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页头

首页| 新闻 | 烟台 | 体育 | 娱乐 | 财经 | 便民 | 女性 | 汽车 | 房产 | 健康 | 人才 | 维权 | 图片 | 论坛

新闻首页 | 烟台时政 | 烟台生活 | 烟台经济 | 烟台教育 | 山东新闻 | 国内热点 | 国际要闻 | 体育新闻 | 娱乐新闻 | 图片新闻

 

您的位置:山东人与中国航天

张建启访谈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发射场指挥部指挥长张建启

 

    人物简介:张建启,1946年3月出生,山东曹县人,毕业于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核物理专业。长期从事我国航天发射工作,曾多次指挥发射我国商业卫星、通信卫星。1997年就任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副主任,现任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主任,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发射场系统总指挥,多次指挥发射“神舟”飞船。

    记者:您刚到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面对载人航天这个全新的发射场、一个全新的发射队伍,您当时是怎么样一种心情?

 

  张:我来的时候正赶上发射场地面设备安装和调试,后来参加联合演练,把整个发射程序走了一遍。我当时的感觉是整个队伍的技术水平、组织指挥水平、操作质量、产品质量,以及各类试验文书的规范化,都离载人航天的标准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我们的队伍很守纪律、听招呼,这一点很好。但是也有很多弱点,一是对航天技术新的发展了解不够,创造性比较差。二是因循守旧,固守原来的发射模式。三是我们近年来参加的大型发射任务很少,对大型任务发射的经验不足。他们都跟我讲,说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搞了四十多年的发射,都是这种发射模式,成功率100%。我说不能这么讲,我们以前发射卫星也失败过。我们千万不能有这样的观念:只要发射上天就是成功,剩下都是你们研制单位的事情。我当时就提出来,一定要探索一种新的载人航天发射模式,一定要有全局意识,飞船不能安全返回地面,我们就没有成功!

 

   记者:您以前负责卫星的发射工作,您觉得飞船的发射工作和卫星发射有什么不同之处?

 

  张:这个差别确实非常大。载人航天,人命关天。一方面它影响很大,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上上下下都很关心,全国人民都看着我们的航天工程,可以说是举国关注、举世瞩目。另外,载人航天工程不但系统非常庞杂,而且安全性、可靠性要求非常高,这在过去的卫星工程中是没有过的。

 

  记者:每次试验都会有航天部、科学院等几十家大的单位参加,作为发射场指挥部指挥长,您怎么去领导这么大的一个发射集体?

 

  张:我的工作准则是“以理服人”,说话要点到要害上,让别人信服你,你才能当好这个领导。说实话,这些参加单位像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火箭技术研究院、空间技术研究院等几个大的研究院,还有中国科学院、航天医学研究所等等,他们中的好多人都是老航天、老专家,而且是院士级的专家,我们都非常敬重他们。我们自己要有一个高姿态,用我们的凝聚力把大家组织起来,把大家团结在一起,形成一股合力。我平时常跟大家说,跟试验队合作,技术上要严格把关,工作上要相互支持,生活上要相互帮助。我跟他们的私人关系都非常好,但在技术问题上一点儿也不能让。你有困难,有问题我可以帮你解决,但不能放过问题。刚开始的时候,他们有时候不愿意让我们知道他们的产品出问题,不告诉我们。我平时有空闲的时候,常常去到他们宿舍去看看,找他们工作人员聊天,有什么事情我都知道了。后来我去找他们领导商量解决办法,他们还纳闷我怎么知道了。我说我知道又不是要干什么,我是帮助解决问题。这样渐渐磨合之后,大家都非常配合我们的工作,实行全透明化管理,有什么问题都上报指挥部,一起研究解决。

 

  记者:每次发射前后,或者测试中遇到一些很棘手的问题,您有没有犹豫过?

 

  张:我一般很少犹豫。说实话,有些时候,有些事情也容不得你犹豫,我们要用事实说话。其实我们在每次发射过程中,每次出现问题都会有很多相反的意见和争论。在这种情况下必须做合理的推断和果断的措施,否则就会酿成大错。比如发射“神舟”一号飞船的时候,测试过程中出现了许多问题。最后快要发射了,许多人还是放心不下,提了很多问题,万一出现了问题怎么办。我一看这样下去不行,关键时刻提问题,犹豫不决,只能动摇军心。该做的我们都做到了,该想的也都想到了,该打就打,航天不可能没风险。但话说回来,风险并不是随随便便就可以冒,我们必须非常谨慎。比如“神舟”四号所面临的低温发射,是不是要推迟一天,这个争论也很大。因为临射前调整发射程序是非常忌讳的,原来定好的程序、文件等好多东西都要跟着变,反对的声音很大,但我们还是坚持推迟发射。事实也证明,我们推迟发射是非常正确的。

 

  记者:低温发射到底会给哪些方面造成影响?

