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评:准确把握基层减“负”

2024-01-23 15:13:01 来源: 大众网 作者: 王亮

  “减负”经常会成为一个热门词,从中小学生“减负”,到企事业单位“减负”,再到机关单位“减负”。每次“减负”总能赢得基层的期待,但每次却又减得不尽如人意。关键在于没有把握好这个“负”字,没有认真分析研究哪些是“负”,不减到位则负担过重;哪些是“正”,减错了适得其反。

  实际工作中我们发现,很多基层工作人员常常会感慨,基层的工作量越来越大,无论是文件处理还是召开会议,无论实际工作还是理论学习,表面上来看,好像是工作多了起来,又把“减负”推上了风口浪尖,其实,对于“减负”应该理性对待,全面看清“负”的实质。

  “负”指的是负担,减负减的是负担,减的是阻碍快速前进的赘余。如果我们不能精准识别要减的目标,那么负就将成为空谈,减来减去,反而减去了精华,剩下了糟粕,导致越减越负。比如,我们驾乘一辆马车去赶考,车上有马夫,有行李,有赶考用的笔墨纸砚,还有路途中收集的特产。为了赶时间,现在需要我们轻装上阵。那么,我们应如何取舍?看这个事例,显而易见,大家都能够作出准确判断,舍弃特产是明智的选择。但在现实工作生活中,负担往往披着华丽的外衣,不是显而易见的。比如,减负,就要杜绝文山会海。但文件和会议是传达上级精神、凝聚基层力量的必要手段,减的力度大了,会导致基层一滩散沙,减的力度小了,犹如隔靴搔痒。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文化各个方面百花齐放,工作要求肯定是越来越高,毋庸置疑,这是推动工作的有效方式,是经济社会高度高质量发展的前提,发展规律如此,不能仅仅看到工作量大了起来,就喊着要减负,不能简单地为了减负而减负。另一方面,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工作中一些机制的不完善,确实应该减一减,发文、开会固然是推动工作的有效方式,但是也要注重工作效率,能开一个会的坚决不开两个会,能一小时讲完了,就不讲一上午,把一些工作更好地统筹起来,减少不必要的重复的文件、会议对于减少财力人力浪费也很必要。所以,减负,就要研究“负”在哪里,要精准识别赶考途中的“特产”,有些可以一弃了之,而有些,则会在前进的路途中给你增添助力。(粱兆竹)

初审编辑:王亮

责任编辑:李波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