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审编辑:姚辉
责任编辑:李波
大众网记者 王丽超 烟台报道
栖霞市桃村镇的夜晚,总有一盏霓虹灯准时亮起。这里是37068609号福彩销售站,销售员朱江涛和妻子胡春平用十五载春秋,将一方小小天地打造成传递希望的窗口。这里不仅托起了一个家庭的生计和博士生女儿的求学路,还有许许多多感动人心的故事正在上演……
“这些年多亏了福彩。”提起福彩销售站,朱江涛心里总是美滋滋的。2010年,下岗待业的朱江涛攥着全家东拼西凑的8万元全部积蓄开了一家福彩销售站,一开就是15年。“开始的时候,没什么积蓄,每天跑两三趟银行,卖一点票再往彩票机里充一点钱,这么反反复复,一点点有了起色。”回忆起开站时的点滴事迹,朱江涛记忆犹新。
朱江涛喜欢钻研。为了提高夜间销量,他自费制作了霓虹灯箱,吸睛的标语吸引着彩友驻足购买;为了打开新游戏市场,他多次组织“快乐8”游戏合买,最高中得奖金2.2万元;为了增加趣味性,他购置了“摇签筒”,摇一摇选号的方式深得购彩的年轻人喜欢。“上了老朱这儿,吃的、喝的、用的、玩的什么都有,比自己家还全乎。”老彩友刘大哥的调侃道出众人心声。从茶台上的热茶、水果,到便民箱里的应急物品,再到精心推荐的游戏票组,这些用心细心的经营让这个夫妻店的销量蒸蒸日上,年销量最高达342万元,这个站点也成为栖霞市唯一一个省五星级销售场所。
十五年寒来暑往,朱江涛夫妻俩每天清晨七点半准时开门,深夜九点送走最后一位彩民,日复一日从不缺席。当问起福彩对家庭的影响时,朱江涛的嘴角止不住地上扬:“我特别感谢福彩,是这个站点帮我供读出个医学博士生!”
谈起优秀的女儿,朱江涛一脸骄傲。“我下岗时,女儿正读高中,学费、生活费到处都等着用钱。经营这个福彩销售站给了我们家庭很重要的支撑,它让我的女儿可以安心读书。”回忆起女儿的求学路,朱江涛说,“供读个医学博士生不容易啊,很多时候花钱像流水一般,如果没有这个福彩站点,哪里敢想呢?”
2023年寒冬深夜,朱江涛外出时发现一名蜷缩在墙角下的流浪者。这是一位60岁左右的老人,被发现时正冻得瑟瑟发抖。朱江涛立即折返站点,抱出棉衣棉鞋、端来食物和热水给予救助,而后第一时间联系当地派出所。在等待派出所民警到来的空隙,朱江涛夫妻俩轮流守在老人身边,生怕出意外。直到老人被救助离开,夫妻俩才稍稍安心。“当时看她蜷在墙角,就像看见了自家老人受冻,心里挺不是滋味的。”朱江涛说。类似这样的温情救援,在他们十五年的经营中曾多次上演。
从帮扶救助路边脑溢血老人,到组织群友为滨州患病女孩捐款;从加入爱心团体合力资助桃村镇困难儿童,到为潍坊受灾同行发起爱心接力,朱江涛的公益半径早已突破站点围墙。有人说遇到朱江涛就像遇到了心软的神,他总会摇摇头:“我可不是什么神,我就是个普通卖彩票的中年人。”
“卖彩票是生计,做公益是修行,我不过是用福彩给的饭碗,做福彩该做的事。”这个总说自己“只是普通卖彩票”的中年人,用十五年光阴将福彩的公益基因融入城市血脉。
站在挂满奖牌的荣誉墙前,57岁的朱江涛依然保持着创业初期的热忱。每天清晨,他都会仔细擦拭“福利彩票”的灯箱,就像十五年前第一次点亮它时那样郑重。从用8万元积蓄扭转家庭命运的下岗工人,到荣获“市先进工作个人”的公益先锋,他身体力行地证明,福彩销售站不仅是幸运的诞生地,更是善意的集散场。
初审编辑:姚辉
责任编辑:李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