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个性、民族审美习惯的“活”的显现,它也许是一首民歌,一门手艺,抑或只是一个传说。每一项非遗的背后,都积淀着久远的岁月印痕,生长于人们的文化深根。
    与物质文化遗产相比,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人的依附度更大。而随着岁月流转,越来越多的非遗和它的传承人一起消失在历史长河中。
    谁来传承大美的非遗?“提灯传薪”者何在?让我们一起在领略非遗之美的同时,一起留住我们的文化之根。
1.jpg
2.jpg
3.jpg
4.jpg
5.jpg
6.jpg
孙毅
“食色性也”。探寻并分享美食,已成为人们的习惯。人们在寻求美食的同时也享受一种文化、一种意蕴、一种感触。总有些美食,会有着些许特别。那是从记忆中流传下来的味道,它们或许古朴,甚至固执,却不浮华、不做作,简简单单,却让人一世难忘。今天起,让我们一起去探访那些被评选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美食,品味那浓厚的古早味。   在烟台,有这样一种食物:它很家常,街头巷尾时常可见其身影;它又很金贵,考技艺考工夫。它是福山大面,一种有“道”的非遗美食。   这次与福山大面的邂逅,意外地与一桩喜事重合。   权福健今天忙得脚不沾地,脸上满是喜悦。今天,他的女儿要按照传统习俗与男友完成定亲仪式,开始人生的一段新旅程。一上午的喧闹过后,各项仪式举行完毕,接下来的就是新的一家人聚在一起,在吃饭、聊天中进一步增进彼此的感情。既然在福山,这顿饭的主食,自然是福山大面。大块和好了的面团,揉成一长条,提起来拧成麻花形,半空里滴溜溜转上几圈,拽上两头用力抖,边抖边拉长。拉至与两臂同长时,再折成双股重复。反复数次,直至面条从筷子粗变成棉线般粗细,便手起面落,投入沸水中。(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