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的民歌、小曲与说唱
来源:艺术中国 编辑:乐音 2015-03-22 16:29:00
明清时期出现多种体裁形式的民歌。如北京郊区的“插秧歌”、四川邛州的“秧歌”、江南吴地的“山歌”、“棹歌”、湖南、江西的“采茶歌”、西南少数民族的“踏月歌”、“月歌”、“琵琶歌”等。明冯梦龙辑《山歌》、清李调元辑《粤风》都是重要的民歌歌词集。“薅草锣鼓”是山歌的一种,至今仍在各地流传,在湖北、湖南称“薅草锣鼓”,江西称“锄山鼓”、四川、贵州、甘肃称“薅秧歌”、陕西称“锣鼓草”、江苏称“栽秧山歌”或“打鼓唱唱”等。农民在插秧、锄草的田间劳动中击鼓唱歌,已有悠久的历史。《唐诗纪事》:“……耕者,曝背烈日中耘田,击腰鼓以适倦”。明王圻《三才图会》中有“薅鼓图”,是四川地区的“薅秧歌”,画面上数人在田中插秧,田边树叉上系挂扁鼓,一人执槌敲击。此图文字注解:“薅田有鼓,自入蜀见之,始则集其来,既来则节其作,既作则防其所以笑语而妨务也。其声促烈清壮,有缓急抑扬而无律吕”。击鼓唱歌者起了指挥劳动、鼓舞情绪的作用,所唱可能是粗犷的山歌调。
明代的俗曲,种类繁多,流传广泛。明代中叶,颜自德选辑、王廷绍编订的《霓裳续谱》,选录了当时流行于北京、天津的俗曲唱词。华广生于清嘉庆九年(1804)编纂的《白雪遗音》,选录了遍及南北各地的俗曲和满族子弟演唱的岔曲唱词。明清俗曲曲谱流传较少,目前所知,明徐会瀛辑《文林聚宝万卷星罗》中有用工尺谱记写的箫笛谱,由《傍妆台》、《耍孩儿》、《苏州歌》与尾声《清江引》四个曲牌联缀组成,它们原来都是明代的俗曲曲调。清华秋苹编《借云馆曲谱》,刊于嘉庆二十三年(1818),又名《借云馆小唱》,用工尺谱记写了十首俗曲曲谱。谱中所收《三阳开泰》、《五瓣梅》、《马头调》等都是较大型的俗曲,有的是由数支小曲联成的套曲结构,有的用帮腔形式演唱。清代贮香主人辑《小慧集》(有1821年序)收有俗曲《纱窗调》、《绣荷包》、《叹五更》、《杨柳青》、《红绣鞋》、《鲜花调》等曲调。《鲜花调》,又名《茉莉花》,原有十余段唱词,叙述传统剧目《西厢记》中张生与崔莺莺的恋爱故事,其第一段的《茉莉花》比喻爱情,借以抒情,流传最广,至今江浙一带和河北地区都有此曲流行,但曲调形态变化较大。《小慧集》所收曲调是目前所知最早谱本。俗曲在各地流传过程中,形成多种变体,演化出数量繁多的新曲调,其思想性、艺术性好的,朴实地反映了人民的情感。清同治、光绪年间杨柳青木版年画《阖家欢乐》,是民间演唱俗曲的画面。
清光绪年间杨柳青年画“代唱三国叹十声”,取材于《三国演义》的有关戏曲剧目,画中有《蒋干盗书》、《单骑救主》、《草船借箭》、《连环计》、《讨荆州》、《东吴招亲》、《张松献地图》、《失街亭》、《铁龙山》等十个场面。在每一场面上附刻一段根据故事内容编写的唱词,卖画人用流行的俗曲曲调演唱叫卖。它把俗曲和年画结合在一起,演唱人们熟悉的戏曲人物和情节,为群众所喜闻乐见。
明人绘《皇都积胜图卷》中的城市说唱表演。图卷后有礼部侍郎翁正春万历十三年(1585)跋。图卷是十六世纪七、八十年代作品。它以明代北京正阳桥至承天门(今天安门)一带为中心,描绘了当时都城的风貌和各阶层的人物形象。此画面为正阳门(今前门)内外的街道。这里是一片闹市,车马行人,熙熙攘攘,百货摊棚,比比皆是。城门楼下两侧各有一人站在长方形矮凳上,持琵琶或拍板演唱,周围有观众。反映了城市民间说唱的演出场面。清人绘《妙峰山进香图》中也有一民间说唱场面。
鼓词、弹词、莲花落、什不闲等都是明清以来广泛流行于城镇乡村的曲种。现存明代鼓词作品,有上海嘉定发现的明刻本《新编全相说唱足本花关索出身传》,明诸圣邻(署名淡圃主人)撰写的《大唐秦王词话》等。后者系明万历天启间刻本,内容描写唐太宗李世民征伐群雄,统一天下的故事。它有十字句和七字句的唱词和说白,是后世有说有唱的成套“大书”的早期作品。清代南方鼓词用板鼓、拍板伴奏,后来加用三弦。乾隆五年(1740)金昆、陈枚等绘《庆丰图》中有说唱场面,一人坐长凳上弹三弦,一人表演,周围众人观看。清代画家华岩曾描绘农村的说唱场面,画中大树下搭起凉棚,一人坐于长桌前,一手持板,一手握槌击桌上的小扁鼓,正在演唱。旁边有一人裸露上身,席地而坐,似是主要听者,另有老人和小孩围观。左上方题诗:“早稻登场农事罢,闲听父老说前朝”,画中人物生动传神。清末画家任熊曾为当时著名文学家姚燮画《大梅山馆诗意图册》一百二十幅,其中有《盲歌图》一幅,描绘夏日江南的风俗和景色。画中一群老人和妇孺聚集于豆棚架下,听盲艺人说唱。演唱者端坐,手持鼓签敲击带支架的小扁鼓,另有一人弹三弦伴奏。人物神态逼真,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
责任编辑:刘鲁民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