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注册

为民生 抒民意 解民忧 新闻热线:0535-6016688

投稿信箱:ytnews@dzwww.com

当前位置:首页 > 财经频道 > 理财 > 银行

警惕强监管下校园贷变种 银行提醒学生防范校园诈骗

来源:中新网   编辑:   2017-08-31 16:43:00   作者:

  开学季又来了。就在两个月前,银监会、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校园贷规范管理工作的通知》,其主要内容是进一步加大校园贷监管整治力度,从源头上治理乱象,防范和化解校园贷风险。《通知》下发后,大部分校园贷平台都退出了校园市场,或者直接关闭。但是现在仍有一些平台在持续经营,且还出现了校园贷新变种,而中介成了校园贷最乱的地带。

  那么,校园诈骗有哪些常见的手法呢?招行上海分行提醒如下:

  名为“助学”,实则“圈钱”

  不法分子往往以家境贫困尤其是从边远闭塞地区考入大城市的大学生为目标,以提供助学金的名义,要求学生提前将学费汇入指定的账户,用于“成功注册学籍”。

  防范措施:任何教育部门都不会以办助学手续为名,要求学生将钱款汇至指定账户,接到此类电话,一定要打电话到学校认真核实。

  名为“分期购物”,实则“变形贷款”

  一些校园贷平台,虽然宣布了转型,但通过与其他电商网站合作,鼓励大学生“先消费、后还款”。这些面向大学生的分期购物平台,实际上依然是校园贷。

  防范措施:在校学生没有独立的经济来源,学习和生活需要的费用主要还是靠父母,应该理性消费,不超前消费,不购买与承受能力不相当的商品和服务。

  名为“校友”,实则“骗子”

  不法分子会假冒学生或校友身份,获取信任,假借"手续费"、"奖励话费"等名义,引诱提供真实身份信息,假冒身份骗贷圈钱。

  防范措施:不贪图小便宜,不轻信陌生人,不出借身份证,警惕个人信息泄露。

  名为“兼职”,实则“陷阱”

  不法分子打着招聘或培训旗号,假借提升社会综合能力或赚取"零花钱"名义,诱骗在贷款平台注册并将贷款划转到指定账号作为"保证金",或承诺将分期归还本息等骗取资金。

  防范措施:不贪图短期利益,守好法律底线,正确处理学业与兼职的关系,擦亮双眼防止误入圈套。

  名为“创业”,实则“敛财”

  不法分子假借投资名义,打着助业或创业的旗号,以发展"下线"等传销方式,实施逐级诈骗敛财。

  防范措施:不轻信他人,提高风险和诚信意识,警惕他人恶意利用。

  银行提醒校园莘莘学子:

  树立正确的消费观。目前"校园贷"诈骗或电信网络诈骗,常以优惠、福利等名义,诱骗误入圈套,因此要提高防范意识,不轻信"高报酬"的活动,更要理性消费,合理规划零用钱。

  加强自我保护意识。部分"校园贷"诈骗是因出借本人身份信息和银行账户引起的,因此要学会保护个人信息安全,不泄露个人身份信息,不出借银行账户,防止被他人盗用。

  有需求应求助正规金融机构。如遇资金困难应通过银行等正规渠道获得资金支持,切勿盲信盲从、贪小便宜。如遇到银行卡消费疑问,应及时到银行网点进行核实确认,不胡乱回复短信或拨打陌生人提供的电话。如遇到涉及"校园贷"违法犯罪行为,要及时向学校反映或向警方报案。

初审编辑:张雪松
责任编辑:石冠婷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