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注册

为民生 抒民意 解民忧 新闻热线:0535-6016688

投稿信箱:ytnews@dzwww.com

烟台八旬老人写博文讲述烟台苹果那些事儿

来源:蓝色快报   编辑:   2013-01-07 13:49:00   作者:

  一篇名为《烟台苹果的百年沧桑》的博文火了,你看过没?博主鲍明钤乃何许人也?1月5日,记者联系到了这篇博客的作者鲍明钤,据介绍,他今年已经82岁了,但是,他很喜欢上网写博客。1月4日晚,鲍明钤想起前几天看到的快报关于20世纪初烟台苹果老广告的报道后,这位从小在苹果之乡长大的“烟台苹果活史书”萌生了写一写烟台苹果的冲动。在这篇博文中,他深情地讲述了与烟台苹果的故事。
  
  看了快报报道,写下烟台苹果发展史
  
  1月4日,一篇名为《烟台苹果的百年沧桑》的文章被推荐到了新浪博客的首页。这篇博客出自一位82岁的老烟台人之手,他就是鲍明钤。鲍明钤告诉记者,博客是他在2012年4月份才开始学习使用的,他非常喜欢在博客上发一些文章。前几天,他看到快报报道的《百年前烟台苹果就出名了》后,兴趣一下子就出来了。因为他从小生活在苹果之乡——烟台,对上世纪烟台苹果的发展史很熟悉。而且他虽然年过八旬,但记忆力很好,所以就有了这样一篇博文。
  
  对于这篇根据鲍明钤亲身经历和相关史料写成的文章,不少人都表示很感兴趣,有网友留言说:“红星、青香蕉、红香蕉、小国光、红玉、金帅……这些都可作为‘果品文化遗产’保护下来,让孩子们知道……”“上世纪60年代初期青香蕉苹果质量还很好!若带几个外出,一路喷香。”
  
  早在明朝初期,福山已开始种植
  
  据鲍明钤介绍,他于1932年在福山区紫埠村出生,他小时候常听爷爷讲故事,其中就有紫埠村的起源史。明朝洪武年间,鲍姓一族人从云南迁到了现在的外夹河畔,并建立了紫埠村。“紫埠”是“止步”的谐音,因为这个地方有山(龙王山)有水(外夹河),就顺理成章地让鲍家人止步了。另一个能说明鲍姓一族历史久远的是,在紫埠村的西南方有一个叫包家口子的地方,而附近并没有哪个村庄的大户姓包,所以这应该和鲍姓家族有关联。
  
  鲍姓一族从明朝初期开始在夹河畔扎根,现已在这里生活了600多年。家族中传下来很多故事,其中就有让鲍明钤感兴趣的苹果趣事。紫埠村和附近几个村庄从明朝初期就开始种植苹果了,且品种很多,成熟期从麦收一直到晚秋。但苹果的品质不一、良莠不齐。受当时条件的限制,多在当地自产自销。
  
  从前青香蕉,香味四溢让人怀念
  
  在博文中,鲍明钤讲了这样一个他和苹果的小故事。1937年,当时紫埠村以及周围的绍瑞口村等几个村子家家户户都种苹果。如果卖不完,冬天就在院子里挖一个地窖储存苹果。当时绍瑞口村有一户人家的苹果没存好,全冻透了。鲍明钤碰巧到这户人家家里去玩,得到了一个冻透的绿色苹果。“哎,就是那个青香蕉啊!当时真把我美的,别提多高兴了!”鲍明钤捧着这个青香蕉回到家里,母亲告诉他,得把这个冻透的苹果放在水里,让它慢慢解冻。
  
  当天晚上鲍明钤在床上翻来覆去没睡着,第二天家里的大人都还没起床,他就冲向水缸,一掀缸盖,顿时香味四溢,舀了一瓢水喝,水也带上了青香蕉的味道。鲍明钤没舍得吃掉这个苹果,把它一直放在水缸中。过了三天,水中的果味才消失。“如果现在还能吃到这样香的苹果就好了!”他怀念地说。
  
  紫埠村苹果好,曾供国宴待外宾
  
  鲍明钤说,1937年,黄务等地的苹果树都被砍了。因为当时烟台部分地区被日军占领,苹果卖不上钱,加上战时东北运粮的船到不了烟台,黄务等地的农民就伐树种粮保命。因为当时的福山县除了种植苹果的山地外,仍有种植粮食所需的空地,所以紫埠村等地的苹果树就保留了下来。
  
  “你知道我们都怎么吃苹果吗?”鲍明钤说,如果苹果来不及摘就熟透落了地,村民们便会把这些有一部分烂掉的苹果收集起来带回家,把它们放到烂透,包在布里放到装满水的锅里煮,先杀杀菌。然后用纱布攥紧把汁液过滤出来,放上酵母制作果醋。“就是这样的烂苹果制作出来的果醋,那味道真是好啊!”鲍明钤说,他女儿从超市里买回来的包装精美的果醋,和之前自己制作的果醋相比差远了。
  
  1946年,14岁的鲍明钤到当时的福山县里读书,离开了家。在20世纪50年代初,他来到芝罘区,在当时的烟台四中,也就是现在的烟台一职专读书。虽然离开了家乡,但家里人告诉他,紫埠、绍瑞口的苹果都运到北京,出现在国宴上招待外宾。
  
  计划细数上世纪烟台苹果的品种
  
  为什么紫埠村、绍瑞口村这里的苹果好吃呢?鲍明钤曾经站在紫埠村村头思考了很久,他想起在紫埠村旁的夹河边上经常能闻到海里的那种味道。据他分析,这是北风把北面15公里的海面上的空气吹到这里,海面上的空气有很多营养物质,这些空气中的肥料由上往下给紫埠村的果树带来营养,也许这就是这几个村庄苹果好吃的原因。
  
  但现在让80多岁的鲍明钤感到困惑的是,整个20世纪里,烟台地区的苹果能达到几十个品种,但现在却都是清一色的红富士。“现在人的需求越来越多样,你想吃这种,我想吃那种,可现在却都只能吃那一两种。”鲍明钤感觉,这对于烟台苹果的品牌发展不是一件好事。为此,他现在正准备细数一下20世纪初烟台苹果都有哪些品种,再发一篇博文,也算是让年轻一代了解下烟台老苹果的事情。 卢健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王郝

更多新闻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