元。

  引领全国创新!烟台自贸片区成为高产“试验田”

  张磊介绍,坚持需求导向、改革引领,烟台自贸片区开展高质量制度创新,3项创新举措全国领先。率先实施进口测试用车辆监管新模式。帮助现代汽车、玲珑轮胎,解决了测试用车辆进口数量及境内存放政策限制,助推烟台市汽车行业全产业链发展。首创葡萄酒保税灌装新模式。每年可为企业节省税费数百万元,引导产业集聚,助力烟台打造中国葡萄酒城。率先开展知识产权预确认。将进出口货物知识产权确认工作放在货物报关之前,提前理清知识产权关系,减少纠纷,尽最大限度压缩企业通关时间,该创新举措已获海关总署备案推广。

  优化政策供给,提高服务精准性。助力海工装备制造业发展。创新推出“外轮维修+加工贸易”监管方案,推动中集来福士顺利承接2.8亿美元维修大单,助力烟台市海工装备制造业做大做强。指导建设综合性指定监管场地。促成涵盖进境肉类、冰鲜水产品、食用水生动物3项功能的综合性指定监管场地落地烟台综合保税区,有效填补业务空白,进一步拓展口岸功能和贸易种类。推动降费增效走向深入。联合地方政府在自贸区首创“区关联动、担保增信、基金分险”的关税保函担保通关新模式,实现“一张保函、零成本通关”,有效减轻企业资金压力,每年可盘活企业资金16亿元。四是促进外贸新业态快速发展。推动游戏机产品成功列入全球维修正面清单,支持富士康扩大业务范围、延长产业链条,打造全球游戏机生产、维修服务双中心,全年完成保税维修超亿元,居全省首位。

  深化监管改革,促进贸易便利化。承接全国首批原产地虚拟审签中心试点,构建原产地证书“人工集中分类审核+系统智能自动审单”的新模式,大幅提高了原产地签证质量和效率。实施公式定价货物“三结合”通关改革,通过企业信用管理、汇总征税模式、后续监管等“三个结合”,将以报关单为单元的审核模式,向以“企业+合同”为单元的管理模式转变,不断简化作业流程,压缩货物通关时间。支持富士康、龙大等企业开展“企业集团加工贸易监管模式”试点,对集团型企业提供“5允许1减免”的一揽子优惠政策,企业生产经营效率大幅提升。四是开展集中验估模式试点,承接烟威片区7个海关19个业务现场的放行后验估作业,验估作业效率平均提升2-5个工作日,企业通关更加高效,该项改革成果已被我省评选为“十佳实践案例”,并被推荐参评全国海关“我为群众办实事百佳项目”。

初审编辑:钟建

责任编辑:张其天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