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苹果:百年积淀 高质量发展正当时

2021-09-25 09:19:31 来源: 大众网 作者: 王丽

  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 孙毅 烟台报道

  在苹果产业的赛道上,烟台苹果再次取得优异成绩。

  率先进入中欧地理标志协定目录、获准筹建首批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示范区、连续12年蝉联中国果业第一品牌,品牌价值145亿元…… 一组组数据,描绘出烟台苹果不断前行的足迹。

  佳果誉神州!

烟台苹果

  150余年的现代苹果栽培史,造就了“烟台苹果”这个响当当的龙头品牌。产业发展的过程中,烟台苹果也一度遭遇困境:老果园制约发展、从业人员流失致果园抛荒、苹果品种单一……面对问题,思路决定出路。持续多年的转型升级背后,是烟台对苹果这一传统果业做出的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以及战略性布局。

  多年的发展让烟台苹果产业实现了根基牢、底气足,如今,烟台苹果产业又迎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从传统果业到现代果业,烟台苹果的高质量发展恰逢其时。

  烟台苹果产业的“两次革命”

  看似寻常最奇崛。

  从150年前落户烟台到如今成为烟台标志性果业,从最初的单一品种到如今的百花齐放,烟台苹果的发展历经了数次沉浮。在一次次与市场的博弈中,烟台苹果顺势而为、大胆革新,“中国果业第一品牌”的名头越叫越亮。

  这其中,绕不开烟台苹果的“两次革命”。

  第一次革命要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历经几十年的发展,烟台苹果开始面临瓶颈:品种老化、品质下降,市场销量持续下降。

  很多五六十岁的果农对当时的变化记忆犹新。“红富士”等品种的出现,从口感到颜值,对原有国光、祝光、伏花皮等品种进行了全面碾压。原本的出口主力“小国光”市场份额更是被大量挤占,从年出口过万吨到仅有数百吨。

果树

  变革,已是刻不容缓。

  1983年,栖霞市蛇窝泊镇开全国先河,引进“红富士”落户。由此,秉着壮士断腕的勇气,烟台拉开了一场覆盖全市苹果产区的品种革新。到1986年前后,全市200余万亩果园全部换种先进的富士系列。

  唯有实践出真知。收益让果农切实看到了变革的成效——每斤苹果的价格从几毛钱提升到几元钱,增加了数倍;面对的市场从高低混杂到开始逐步占据高端市场;从四处推销到商贩蜂拥而至……烟台苹果,开始引领全国苹果产业的发展。

  也正是这次变革,让烟台苹果产业开始反思,开始重新认识地缘经济价值,制定正确的战略方针。主动求变通过实践不断强化为烟台苹果产业的行动自觉。

  因此,当第二次瓶颈到来时,烟台已经提前做好了准备。

  面临树龄、品种老化和果农的流失以及由此导致的成本提升,烟台锐意求新,再次开启了大刀阔斧的改革。

  变化的背后,是优化供给侧结构、走高质量发展之路的经济逻辑。

  品种,脱胎换骨。依托农业农村部果品和苗木质检中心等10余所科研机构,引进国内外优良品种和砧木500多个,培育出“烟富3号”、“红将军”等10余个优良脱毒品种,开发出富硒、SOD等功能性苹果。

  生产,绿色为纲。依托新一代信息技术和绿色生产技术,推动苹果产业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引领产业绿色转型,培育产业优势。

  营销,触“电”触“网”。以互联网思维引领产业营销,整合资源,打造国内苹果行业第一个垂直电商平台“烟台苹果网”,发布引领中国苹果产业风向标的“烟台苹果价格指数”,打造线上线下双线并行的营销新格局。

  据烟台市苹果协会统计,2020年全市苹果种植面积280万亩,产量575万吨,产量同比增长3%,产值超过200亿元。在疫情内外交织、多方抢占市场的局面下,烟台苹果产业完成了产量与产值的双跃迁。

  烟台苹果的责任与担当

  京东大数据研究院发布的《2020线上农产品消费趋势报告》显示,在知名农产品企业品牌还不突出的当下,产地成为农产品品质的首要标签。

  作为烟台农业品牌支柱产业,烟台苹果产业始终在全省、全国长期保持领先地位,从“中国第一个苹果”到“中国果业第一品牌”,中国苹果产业的基因里深深打上了烟台的烙印。成绩是对过去的肯定,也意味着对将来的责任与担当。

  此次国际苹果节的召开,既是推动苹果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大举措,也彰显了烟台苹果产业升级的信心与决心。

