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创新看胶东丨③创新力,催发烟台城市生长力!

2022-03-09 14:51:35 来源: 大众网 作者: 王亮

  编者按:

  新年伊始,山东省召开2022年工作动员大会,提出要重点抓好“十大创新”,奋力开创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建设新局面。各地随即“虎力全开”勇争先,立足各地发展特点,咬定目标,跃马扬鞭。为了展示山东省沿海地市积极创新、各项工作力争在前的决心与干劲,大众网·海报新闻推出《十大创新看胶东》系列报道,聚焦胶东五市“起步就是冲刺、开局就是决战”的奋进姿态,谱写各市聚力创新的新篇章。

  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 王亮 烟台报道

  ★治理创新,搭建四梁八柱

  ★科技创新,拼下厚实家底

  ★产业创新,抢占时代风口

  ★赛道创新,城市只此青绿

  ★社会创新,心系民忧民盼

  文无创新,乏人问津。

  人无创新,少了精气神。

  城市没有了创新,散了发展魂。

  创新力,成为虎年开春以来烟台最热词。

  刚刚结束的烟台市第十四次党代会,发出了“昂首阔步奋进新时代,踔厉奋发塑造新优势,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中率先走在前”的动员令。而在烟台两会上,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烟台要持续增强城市生长力,勇当“率先走在前”的时代先锋。

  城市生长力,包括综合实力、创新能力、产业活力、蓝色动力、生态张力、城市魅力、社会合力七个方面。其中,创新力是核心动能,也是其他力量之源,创新思维贯穿城市生长的全方位、全过程。

  围绕落实省委省政府“十大创新”部署要求,烟台市提出,以科技研发创新为核心,以人才引育创新为重点,以营商环境创新为关键,以数字变革创新为动力,以产业生态创新为基础,以要素保障创新为支撑,以民生改善创新为根本,以风险防控创新为前提,以文化宣传创新为载体,以推进落实创新为保障,加快推进全面创新、综合创新、集成创新,不断增强经济社会发展创新力。

  当十大“发展创新力”邂逅七种“城市生长力”,烟台开启一段腋生两翼的重塑重振之旅……

  治理创新,搭建四梁八柱

  2021年是烟台第十三届市委、第十七届人民政府的收官之年。烟台城市之治的顶层设计和宏观布局,首先就展现出一种创新的精神和锐气。

  烟台市委提出,构建“1+233”工作体系:突出加强党建引领这一根本,抓好动能转换、乡村振兴两条工作线,加快中心城区、产业园区、海洋经济示范区“三区”建设,强化民生改善、营商环境、风险防控三项支撑保障,全力打造更具影响力的现代化国际滨海城市。

  壹引其纲,万目皆张。“1+233”工作体系,犹如“一二三”的发令枪,犹如一二一齐步走的节奏号,确定了今后烟台发展的整体架构和实施路线,整合了资源,统一了思想,凝聚了人心,鼓舞了干劲。

  2021年,烟台GDP达到8712亿元,人均突破12万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646.6亿元;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2629元;上市企业55家,境内总市值居全省首位……

  科技创新,拼下厚实家底

  烟台至今保持着全国地级市的一项纪录:曾四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3月6日,正在北京参加两会的全国人大代表、荣昌生物董事长王威东亮相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栏目,他说:“过去十几年时间,(荣昌生物)花了几十亿来研发创新药,而且去年3月份之前,我们没有任何销售收入,就这么硬扛过来了……”创建于2008年的荣昌生物制药,十数年磨一剑,守得云开见月明。去年上市两款国家一类新药,“泰它西普”是全球首个系统性红斑狼疮治疗双靶生物制剂,“维迪西妥单抗作”是中国首个自主研发的ADC药物,以26亿美元创中国新药海外授权纪录。

  今年冬奥会上,中国首台完整自主知识产权的雪蜡车为保障奥运健儿优异表现发挥了重要作用。这台雪蜡车,娘家就是烟台。设计组长单位是坐落在烟台高新区的山东省工业设计研究院,是国产雪蜡车当之无愧的“智慧担当”。

  去年夏天,云南十几只大象北上“旅游”的故事引发世人关注,烟台黑科技在保护人象安全过程中大显身手。来自烟台开发区的艾睿光电生产的红外探测器,能在黑夜里透视观测大象的行踪轨迹,为全程保护大象发挥了重要作用。

  这样的创新产品,这样的突破故事,在烟台几乎每一天都在上演。

  飞天、下海、钻地、高铁、新药……每一项前沿技术领域,每一桩科技新成就,常常会看到烟台企业、烟台企业家的身影。神舟十三号、海上发射火箭、C919大飞机、核电、风电、锂电池技术、石油开采、海洋牧场……“大国重器”频现“烟台元素”。

