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注册

为民生 抒民意 解民忧 新闻热线:0535-6016688

投稿信箱:ytnews@dzwww.com

烟台GDP进入“6000亿俱乐部”

来源:烟台日报   编辑:   2015-05-10 00:19:00   作者:

  4日下午,烟台市人民政府召开新闻发布会,烟台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于爱军分别从我市的农业、工业、服务业加快产业升级步伐、加大改革开放力度增强发展活力、全力推进蓝黄“两区”建设,加快构建“一极领先、多极崛起”的发展格局、构建现代综合立体交通体系、深入推动城乡一体化、保障和改善民生六方面全面介绍了2014年度烟台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其中,据初步测算,2014年全市完成生产总值(GDP)6002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52万亿元。以下为发布会全文:

  

  关于2014年度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的通报

  

  烟台市人民政府

  

  (2015年2月4日)

  

  2014年以来,面对国内外错综复杂的经济形势,全市上下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坚定信心、攻坚克难,经济社会发展稳中有进、稳中向好。初步测算,2014年全市完成生产总值6002亿元,同比增长9.1%;完成公共财政预算收入490.2亿元,增长12.1%,高于全省1.9个百分点。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增长8.6%和11.4%。经济社会各方面工作都取得了新的成绩。

  

  一、全面加快产业升级步伐,经济发展的质量效益进一步提高。

  

  深入推进“抓产业促发展”,制定实施了32个产业行业发展规划和扶持意见,促进29个行业转型升级,以更大力度推动工作指导转变,努力实现实实在在、没有水分的增长。一是农业向高端高质方向迈进。夏粮生产实现“十二连增”,小麦、玉米新品种均创全国单产新纪录,烟台大樱桃网上销售额超过1亿元,烟台海产品网上销售额超过6000万元,烟台苹果在淘宝网上线交易4天销量突破8万斤。全国第一套苹果邮票在我市首发,烟台苹果品牌价值达到94亿元、连续5年蝉联中国果业第一品牌;国家级和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分别达到13家、72家,农产品出口额连续10年保持全省农产品出口额的1/5、全国的1/20;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颁证等农村改革稳妥开展,市、县、乡三级协作联动的农村产权交易市场体系初步形成。全市规模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预计超过1000亿元。二是工业发展质量提升。牢固树立工业强市理念,加快实施“5510工程”,逐个行业“敲开核桃”,研究转型发展措施。全市32个行业增加值实现不同程度增长,五个战略性新兴产业占比提高到18%,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52万亿元。万华集团总投资700亿元的化学工业园一期MDI一体化项目建成投产,产能达到204万吨,成为全球最大的MDI生产商;通用东岳去年生产整车68.7万辆,3个新车型顺利投产,2014年产值达到644亿元,今年有望突破千亿元,成为继富士康之后全市第2个超过千亿元的企业;海阳核电一期1号、2号机组进入最后安装调试阶段;华电国际莱州电厂二期列入国家建设规划,建成后年发电量将达到120亿千瓦时、接近目前全市年用电量的一半;杰瑞集团主营业务收入连续8年保持50%以上的增速,跻身全球石油天然气领域装备制造前三强;中集来福士成为国内唯一、全球第6家具有批量建造半潜式海洋平台能力的企业,订单数量占到全国的80%、全球的30%。三是服务业发展加快。中粮大悦城、万达城市广场、总部经济基地、服务外包示范园区等一批服务业重点工程有序推进,电子商务产业园区获批省级电子商务示范基地,烟台获批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全国健康养老服务业试点城市,成为赴台个人游试点城市,获得“中国鲁菜之都”和“全国优秀会展城市”称号;全市服务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39.1%,同比提高1.4个百分点。

  

  二、不断加大改革开放力度,发展活力明显增强。

  

  一是深入推进重点领域改革。市县政府机构改革基本完成,市级行政审批事项精简幅度达到49.8%、行政权力事项压减48.7%,国家海洋高技术

  

  产业基地试点城市等25项国家级改革试点和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等22项省级改革试点依次展开,创新推出的“89000”民生服务中心和“三房合一、租补分离”的烟台改革模式等取得良好效果。扎实推进6个县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实施了248个村卫生室基本药物制度扩面工作。全面落实“营改增”政策,为纳入试点的近2万户企业减负近10亿元。全市新登记各类市场主体8.9万户、同比增长93.7%,增幅创历史纪录。龙大肉食、绿叶制药、杰瑞能服在境内外上市,同立高科、婴儿乐、天鸿模具等9家企业在“新三板”挂牌,全市上市公司达到34家、居全省首位。二是科技创新能力增强。新增示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家、企业技术中心17家,中科院沈阳计算技术研究所烟台分所落户,全市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企业重点实验室达到24家。新增高新技术企业49家、总数达到247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达到40.5%、高于全省9.1个百分点。三是对外开放再上新的水平。全市实际使用外资17.7亿美元,完成进出口总额527.5亿美元;烟台开发区连续6年进入国家级开发区投资环境综合评价前6强;高新区获批全国首批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中德低碳生态试点示范城市;保税港区跨境贸易电子商务服务试点获国家批复,成功复制上海自贸区部分创新制度。4家银行新设烟台分行,新引进的华恒融资租赁公司合同外资达到8500万美元,成为迄今全省最大的外资融资租赁项目;喜星电子从建成到投产仅用8个月时间,去年产值突破7亿美元,今年产值可超过20亿美元,使我市成为全球最大的手机显示屏生产基地;万华集团投资建设的中国匈牙利宝思德经贸合作区成为首批省级境外经贸合作区。

