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旦刚过的一个中午,蓬莱市利群地下超市外的小吃部,保洁员王珍珠发现刚刚离去的两位顾客剩下大半碗米粉,赶紧招呼同伴:“快把这碗米粉给老孙端过去,她不是还没吃饱吗?”
一位身材矮小、穿着保洁员制服的中年妇女被招呼过来,端起米粉坐
到一个不起眼的桌子旁,就着顾客用过的一次性筷子,不声不响地吃了起来。她叫孙青芳,多年前从招远改嫁到蓬莱徐家集。谁能想到,这样一位靠捡剩饭吃维持生活的妇女,竟养大了两个捡来的女婴。她将人生全部的希望,寄托于把两个孩子送进大学。
流浪女收养两弃婴
1957年,孙青芳出生在莱西南墅镇下庄村一户农家。4岁时,她的父亲去世后,撇下4张嗷嗷待哺的小嘴。妈妈将排行老三的孙青芳过继给了没有儿女的姨妈。
孙青芳后来能收养两个女儿,跟姨妈的影响有很大的关系。因为姨妈非常善良,不仅收养了孙青芳,还从青岛山大医院收养了一个被遗弃的男婴。17岁那年,最疼爱自己的姨父过世了。姨妈带着两个孩子改嫁,可是新姨父对孩子们很冷淡。无处可去的孙青芳此时选择了嫁人。
因为穷,18岁的孙青芳在1975年的秋天嫁到招远大陈家镇。婚前,她跟31岁的新郎只见过一面。婚后第二年,孙青芳生下了女儿。可是30多岁的丈夫守着这么个小媳妇,心里觉得不踏实。孙青芳在外面跟异性有什么接触,回来都少不了一顿毒打。即使怀着女儿,也从未幸免过。心生绝望的孙青芳跳过井,却被救了回来。女儿1岁时,她和丈夫离婚了。女儿判给了丈夫,她孤身一人被从家里赶了出来,从此流浪在外。
1991年,孙青芳流浪到了泰安,开始在泰安火车站边捡矿泉水瓶,边卖茶叶蛋维持生计。当年5月14日清早,她刚刚从火车上卖茶叶蛋出站,见铁路电影院门前围了一群人。挤进去一看,一床破被包着个婴儿,蹬着两条小腿哭得很卖力,一只小脚的袜子后跟都磨破了,脚后跟磨出了鲜红的嫩肉。周围的人们都不敢要这个孩子,有人鼓励孙青芳,把孩子抱回家。孙青芳看着那个女婴,头很大,脸也很胖,可能会有病。不知怎么,就想起了自己的女儿。她把女婴抱在怀里,她心里想:你们不敢要,我敢,不求别的,只希望孩子长大了能叫我声妈。
捡破烂养大俩孩子
孩子刚被抱回家的时候,头总是偏向一边,两条腿像面条一样,站不住。孙青芳那时在泰安三里庄租了一间小房子,每天卖茶叶蛋和捡瓶子能赚20多元钱,是比较好过的一段日子。她给女婴买一种叫“华丹”的奶粉,并因此给孩子起名丹丹。
没想到的是,几天后的5月27日,又一个女婴被遗弃在泰安火车站候车大厅的长椅上。围观的人没有伸手的,因为大家都知道养一个孩子要花多少钱。人们纷纷劝孙青芳,“一头牛是牵,两头牛是放,你留下这孩子吧。”于是,一个捡破烂的女人,一下子领养了两个女婴,她给小女儿起名叫丽丽。
因为这两个女儿的缘故,泰安火车站的民警和管理人员对孙青芳都格外照顾。火车站不准小贩卖茶叶蛋,民警们就告诉她,每天几点到几点我们不上班,你快过来卖,我们上班的时候你卖东西我们不管也不好。十几年后,孙青芳再次为了给孩子上户口到火车站开领养证明时,仍旧有当时的民警记得这个捡了两个小孩的母亲。
每天清晨,孙青芳抱着百八十个茶叶蛋到火车站叫卖,怕孩子乱爬摔着,就把她俩用绳子拴在椅子上。慢慢地孩子会走了,她就一遍遍叮嘱,不准出屋子,除了妈妈谁叫门也不准开。1995年3月,泰安火车站清理小商小贩,孙青芳一手牵着一个女儿流浪到了徐州火车南站。这是一个临时使用的车站,管理相对较松。母女3人每月花30元在站外租了一间小铁皮房。每天孙青芳到站上卖东西时,两个孩子就在人来人往的站台上等着。孙青芳给她俩划了一个圈子,规定谁也不准走出去。那段日子是她们“最富有”的时光,一个酒瓶可以卖5角钱,一个月可以赚600多块钱。可是好日子不长,1年后,徐州新站启用,她们只好再次流浪,这一次,到了蓬莱。
刚到蓬莱的时候,娘儿仨白天捡破烂,晚上就蜷缩在北市场外商铺的屋檐下过夜。捡破烂挣来的钱足够3个人糊口。孩子爱吃鸡架,孙青芳隔几天就买个鸡架给孩子吃。孙青芳觉得,孩子跟着她受这么多苦,能满足孩子的,她尽量不亏着她们。1999年,周围认识的蓬莱人开始多了起来,有人给她介绍了一个对象。这人52岁,看上去是个挺壮实的庄稼人,又肯接纳两个女儿,孙青芳就同意了。
