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贷资产证券化将改善流动性
来源:经济参考报 编辑: 2013-08-30 10:40:00
原标题:信贷资产证券化将改善流动性 钮文新
货币量貌似庞大但市场流动性不足,是中国一老问题。不过现在看来,这样的情况将很快有所改观,原因就是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扩大。这是一种通过放大银行信用杠杆、提高货币乘数以加大市场货币流动性的方法,这种方法有效,但也有风险,不过因为规模有限,所以风险应可控。
信贷资产证券化发源于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它出现的主要动因是“扩大信贷资金来源”。当时的美国经济受到石油价格大涨的压力,工业生产成本大幅上涨,这使得企业生产需要增加贷款,但传统商业银行在分业经营的前提下,不可能立即大规模增加存款,银行流动性不足怎么办?于是,信贷资产证券化变成了那个时代最为重大的金融创新。其实,当时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商业银行的存贷款利率受到了上限管制,商业银行通过提高存款利率吸收存款的能力受到了制约。
所谓信贷资产证券化实际是银行信贷资产的一种转化手段。银行吸收存款比较难,但如果可以把一部分收益较高的贷款卖掉,让购买者和银行一起分享收益,不仅可以提高商业银行获得现金的能力,而且可以避开存款利率的上限管制,同时可以扩大银行进一步提供贷款的能力。
但另一个问题会出现,银行信贷资产规模加大,那资本充足率是不是将受到影响?当然。为了避开银行资本充足率不够支持更大规模信贷的问题,美国商业银行通常会将资产证券化产品放在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之外,使之表面上并不减低银行的资本充足率,这就是所谓的表外业务。欧洲就不一样,欧洲银行业监管,不允许资产证券化的产品被置于表外,所以,欧洲银行资产证券化规模要比美国小得多。
资产证券化的目的是为了加大商业银行的流动性,所以商业银行在选择证券化标的资产的时候也有很大的学问。我们知道,银行的大客户竞争是十分激烈的,所以它们不会轻易将大客户的“规模性贷款”转让给其他银行,因为那不仅存在失去客户的风险,而且在市场上会表现出其实力变弱的迹象,而且这类大笔贷款随便卖给其他银行,愿意购买的银行非常多,所以流动性非常好,也就用不着通过证券化来提高它的流动性。
一般情况下,商业银行会把那些单笔贷款规模很小、收益良好(现金流充分)但流动性较差的贷款整合成一个大的资产包,然后再把它切割成标准统一的证券化产品,出售给投资者。那什么样的资产符合这样的要求?房地产消费贷款。通常,居民购房的单笔贷款规模较小,流动性很差,但还款信用很好,利息收益较高。如果把它们集合成资产包,其现金流是有保证的。
另外,中国的信贷资产证券化应当属于银行业的表外业务,因为它需要信托公司出面担负资产风险隔绝的任务。否则,如果把证券化产品纳入表内,那中国银行业的资本充足率立即就会出现问题,也不可能有效改善商业银行的流动性。
我认为,中国信贷资产证券化的关键问题是成本太高。正所谓“羊毛出在羊身上”。就算个人房贷利率年息为8%,复利收益可以高达12%,这12%是不是够银行、信托、投资者三家分肥?投资者的收益是不是可以覆盖风险?
责任编辑:许堂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