  航天集团513所研发的关键零部件,在国家历次重大飞天任务中发挥重要作用;中集来福士“蓝鲸1号”“蓝鲸2号”,下南海钻采可燃冰;杰瑞“阿波罗”,将中国页岩气开发带入涡轮压裂时代,南山铝合金航空材料,配套中国C919大飞机;东方航天港,实现我国首次海上应用发射;海阳核能发电和零碳供暖,助力烟台抢占“双碳”探索高地……

  凸显海陆空领域高尖精技术的国之利器,体现了烟台的科技研发和要素保障创新实力。

  科技体制改革方面:烟台在全省率先开展重大科技创新项目“揭榜制”“组阁制”,探索科研项目经费使用“包干制”。统筹推进科技创新,成立市委科技创新委员会,推动济青烟半岛科技创新带、新药创制省实验室、八角湾中央创新区等9大项目列入省“十四五”规划。

  重大科创平台建设方面:中科环渤海(烟台)药物高等研究院“边建设,边招引,边科研,边转化”,与改造工程同步,人才引进和科研项目已经落地,部分专家团队和研发工作前期已在烟台开展工作;先进材料与绿色制造实验室成为山东省首批建设的实验室之一,并在全省率先揭牌。

  科技企业培育方面:构建科技型企业“小升高、高壮大”梯次培育机制。目前烟台市拥有高新技术企业1120家,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2868家;省级独角兽6家,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14家、专精特新“小巨人”42家、重点“小巨人”20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343家、制造业单项冠军36家、隐形冠军48家、瞪羚企业139家,均居全省前列。

  位于烟台开发区的睿创微纳,2019年成为国家首批、省内首家科创版上市企业;位于烟台高新区的汉鑫科技,去年成为北京证交所首批新上市企业;2021年山东科技领军企业榜单中,烟台的万华化学、艾睿光电、杰瑞集团包揽前三。

  产业创新,抢占时代风口

  产业生态创新,是烟台实体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烟台打法张弛有度、清晰有力:

  9+N聚合制造业实体经济;在此基础上细化为16条重点产业链,实行链长制,市领导分头挂帅;现代服务业促进消费升级,助力实体经济。把产业链建在园区上,构建产业垂直生态体系,到2026年,培育千亿级企业2家以上、百亿级企业15家以上,九大产业营收突破1.3万亿元。

  烟台各大主导产业捷报频传:

  市长亲自挂帅担任链长的烟台生物医药产业率先打样,荣昌两个一类生物新药和绿叶两个其他类新药获批上市,分获市政府兑现创新奖金6000万和3000万元;绿叶制药取得全省首张创新疫苗生产许可证。

  成功实施我国运载火箭首次海上商业发射,使我国成为世界上仅有的两个具备海上发射能力的国家之一,也是目前全球唯一正在营运的海上发射系统,获省科技厅7000万支持,是省厅重大科技创新工程历年支持力度最大的单体项目,已进行两次成功发射。

  山东单体最大项目裕龙岛石化加快建设;万华化学突破国际技术封锁,建成世界上品种最齐全、产业链最完整、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端聚氨酯原料ADI特色产业集群……

  创新之道,唯在得人。得人之要,必广其途以储之。在人才引育创新方面,烟台加强人才引进以及自主培养,去年10月,出台《“一事一议”引进顶尖人才(团队)实施办法(试行)》,对符合条件的顶尖人才(团队),给予最高1亿元综合资助或1.5亿元直接股权投资。综合资助包括安居补贴、项目资助、引才奖补、融资奖补、学术活动奖补、产业化奖补等。住房安居、子女入学、配偶安置、创业保障等一项项“真心实意”的服务举措,精准解决人才来烟后的“房子”“孩子”“圈子”等问题。

  多士成大业,群贤济弘绩。全面起势的烟台,不拘一格降人才。截至目前,烟台全市人才资源总量达到188万人,其中,高层次人才总量突破10万人;省级以上领军人才1800多人,国家级重点工程人才、省“一事一议”顶尖人才入选数量,位列全省第二位。自主培育国家重点工程人才占全省的1/4;“双一流”高校毕业生来烟人数实现倍增;高技能人才占比突破30%;常年在烟工作的外籍人才达到2800多人;齐鲁大工匠数量全省第一……

  3月27日,烟台大学将举办2022博士论坛,与这座城市一起向海内外俊杰发出邀约——来烟台发展,正逢其时!

  数字变革创新领域,烟台抢得先机。去年7月,烟台市出台《关于推进数字经济发展三年行动方案》,努力打造全省数字产业化发展引领区、产业数字化发展示范区。10月,举办2021中国数字赋能经济大会暨第十届CIO烟台峰会。“十四五”期间,烟台将构建千亿级工业互联网产业生态,以大数据、人工智能、数字孪生、区块链等新技术赋能经济社会发展。

  赛道创新,城市只此青绿

  区域竞争中,路径创新、赛道创新、格局创新,显得愈加重要。

  如今,“烟台号”列车正加速驶入两条新赛道:海洋经济和双碳发展。今年春晚,把古画演绎成舞蹈的节目《只此青绿》大热。烟台向海图强、绿色低碳的新赛道亦然,只此青绿;烟台的城市底色亦然,只此青绿