  

  三、重点实施区域带动战略,新增长极迅速崛起。

  

  全力推进蓝黄“两区”建设,加快构建“一极领先、多极崛起”的发展格局,全市在建蓝色经济重点项目总投资达到8000多亿元。东部海洋经济新区实现领先发展,110多个基础设施和公益类项目快速推进,海洋经济发展中心全面完工,烟台海洋产权交易中心经省政府批准正式成立,成为国内首家省级海洋产权交易平台,海德新能源汽车产业园等10个过亿元产业项目启动建设,未来5年将完成基础设施投入300亿元以上、产业项目投入2000亿元以上;西部增长极莱州已建和在建过亿元项目达到71个、总投资894亿元;南部增长极中的海阳亚沙新城和莱阳南海新区,建成区面积分别达到20平方公里和12平方公里;北部增长极龙口人工岛群主体完工,招远滨海科技产业园开工建设过亿元项目30个、总投资270多亿元,蓬莱西海岸文化新区入驻项目16个、总投资近300亿元;海岛增长极的长岛连岛大桥建成通车、蓬长实现跨海供水,旅游门票收入首次突破亿元。

  

  四、全力构建现代综合立体交通体系,增添发展新动力。

  

  全市人民翘首以盼的青烟威荣城际铁路济南方向通车,构建起胶东半岛1小时通勤圈、烟台济南3小时通勤圈,烟台正式迈入城铁时代,全市人民

  

  饱受交通不便之苦的日子从此终结;按照进度计划,2月底前即可开通烟台站方向,年内青岛方向通车。潍莱高铁争取年内与济青高铁同步启动建设,建成后烟台至济南行程将缩短为2小时;龙烟铁路将于明年建成通车,烟台将再增一条北部铁路大通道;青岛到海阳城际铁路、环渤海高铁进入省城际轨道交通网规划;省委、省政府正全力争取渤海海峡跨海通道列入国家“十三五”规划。烟台港西港区40万吨矿石码头投入使用、化肥出口量跃居全球首位,海阳港获批国家一类开放口岸,我国首艘自主运营邮轮“中华泰山”启航运营,烟台至韩国平泽客滚航线开通,全市港口货物吞吐量突破3亿吨。烟台莱山国际机场完成旅客吞吐量430.6万人次,增长18.4%,烟台蓬莱国际机场已具备通航条件,年旅客吞吐能力达到1000万人次。蓬莱至栖霞、文登至莱阳高速公路开工建设,全市高速公路里程居全省第2位。烟台港西港区至淄博重质液体化工原料输送管道工程基本完工。

  

  五、深入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新型城镇化战略稳步实施。

  

  坚持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以产业发展带动人口聚集,大力实施功能区带动战略,积极构建以都市化的中心城市为龙头、特色化的县域城市为支撑、风情化的小城镇为节点、田园化的新农村为基础、具有浓郁胶东特色的新型城镇化格局。推动中心城市完善功能,投资212亿元、实施了170多项城建重点项目,建成套子湾污水处理厂二期、莱山10万方新水厂、生活垃圾湿解二期工程等。推进县域经济科学发展,龙口、莱州在全省确定的21个科学发展试点县中,分别入围“转型升级”、“镇域经济”试点县;牟平、福山进入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市辖区,龙口、莱州、招远、蓬莱进入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市。深入开展生态文明乡村建设和乡村文明行动,新建改建农村公路1412公里,所有县市区实现整建制城乡垃圾处理一体化,15个镇入选全国小城镇建设重点镇,国家、省级历史文化名村和传统村落达到25个,70多个村居被评为省级生态文明乡村示范村。以改善大气和水环境质量为重点狠抓节能减排降碳,去年全市“蓝天白云、繁星闪烁”总天数居全省第2位,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94.9%,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保持在100%,烟台入选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市。启动国家森林城市创建工作,全市新增造林面积25.4万亩,森林覆盖率提高到43.1%,单位GDP能耗和主要污染物排放持续下降,烟台成为全省唯一一个连续9年完成省下达节能目标任务的市。我市荣获中国最具生态竞争力城市,蓬莱入选全省生态文明乡村建设示范县。

  

  六、千方百计保障和改善民生,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全面提升。

  

  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把保障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切实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谋福祉。全市用于民生

  