 

  张:低温的影响很多,有些元器件可能会超过它的临界温度,无法正常工作了。我们制定发射温度的标准是根据飞船、火箭上面各种元器件、仪器、燃料、设备结构的低温环境试验参数综合计算得出的,温度不能低于-20.5℃。当时预报1229日最低气温-28℃,发射窗口时间,也就是零点左右时温度是-22℃。这其中最担心的就是火箭,因为以前曾经有过一次事故,就是因为温度过底,氧化剂储箱致发动机喷管之间有一段1米多长的燃料输送管暴露在外面,温度过低里面结冰,一点火发射就把管子震裂了,导致发射失败。

 

  记者:我们的火箭也是一样的。

 

  张:对。所以首先要采取有效的保温措施,我们想了很多办法,把暴露在外面的关键部位都包扎起来,塔架漏风的地方拿棉被堵上。平时保温都好办,往塔架里面吹热风就可以。关键是发射前45分钟开塔,火箭全部暴露在外面,这45分钟火箭的温度会降到什么程度?我们为此专门做了实验,结果五分钟就能降一度,如果降到-20℃以下,不能发射,问题就大了。

 

  记者:有人反对推迟发射,也是怕温度万一不回升,甚至降得更低。您当时坚持要推迟,有十分的把握吗?

 

  张:我没有特别的把握,但是当时预报30号的发射窗口温度是-20.5℃,回升了2℃,天气开始好转。那个时候哪怕回升1度也非常关键。另外我根据那几天持续低温的情况判断,一旦开始好转,很可能有一个大的突破,回升34度都有可能。29号冒着超标2℃的风险发射,太危险。后来30凌晨发射之前,环境温度降到了-19.1℃,结果到发射前二十分钟左右,突然刮了一阵南风,温度一下子回升到-18.5℃,而且一直保持不变。最后发射的环境温度就是-18.5℃,储箱燃料输送管处,经过我们采取的一系列保温措施,发射时温度为+1.7℃,很理想。

 

  记者:真是老天保佑。

 

  张:这件事情非常凑巧,因为这种天气情况实在无法预料。但是如果不推迟,环境温度相差将近4℃,不可能发射。

 

  记者:其实推迟发射也给发射场带来了很多新的问题。

 

  张:对。推迟发射一天,整个发射程序都要调整。首先塔架推迟到发射前二十分钟打开,时间很紧张,开塔后人员怎么撤离?万一低温对塔架的液压系统造成影响,塔架不能自动打开怎么办?包上去的100多条棉被能不能及时撤出来,等等,组织必须非常严密,各种情况都要想到。另外我们的加温系统还要24小时不间断加温,因为都是电热丝加温,长时间运行也存在不安全因素。还有试验文书的修正。我们预报的环境温度是-20.5℃,万一超过了怎么办?已经推迟了一天,如果再发射不了我们压力更大。所以我们建议在采取保温措施,能保证发射条件的情况下,环境温度可以放宽一点,把发射最低温度调整到-23℃。这样如果出现意外的低温,超出一到两度,我还可以发射。所以“神舟”四号能够突破低温发射,对我们的试验产品、发射队伍都是一次严峻的考验。

 

    记者:您从1998年开始一直在负责“神舟”号飞船的发射工作。在这几次发射当中,哪一次让您感到最艰难?

 

  张:其实每次发射我们都面临着很大的困难,我们的每次发射都进行得非常艰难。“神舟”一号我们拿地面试验船来发射,这是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神舟”三号开大底拆换穿舱插座,70多个,非常困难。“神舟”四号各方面都比较成熟了,又赶上低温发射,等等。一次发射有一次发射的困难,但最艰难的可能要数“神舟”一号了,用电性船发射,下这个决心也是迫不得已,因为时间赶得紧,试样船根本来不及。

 

  记者:等于说“神舟”一号飞船的功能并不是很完善。

 

  张:这是其中的一个方面。“神舟”一号飞船在测试过程中暴露了很多问题,这其中涉及到飞船的一个故障,需要开大底的事,让我们非常为难。为什么呢?飞船里面的仪器上千台,涉及的元器件大约有7万多个,信号线也是成千上万。把这么多仪器装好,信号线扎好,再加电测试,确信硬件都没有问题,最后才进行封舱、上大底。现在测试进行到最后阶段,飞船上所有的火工品都装上了,密封胶也上了,已经到了关键阶段,这个时候开底很危险。这个问题出得太突然了,都没有料到。飞船系统专家做了好多研究,对开大底没有把握。一来故障设备有备份;二来开大底风险太大,万一开坏了,整个飞船就报废了。

