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注册

为民生 抒民意 解民忧 新闻热线:0535-6016688

投稿信箱:ytnews@dzwww.com

当前位置:首页 > 综合新闻

中国现役上将增至31名 山东籍最多

来源:新京报   编辑:   2013-08-01 12:02:00

原标题 31名现役上将“50后”增至22人

    昨日,随着中央军委晋升6位高级军官为上将,我国现役上将由原来的25名,增加到现在的31名。根据资料统计显示,截止到目前,解放军、武警现役上将31名,退役上将97名。

  【年龄】 最年轻现役上将59岁

  6位新晋上将均出生于1950年以后,其中最年长的是61岁的王洪尧,最年轻的是59岁的蔡英挺,蔡英挺也成为目前最年轻的现役上将。

  这次晋升上将之后,中国现役上将年轻化趋势更为明显。据统计,在31名现役上将中,“40后”减少至9人,“50后”增加到22人。

  其中9位“40后”上将分别为:中央军委副主席范长龙(1947),国防部部长常万全(1949),总后勤部部长赵克石(1947),海军司令员吴胜利(1945),空军司令员马晓天(1949),总装备部副部长李安东(1946),海军政治委员刘晓江(1949),第二炮兵政治委员张海阳(1949),兰州军区政治委员李长才(1949)。

  这次晋升之前最年轻的现役上将是中央军委委员、二炮司令员魏凤和,比蔡英挺年长两个月,2012年晋升上将。目前,最年长的现役上将是中央军委委员、海军司令员吴胜利,他出生于1945年8月,2007年7月晋升上将。

  【籍贯】 上将中河北山东籍最多

  这次晋升上将后,中国现役上将的籍贯分布图相应发生变化。

  其中,最多的是河北、山东各有6人,其次是河南4人,安徽和陕西各有3人,辽宁、江苏、江西、湖南各有2人,福建有1人。

  【学历】 晋升者多受过高等教育

  晋升上将的另一个特点是知识水平日趋提高,普遍受过高等教育或者有丰富的作战经验。

  1988年后,晋升为上将的高级军官均有较高的文化水平。比如,熊光楷上将在军中被誉为“儒将”,他对各国政治家的见解和军事家的理论了如指掌。

  曹刚川上将在1950年代后期留学于苏联炮兵军事工程学院,1980年代后期进入国防大学深造。在现役上将中,刘亚洲毕业于武汉大学外语系英文专业,房峰辉毕业于国防大学国防研究系,孙思敬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经济管理专业。

  【履历】 普遍有大军区任职经历

  在目前31位现役上将中,大部分都有集团军军长和大军区参谋长的任职经历。

  比如,现任国防部长常万全曾任陆军第47集团军军长,兰州军区参谋长,北京军区参谋长等职务。总装备部部长张又侠曾担任第13集团军军长,北京军区副司令员职务。空军司令员马晓天也曾任广州军区空军参谋长等职务。

  昨天晋升的蔡英挺也有过集团军军长、大军区参谋长的任职经历。他曾担任南京军区副参谋长,驻福建某集团军军长职务。此外,蔡英挺也是唯一担任过两个正大军区级职位者。他先是在2011年中由南京军区参谋长升任副总参谋长,由此成为当时最年轻的正大军区级将领,之后在2012年10月重返南京军区任司令员。

  新京报记者 闫欣雨

  ■ 背景

  204人曾获上将军衔警衔

  洪学智是唯一两次被授予上将军衔的高级军官

  中央军委7月31日举行晋升上将军衔仪式,授予6位高级军官上将军衔。自1955年我国首次实行军衔制和1988年恢复军衔制以来,已有204位高级军官警官获上将军衔警衔。

  上将是目前包括我国在内的许多国家军衔中最高级别的军衔称号。这次也是我国1988年恢复军衔制以来举行的第19次晋升上将军衔仪式。

  按现行《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官军衔条例》,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不授予军衔,中央军事委员会副主席、中央军事委员会委员的职务等级编制军衔为上将,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总政治部主任职务等级编制军衔为上将,正大军区职军官的职务等级编制军衔为上将、中将。

  1955年9月,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发布命令,授予粟裕等10人中国人民解放军大将军衔,授予55人上将军衔。之后在1956年和1958年,又分别授予王建安、李聚奎上将军衔。在开国上将中,授衔时年龄最小的是39岁的肖华。

  1988年,在恢复军衔制后的首次授衔中,洪学智等17位高级军官被授予上将军衔。洪学智也是唯一两次被授予上将军衔的高级军官。据新华社电

初审编辑:李泽
责任编辑:张其天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