  领域的支出达到346.6亿元,民生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达到60.3%,烟台跻身中央电视台评选的中国幸福城市排行榜前10强。一是认真抓好为民服务实事。努力解决好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教育、就业、保障、医疗、住房等实际问题,我市被教育部列为第二批全国教育装备综合改革试验区;发放小额担保贷款和创业补贴4.9亿元,全市新增城镇就业18.8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3.8万人;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实现“十连增”;城乡居民医保制度实现整合并轨,乡镇卫生院、农村卫生室一体化管理率分别达到100%和87.6%;开工建设保障性住房2435套、建成6222套,改造棚户区2.36万户;救助困难群众6.3万人次,为困难家庭学生发放资助款2亿元,我市荣获全国公益慈善百强城市称号。二是加快建设文化大市强市。以更高标准推进胶东红色文化龙头城市建设,通过开展“抢救式”征集整理,先后对69名老将军、老干部、老党员和亲历者进行了影像留存,整理完成有价值影像资料1700多分钟,翻录讲述内容28万多字。革命历史纪录片《胶东烽火》在中央电视台播出引起良好反响,《胶东红色文化系列丛书》等一批红色题材作品正在创作制作。“胶东历史文化公园”和“胶东革命历史文化展示中心”完成选址规划及主体建筑设计方案。胶东革命烈士陵园、海阳地雷战纪念馆入选第一批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和遗址名录,被团中央命名为“全国青少年教育基地”,胶东革命烈士陵园被中宣部命名为“全国爱国主义示范基地”。经过全力对上沟通协调,争取中央党史研究室等上级权威部门对我市一批具有重大意义的设施和历史事件进行了认定:位于栖霞的胶东革命烈士陵园,被认定为我党建立最早、面积最大、烈士最多的专题抗战烈士陵园。全力争创第四届全国文明城市,健全完善文明城市建设长效机制,深入推进优美环境、优良秩序、优质服务、优秀素质建设,城市文明程度和市民文明素质实现双提升。全市有40人入选“山东好人”榜,3人入选“中国好人榜”,刘盛兰当选“感动中国2013年度人物”,充分彰显了烟台人民乐善好施、崇德向善的优良品德。烟台跻身全省文化产业“金种子”计划孵化器建设试点城市行列,龙口粉丝成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烟台及莱州、长岛、龙口、牟平、蓬莱、招远再次荣获“全国文化先进单位”。三是深入推进社会治理创新。扎实开展平安、法治、和谐烟台“三城联创”活动,全面推行社区网格化服务管理,范庆斌、许显朝两位基层民警入选全国公安机关爱民模范,王广文被评为全国公安消防部队第三届“十大杰出消防卫士”。广泛开展“领导干部直接联系群众·解决信访突出问题”活动,中央巡视组交办我市的802件信访事项全部办结,信访事项办理群众满意度居全省首位。认真抓好安全生产、食品药品安全监管等工作,全市大局总体稳定、人民群众安居乐业。

  

  尽管2014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与上级要求和先进城市相比,与全市人民更高期望相比,全市工作中仍然存在一些差距和不足。主要表现在:发展中一些深层次矛盾和结构性问题仍然没有根本

  

  解决,经济总量大但质量还不够高,产业结构还不够优化,城乡区域发展还不平衡,资源环境约束明显加剧,打造烟台经济“升级版”还需付出更多努力;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够强,人才特别是高层次创新型人才还不能完全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作风建设成果还不稳固,整治“四风”依然任重道远;一些企业生产经营效益下降,一些弱势群体生活仍然比较困难;全市面上还存在一些不稳定、不安全、不和谐因素。对于这些问题,市政府将高度重视,在今后工作中认真加以解决。

  

  2015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开局之年,也是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市政府将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积极认识、适应、引领新常态,着力抓好“六个更加突出”,争取在全市人民的大力支持下,经济社会发展再上一个新台阶。一是更加突出转调发展。正确处理稳增长与调结构的关系,推动投资、消费、出口更均衡地拉动增长,做好“向蓝”、“登高”、“望远”三篇文章,坚定不移地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二是更加突出深化改革。始终把改革作为推动发展的关键一招,按照“加、减、乘、除”的思路和方法,抓好重要改革任务、重点改革事项的推进落实,靠改革释放红利、激发活力、增强动力。三是更加突出对外开放。抓住我国实施“一带一路”战略和中韩自贸区完成实质性谈判等重大历史机遇,深入实施招商引资、招才引智、外贸提升、跨国投资、园区转型工程,塑造开放型经济新优势。四是更加突出创新驱动。深入推进以产学研为主要形式的协同创新、以转型升级为目标的产业创新,积极实施人才强市战略,推动经济增长从资源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五是更加突出城乡统筹。用好新机场、城际铁路和西港区给城市发展带来的新机遇,深入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拓展城市空间,提升城市功能,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衡配置,促进城乡更协调、更全面、更可持续地一体发展。六是更加突出改善民生。加快构建全覆盖多层次的民生保障体系、立体化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更加严格的安全监管体系和生态保护体系,让人民群众生活得到保障、心灵得到温暖、身心保持健康。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张其天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