  发展的规划图清晰而明确: 推进苹果产业高质量发展,实现产业由总量扩张向质量提升、效益增加转变,解决苹果产业发展深层次结构性矛盾,提高产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实现由苹果大市向强市转变。

  烟台市出台的一系列举措,为这张规划图加上了明确的注脚——

  把苹果产业高质量发展作为挂图作战重点民生事项,确立了烟台苹果产业发展的方向与重点,出台《关于加快推进苹果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2020-2022年)》和《烟台市苹果产业高质量发展规划(2020-2025年)》,通过丰富政策供给,从制度上为全面推进苹果产业提质升级提供保障;

  强化资金保障,自推进烟台苹果产业高质量发展以来,国家、省、市、县四级财政支持苹果产业统筹整合涉农资金累计达到3.15亿元,更新改造老龄果园93万亩,建设市、县、镇、村四级标准化示范园区297处、6.6万亩,为苹果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充足的资金保障;

  推动科技创新,按照“引进吸收+自主创新”的思路,全面提升产业科技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一体化完成烟台苹果科技创新中心、大数据中心、展示交易中心和苹果文化博物馆“三中心一场馆”建设,促进苹果传统生产技术与现代智慧农业技术深度融合,推动“数字苹果”产业发展,提高产品附加值和竞争力。

  锐始者必图其终,成功者先计于始。

  经过两次“苹果革命”的烟台深切地认识到,推动苹果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必须先行一步,主动围绕市场做文章,既着眼长远谋划,又脚踏实地推进,才能打通产业升级的关卡,擦亮烟台苹果的“金字招牌”。

  政府的雄心还不止于此。

  从此次烟台国际苹果节上可见一斑:从处理加工到仓储保鲜,从苹果文化鉴赏到生态旅游,一系列现场观摩活动,既全面检验了苹果产业高质量发展成效,也利于通过融合交流推动全国苹果产业面向世界、抱团升级、跨越发展。

  高起点谋划、高站位统筹,作为苹果产业的引领者,烟台正在大踏步前行。

  让世界通过苹果认识烟台

  相比于其他产业,水果产业“喜新厌旧”的情形相对突出。随着消费习惯的变化,苹果、梨等传统水果的市场份额逐渐被各种“网红”水果所瓜分。在这种情形下,烟台苹果的逆势而上,靠品质也靠开拓。

  生长于北纬37°黄金海岸,年均日照2500小时,无霜期215天,烟台出产的苹果不仅富含磷、钾等矿物质及胡萝卜素、氨基酸等多种微量元素,还有着“酸甜黄金比”,过硬的品质是产业得以不断提升的基石。以此为基,烟台为拓展市场做出了不懈努力。

  走出去,烟台苹果产业成绩斐然!

  凭借果实品质优、品牌价值高、产业链完整等优势,烟台苹果鲜果出口东南亚、俄罗斯、南亚、中东、泰国,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出口量占全国鲜苹果总出口量的1/2。2015年11月9日,21吨烟台苹果突破严苛的技术贸易壁垒,首次出口美国,破冰国际高端市场。此次贸易,证明了烟台苹果优异的果品质量和过硬的食品标准,也让烟台苹果产业再上新台阶。

  以2020年为例,截至11月底,烟台鲜苹果出口56万吨左右,同比增加28%;出口金额12亿美元左右,同比增加27%。

  走出去,烟台苹果产业信心满满!

  优化供给侧结构,强化苹果产业国际化、生态化、特色化、优质化,走高质量发展之路;整合烟台苹果发展的栽培历史、品牌文化,提高烟台苹果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融合产业牌、市场牌、科技牌,在海外市场探索更好的渠道、更高更稳定的价格……

  围绕夯实产业基础、提升品牌效应、构建三个保障,近年来,烟台多措并举,全力把“烟台苹果”打造成世界级知名品牌。

  烟台国际苹果节也是其中一环。坚持国际标准、世界眼光,烟台拟把苹果节打造成为继世界工业设计大会、国际葡萄酒博览会等大会之后烟台市又一大品牌展会,成为推介烟台苹果、展示烟台形象的重要窗口。

  所当乘者势也,不可失者时也。如同烟台这座城市的发展,海纳百川,兼收并蓄,以烟台苹果为代表的烟台果业也在不断自我革新,展现出超强的积累和迁移能力。

  从国外引进到出口海外,从一枝独秀到花开满城,烟台苹果产业的全面振兴正当时!

初审编辑:孙毅

责任编辑:张其天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