徘徊在辍学的边缘
除了种地,丈夫还会给人打井,家里不富裕,却也过得去。隔年,丹丹和丽丽就跟别的孩子一样,背起书包上学了。可是就在两个孩子刚上初中一年级的时候,她们的继父因为触犯刑律而入狱,家里失去了唯一的经济支柱,再次风雨飘摇。
那一年,丹丹和丽丽刚升入徐家集中学念初一,两个孩子健康可爱,都曾获得过班上和学校的优秀学生称号。可是,初一下学期开学快两个星期了,丹丹和丽丽一直没上学。丹丹所在的6.3班主任王艳老师托同村的学生回家叫了几次,也没什么信。那时,孙青芳已经厚着脸皮把孩子送到了招远已经出嫁的大女儿家寄养,自己又出去找活干挣钱。王艳老师捎信说,一定要把孩子接回来。2006年2月底,丹丹和丽丽回到了蓬莱。王艳老师找到了自己班的班长,说老师求你点事,借你家的车去把丹丹和丽丽接回来。
王艳老师踏进丹丹的家门时,眼前的景象让她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睡觉的屋子里只放了一个歪歪斜斜的小方桌和一个年代久远的柜子。炕上只有两床被子,铺一床,盖一床。用家徒四壁来形容这个家都不为过。
看到班主任和班长,丹丹只问了句:“老师,你们怎么来了……”就再也说不出话了。豆大的泪珠顺着脸颊流下来。丹丹是班上的语文课代表,平时学习在班里前15名左右,这个懂事极早的小姑娘平时非常乐于帮助同学,班里别人看不到的卫生死角,她都悄悄打扫干净。看着自己素日里疼爱的学生生活在这样一个环境里,王艳老师心疼得直掉眼泪。
她对在一旁抹眼泪的孙青芳说,无论如何,一定要让孩子上学。孙青芳心里有愧啊。家里只剩下两块钱、一床被褥,而两个孩子一星期的生活费怎么省也得20块钱,至少每人一床被子。她出去向周围的邻居借了一圈,拿了30块钱回来。王艳老师擦干泪水,出门给家里打了个电话。这位年轻美丽的女老师让自己的妈妈马上送一套被子让公交车带到学校,然后一手一个把两个孩子带回了校园。
姐妹俩的家庭情况让同学和老师们震惊和同情。丽丽班的班主任王艳老师悄悄观察丽丽,发现她平时常常一顿饭只吃一个馒头,连咸菜都不舍得吃。孩子正在长身体,这怎么行。王艳老师便私下里给丽丽塞个十块二十块的,让她起码“每顿饭打个菜吃”。丽丽过冬的棉衣有三四件,都是王岩老师从家里带给她的。两个孩子所在的班都自发地给她们捐款。去年9月升入初二后,新任的班主任史老师又帮她们解决了书本问题。
孙青芳每次提起这些,总要掉泪,嘴里喃喃地说,最感谢老师……
一个苦难母亲的心愿
利群地下超市小吃部保洁班的武新玲大姐,是第一个发现孙青芳捡别人剩饭吃的人。她发现这个矮小的女人穿得很不像样子,衣服穿得既不合体也不干净,里里外外不搭调,一看就是穿别人的衣服。而且她捡吃的什么都不嫌弃,哪怕剩个汤底也端起来喝掉,捡到好东西,又不舍得吃,拿塑料袋包走。
武新玲凑上前跟孙青芳聊了一会儿。孙青芳有点害怕,因为,她在几家饭店捡剩饭吃都被赶了出来。她只好说,自己家里有两个上学的女儿,而且,没有男人了。她甚至没有说孩子是养女,很久以后一起工作的同事才知道她的故事。
好心的武新玲便去找超市领导,想把孙青芳留下干保洁员。因为当时正好有个空缺,孙青芳获得了这份工作。每天她在这里跟姐妹们一起打扫卫生,其他保洁员要是发现顾客剩了什么饭,都会给她端过去。
2006年暑假,小吃部的生意特别好,人来人往地,空气也有点闷热,身体素质不好的孙青芳忙着收拾碗筷时,一下子晕倒在地。她因此失去了这份工作,但仍寄居在这里为生,每天在这里吃饱了饭,晚上回徐家集的家里。领导还破例允许正在放暑假的丹丹姐妹俩接替了母亲的工作。小姐妹的勤劳和懂事赢得了大家一致赞扬。每天除了抢着做事情,丹丹在别的保洁员吃饭时,仍然不肯停下来,总是说,我不急,我是小孩,阿姨们先吃。暑假结束后,姐妹俩将1040元薪水交到了妈妈手上……
孙青芳说,两个孩子太懂事了,而我让她们吃这么多苦,太对不起她们了。要是有谁肯收养她们,我宁可去南京捡破烂,每月寄钱回来供她们上中学、上大学…… 李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