 

  记者:第一次发射飞船,就遇到了一个大难题。

 

  张:我那时压力也很大,很慎重。飞船开大底的确存在很大的风险,它不像是什么一般的盖子,几个螺丝一拧就完事。那都是焊接起来的,飞船里面密密麻麻全是仪器、信号线,空间又特别小。再一个原因就是发射场条件差,操作不太方便,万一开大底的时候碰坏了一根线,碰到仪器,都是致命的。再说好好的一个飞船,把底开下来,谁能够保证不出一点儿差错?许多问题都无法预料。

 

  记者:当时您是怎么想的?

 

  张:我们在发射场有一个明文规定,就是飞船不带任何问题上天。备份产品只能用在天上,问题必须消灭在地面。如果在地面就用了备份产品,上天怎么办?万一上天之后再出现这样的问题,我们找谁去?所以我还是主张开大底,彻底解决问题。大底开坏了,我们是罪人;不开大底,不解决这个问题,如果因此而造成飞船工程失败,我们同样是历史的罪人!

 

  记者:真是进退两难。

 

  张:做这个决策非常难,必须有十分的技术把握才行,不能盲目行事。王永志是我们整个载人航天工程的总设计师,他责任心很强,觉得不开大底还有备份,有一线希望,也很慎重。我虽然下了决心,但也不踏实。试验队人员认为从技术上解决不了这个问题,我们也得听他们的意见,毕竟这是一件无多大把握的事。我那时经常去他们试验队聊天,529厂有一位负责飞船总装的张师傅,很有经验。我找到他后,他说他在装飞船大底的过程中列出了50条风险分析,他认为只要把握住这五十条,开大底是可以安全实现的。我听了这个消息后,非常高兴,就把他的“五十条风险分析”拿来一一做了分析,得出这样的结论:第一,开大底风险很大;第二,如果组织严密,风险是可以避免的;第三,不开大底,飞船带着故障上天,这是不允许的。综合利弊,我觉得可以下决心开大底。后来我给沈荣骏副总指挥汇报,他看过风险分析之后,一拍桌子说:开!这才决定要开大底,确实冒着很大的风险。

 

  记者:即便有了风险分析报告,还是不放心。

 

  张:许多人还是很担心。我也担心。结果打开飞船大底后,又发现原来装大底的时候压断了一根信号线,排除了一个故障。后来“神舟”二号飞船吸取了这个教训,改了一下信号线的走向,避免再次发生这种情况。

 

  记者:因祸得福。

 

  张:“神舟”一号的艰难不光是面对这些重大的故障问题,更重要的是这样的电性能船要发射,能不能行?大家心里都悬着。这是一个历史的决策。话说回来,如果没有那步棋,可能就没有今天这种局面了。 “神舟”一号成功发射、平安返回,为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开了个大好的形势,对我们的发射队伍、试验队等各路参试人员都是一个极大的鼓舞,也积累了不少经验。

 

  记者:发射场指挥部还面临着一个问题,就是要把住试验产品的质量关、测试关。飞船、火箭、发射场、测控通信等系统加起来上千个岗位,您觉得怎样才能把好这个关?

 

  张:把好操作关、质量关是我们每一个参试人员的责任,需要我们每一个人去重视、落实。这么大的工程,这么多的岗位,光靠哪一个人是不可能的。一开始大家这种观念不是很强,数据判读、岗位检查都不是严格,走走过场就算完了。这种思想非常可怕,很容易麻痹大意。我平时会经常去各个岗位转一转,看看他们的工作情况。有一次我到飞船工作间看他们判读数据的情况,发现他们不打印数据,就在屏幕上看。我看了一会儿,数据在屏幕上“哗哗哗”全闪过去了,根本盯不住。我当时就问他们,怎么不判读数据。他们说就在屏幕上判读,有错误就会自动报警,在家里做试验时都是这样判读的。我说这不行,你们把工作都停下,从现在开始,判读数据,把以前的全部打印出来,一个一个地判。飞船的数据特别多,每次测试的数据都要上百页。他们加班判读了两三天才判完,结果发现了几个错误,原来他们当初在北京做试验的时候就错了,没注意。

 

  记者:试验数据一点也马虎不得。

 

  张:我常常讲,试验数据是我们判断工作是否正常的依据,我们各个岗位的工作人员一定要认识到这一点,尽心尽责,认真对待。我们各系统总师、总指挥,还有上面的领导,有时候为了一个极小的参数误差吵得面红耳赤,争来争去,争什么?就为争一个工作正常!我们一个小小的失误,可能会埋下一个重大的隐患,并由此导致工程失败。就这一点来讲,作为发射场指挥部,面临的困境非常多。