  道不尽蓝色烟台好风光。由远及近,烟台看海:

  ——大海深处,国之重器各式海上平台,为海洋强国崛起提供海工装备保障;

  ——广袤海区,历经多年增殖放流,放鱼养水,鱼虾泼泼,重现盛景;海洋牧场几百平方米的超大网箱里,烟台人爱吃的“黑鱼”“加吉鱼”“鲈鱼”等海宝宝们,住上了“大别墅”,仿野生环境,畅游其间。

  ——浅滩近海,海岸线保护与开发并重,生态保育与合理开发齐头并进;正宗的北欧三文鱼从鱼卵到成鱼来安家了,直供市民餐桌,越来越多野生品种实现人工养殖……

  ——原种场、实验室,坚决打赢海洋水产种业翻身仗,烟台地理标志产品刺参、本土特产黄尾蝶等诸多新苗种培育实现重大突破……

  2021年,烟台海洋生产总值突破2100亿元。

  双碳发展,烟台争先。

  烟台敏锐认识到,碳达峰碳中和,不止于节能环保,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既是约束、挑战、压力,又是巨大的机遇——新能源、碳交易、碳汇工程等等,无不是千亿万亿级市场。

  烟台是制造业大市,必须摆脱传统能源依赖,开发“核风光氢”等新能源;人民期待更好的生态环境,也呼唤更多绿色。同时,烟台森林覆盖率居全省第一,海域面积占全省四分之一,碳固定潜力巨大。

  在国情市情、发展要求和人民期待中,烟台率先提出,建设国际领先的智能低碳城市,打造全国清洁能源桥头堡,争创国家级碳达峰碳中和示范区。

  烟台创造了清洁能源四个“第一”:形成全省第一的清洁能源规模体量,发出了全省第一度核电、第一度海上风电,海阳成为全国第一个“零碳”供暖城市。去年成立了碳中和发展集团,成功举办了碳达峰碳中和烟台论坛,受到广泛关注。

  今年2月底,《长岛海洋生态文明综合试验区建设行动计划》经山东省委海洋发展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审议通过,由山东省发展改革委印发。这是继黄渤海新区规划、莱西莱阳一体化发展先行示范区之后,烟台市又一重要区域发展规划被列入省级战略。这也是长岛综试区成立三年之后的又一部五年发展规划,对于“只此青绿”的烟台来说,具有特殊意义。

  满目青山绿水,风景这边独好。

  社会创新,心系民忧民盼

  “民之所忧,我必念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在“十大创新”中,营商环境创新、民生改善创新、风险防控创新等广泛涉及到社会民生事业。

  去年以来,烟台实施非煤矿山“三个一批”整治,安全生产、干部作风、廉政建设、扫黑除恶“四位一体”治理做法在全省推广。

  优化营商环境,善待企业,厚爱企业家。推出“烟必行”政务服务品牌,优化升级12345政务服务热线,打造名副其实的城市“总客服”。

  烟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民生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每年保持70%以上。脱贫攻坚全面胜利,省市重点村全部脱贫出列,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稳定脱贫。城镇新增就业每年超过10万人,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全省领先,社会保障标准连年提高,继续保持国家卫生城市称号。在第32届奥运会、第14届全运会上,获得金牌、奖牌数全省第一。六次荣获全国文明城市,九次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城,五次捧得“长安杯”,成为平安中国建设示范市……广大群众带着满满的幸福感迈入全面小康社会。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2021年7月,烟台市委十三届十三次会议出台《中心城区“12335”建设思路和实施意见》,确立了“12335”中心城区建设格局:推进芝罘区“一核突破”,抓好滨海黄金旅游带、夹河生态景观带“两带提升”,强化快速路环线、步道环线、地铁环线“三环支撑”,深化空港、海港、陆港“三港协同”,实施芝罘幸福新城、开发区八角湾新城、牟平新城、福山夹河新城、蓬莱新城“五城驱动”。

  半年多来,“12335”建设热火朝天,风生水起——

  高标准开展国土空间规划和滨海黄金旅游带、夹河生态景观带等重点规划,“五个新城”空间布局基本形成,芝罘湾广场建成投用,朝阳、所城成为文旅消费新亮点。获批全国首批城市更新试点,完成137个老旧小区改造,治理违建1240多万平方米。开展全国新城建试点,落户“中字头”建筑企业区域总部10家,中心城区实现5G基站连续覆盖。城市快速路系统开工建设,机场路与红旗路、塔山南路与观海路立交桥建成通车,新改扩建道路31条,实施城市雨污合流管网改造100公里,扩建污水处理厂2座,新建绿道90公里。

  在今天的烟台,创新不仅局限于产业经济、科技研发领域,更覆盖到社会生活方方面面,影响到每个团体每个人。人人都是创新主体,人人贡献创新活力,汇聚成蓬勃向上的城市生长力。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烟台锐意探索,勇毅前行。

初审编辑:钟建

责任编辑:李泽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