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与远方:跨越千里的师生情

2020-09-09 21:48:55 来源:  作者:

  编者按:一支粉笔,两袖微尘,三尺讲台,四季耕耘,这是教师,他们以实际行动践行着“传道、授业、解惑”这一庄重而伟大的历史使命。2020年9月10日是我国第36个教师节,大众网烟台推出教师节特别策划——“不负教育使命 做最美筑梦人”。我们将走进烟台市幼儿园、小学、中学、职业学校,走近教育工作者,记录他们的教育故事,感受他们的教育情怀。

胡国华的78位学生

  大众网·海报新闻见习记者 李楠楠 烟台报道

  诗与远方是很多人追求的理想生活,而很多时候,正是老师在三尺讲台上坚守,在学生心里播种知识、信念、理想,才成就孩子们多姿多彩的远方。今年是第36个教师节,记者走进福山区门楼镇兜余完全小学,了解胡国华老师她在临沂市革命老区支教的故事。

  “我站在讲台上看到他们上课的大眼睛,水汪汪地看着你,我在心里就默默的对自己说,我一定要让他们,受到和城市里的学生同等的教育,我一定要教好他们。”这是胡国华读师范的同学,跟胡国华分享她在支教新疆的经历,这一句话,在胡国华心中种下一颗要去支教的种子。当学校有支教名额的时候,胡国华立刻向领导请缨,到临沂市革命老区支教。

胡国华与学生交流

  对待学生循循善诱细致沉稳

  “2018年8月底我就到临沂市革命老区支教了,一进教室,学生密密麻麻坐在一起,老老实实坐在课桌后,像一群嗷嗷待哺的小鸟。”胡国华说。支教的学校是临沂郯城县第一实验小学下属的一个分校——树华校区。学校在一个城乡结合部,教授科目是小学四年级的数学,班里有78位学生,学生大多是留守儿童,只有十三位同学的爸爸妈妈在孩子身边。

  面对这么多学生,如何将课教好,让每一位学生学到知识,能关心到到每一位孩子的成长进步,胡国华有她自己的小妙招:“上课时,我会化整为零,将78名学生,每6位学生一组,分成13个组,选出来13名小组长,当老师的小助手,帮助老师监督组员,学生们的上课积极性提高了很多,争着当我的小助手。”。在讲课的过程中,胡国华根据班级的特点,采用半扶半放的教学模式。每个数学知识点老师讲解,讲完后,她会出一个和知识点类似的题目,点名让学生当小老师给全班当小老师讲一遍,这样既督促了学生上课认真听课,又锻炼了孩子的胆量和语言表达能力,一箭三雕。“班里有一位女生,喊她上课回答问题的时候,胆子非常小,不敢说话。课下我就跟她沟通,让她勇敢一点,挑战一下自己,并跟她约定,下堂数学课,还提问她。到了上课的时候,我在提问她之前跟她用眼神交流,鼓励并询问她能不能回答问题,她认真地点了一下头,我把她叫起来,她把问题非常流利的回答上来。下课之后蹦蹦跳跳的过来找我,‘老师,原来上课回答问题好简单呀,我以后还要站起来回答问题。’”胡国华笑着跟记者说。后来胡国华总结,她刚去支教的时候,这个班的成绩是倒数第一,一学期结束之后,师生共同努力下,四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这个班里的学习成绩,在级部排名第四,是与半扶半放的教学方法是分不开的。

胡国华正在备课

  互联网+支教,给“学生”插上梦想的翅膀

  要把每一位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去爱他,赏识他,鼓励和教育他。为乡村的孩子打开一扇通往外面世界的窗户。这是胡国华的教育理念,在教学实践中,她也是这样做的。在教学前,她都要在上课前三天备好课,利用互联网,查阅烟台的学生和临沂学生在学制和教材的不同,根据学生的特点,调整教学方式,做好充分的准备,再去上课。在课堂上,她会偶尔给学生讲一点烟台的风土人情,学生们听得津津有味,对胡国华说“老师,我要好好学习,考上大学,去烟台看看海。”

  “我不希望我的学生,在学校认真学到的知识,回家周末两天,就忘了,5+2=0,我会和班里的学生家长密切合作,但是很多学生的父母不再身边,我就想到了一个方法。”胡国华笑着对记者说。她到临沂支教后,发现现在大部分学生的父母,爷爷奶奶们都会使用微信,班级里建了一个群,就把她看到的教育孩子一些优秀的文章,分享在班级群。“胡老师,您分享的每一篇文章,我都会认真地看,收获很大。”一位家长经常跟胡国华分享自己读后感。有的学生的监护人年龄较大,不认字,胡国华就跟学校反映,为促进家校合作,学校会定期举办讲座,邀请家长听课。

  据福山区门楼镇兜余完全小学校长卫德春介绍,胡国华在从事教师这个行业30年来,是一位特别能奉献,特别敢担当,特别有勇气的一位优秀教师。曾荣获烟台市第二届“全市见义勇为模范”“福山区优秀教师”等称号,在支教期间,胡国华被评为2018-2019学年临沂市优秀支教教师。”

  “我想在我退休之前,再去支教。”胡国华坚定地对记者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像胡国华这样为中国教育事业奉献自己的人还有很多,借今年教师节,让我们把掌声,送给在一线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志的教师们,并向他们致敬。感谢他们,用自己的耐心、爱心通过教育和时间,逐步改变人们的教育观念,培养一批又一批册亨未来的栋梁。为中国的教育脱贫托举希望。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张相萍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