 

  记者:压力很大。

 

  张:其实真正让我感到压力大的是“神舟”三号飞船的发射。为什么这样讲呢?“神舟”一号、二号我们没有对外界透漏很多消息,只干不说。这个时候的压力是来自工作上的,所以我们一直都是把压力变动力,锲而不舍地干。“神舟”三号我们从一开始就准备请江泽民主席来,而且江主席一来,就意味着要向世界宣布,这个压力是来自全局的。我们必须以百分之百的成功向全国人民交待。“成功发射、安全运行、圆满返回”,哪一个环节出了问题,都是我们整个参试队伍的重大失误。

 

  记者:“神舟”三号飞船出现穿舱插座问题,任务推迟了三个月,是不是也与这个有关?

 

  张:这个关联是有的。但主要还是为整个工程的大局考虑。我们发射飞船,就要对飞船负责。飞船不带问题上天,地面设备不带问题试验,人员不带思想问题上岗,这是我们几十年来的经验之谈,是用很大的代价换来的。后来插头决定要换,江泽民主席也给我们做了指示,既然发现了问题,就把它解决好,不要赶时间。这对我们是一个巨大的鼓舞。

 

  记者:都说载人航天是一个不断挑战极限的事业,我们每次发射都面临着不同的挑战。

 

  张:有时候真是人算不如天算。比如发射“神舟”四号出现的强低温天气。原来我们想,经过前几次发射,我们的试验队伍成熟起来了,试验设备也经受住了考验,形成了一个非常好的参试集体。我们产品质量一次比一次提高了,故障问题也一次比一次少了,队伍一次比一次更有经验了,可以说我们的工作越来越好做了。“神舟”四号一开始很顺利,大家心里都挺高兴。可是谁也没想到临近发射,一场大雪横空飞来,气温一下子降到零下摄氏二十七、八度,发射区温度、湿度变化,给我们的发射带来了严峻的考验。冬至刚过,就出现大幅度降温,这是我们发射中心三十年来所不遇的天气。

 

  记者:我们已经进行了好几次飞船发射,一次比一次顺利,对此您有何感想?

 

  张:第一,我觉得我们的发射队伍成熟了。“神舟”一号、二号发射,大家的质量意识树立起来了,安全意识树立起来了。“神舟”三号发射,全局意识也牢固树立起来了,不再说你是火箭,他是飞船,我是发射场,各顾各的。“神舟”四号飞船发射,又把大家的载人意识树立起来了,严格按照上人的条件去做。第二,我们的产品质量可靠了,很少出问题。第三,经过这几次发射试验的磨合,我们的组织指挥模式、合作关系、试验文书、操作文件都成熟了,对以后的试验,我们应该有信心。

 

  记者: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您最担心的是什么?

 

  张:我最担心的就是我们的队伍中出现麻痹思想和作风。作为载人航天来讲,任何时候都不能够麻痹大意,始终要保持清醒头脑,每一发都要从零开始。这么大的工程,任何一点小的失误,都有可能引起灾难性的后果。这次“哥伦比亚”航天飞机失事,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人的麻痹思想。他们发射前就有争论,有的说不行,有的说还处于良好状态。其实我们也有深刻的教训。“神舟”三号我们为此做了大量的工作,又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江泽民主席亲临现场指导发射。在这种情况下,就更要谨慎,这是一个长久的话题,任何时候都要放在第一。神舟四号低温发射也做得很好,现在马上要发射载人飞船,只要我们时刻保持清醒头脑,真正从思想上做到从零开始,我想以后的空间实验室、空间站的发射,我们完全能够胜任。

SRC-3036         

编辑:李辰雨         

上一篇:
下一篇:
烟台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烟台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烟台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烟台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烟台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烟台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烟台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烟台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新闻搜索

20060630001.jpg

纪念建党85周年

·纪念长征胜利70周年

·烟台大樱桃红了

·“五·一”零距离

·中国网络媒体辽宁行

·第六届记者论坛

·血癌女生"爱心大移植"

·网络媒体看上海

·3.15消费者权益保护日

烟台包揽沙排男队俩冠军

企业奖励省运首金运动员

W020060715331592810627.jpg

威海记者来烟采访省运会

W020060715530147349770.jpg

刘翔坦言未料能破纪录

W020060712369433127240.jpg

纽约发生大楼坍塌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C) 2001-2004 dzww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大众网烟台站主办 email : ytnews@dzwww.com

鲁ICP证000100号 新出网证(鲁)字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