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娲氏与笙簧
来源:中国古筝音乐网 编辑:屈荣芳 2015-01-25 15:56:00
据史籍记载,女娲是被古人尊为人类始祖的伏羲的妹妹。在传说中,女娲和伏羲具有一种人首蛇身的异相,女娲也被尊奉为人类之母,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人物。
女娲有许多丰功伟绩,炼石补天,治理洪水,抟土造人,救灾救民,繁衍人类,其中很重要的一项就是女娲发明创造了笙簧(中国最古老的吹奏乐器)。
《世本》记黄帝迄春秋时诸侯大夫的氏姓、世系、居(都邑)、作(制作)等。其中《作篇》(清代张澍粹集补注本)云:“女娲作笙簧。”张澍还注释云:女娲,太昊氏之女弟……《博雅》引《世本》云:“女娲作笙簧。笙,生也,象物贯地而生,以匏为之,其中空而受簧也”。当系宋注。《帝王世纪》:“女娲氏,承疱羲制度,始作笙簧”,《唐乐志》:“女娲作笙,列管于匏上,纳簧其中。”这段注释引经据典说明女娲是发明创造笙簧的人,进一步指出女娲作笙簧“亦与人类的繁衍滋生密不可分,“象物贯地而生”就是这个意思。《说文解字》在解释“娲”字时,云:“古之神圣女,化(即孕育)万物者。”两者联系观之,看出女娲是一位生育人类,创造万物的伟大母亲。从笙这种吹奏乐器本身结构来说,笙是“以匏为之”,“列管于匏上,纳簧其中”,匏,是一种葫芦,笙管插匏(葫芦)制的笙斗上,又纳簧片于其中,这种结构正寄寓着伏羲女娲兄妹同入葫芦(匏)中逃避洪水,再造人类的遗意,女娲炼石补天,治理洪水之后,再造了人类,为了繁衍滋生,又发明了笙簧,以志繁衍滋生人类之意,这就是上古“音乐未和”之时,女娲创制笙簧的原因和意义。
在上古原始社会,男女交欢之地在郊外,男女欢会多以歌声交流情感,音乐自然成了爱情最佳媒介,《诗经》中多有反映。女娲肩负了这种男女欢会的组织工作,并是领导者,她觉得“音乐未和”,没有能在男女欢会中起到媒介的作用,于是,女娲发明创造的吹奏乐器笙簧,并在男女欢会于郊外时,进行吹奏,给情人增添欢悦,激起心中感情的波涛,从而起到男女交媾、繁衍后代的目的。明代周游的《开辟演义》也说女娲完成的婚姻媒约的嫁娶制度,得到了万民拥戴,尊为神媒,于是天下太平,女娲又“作笙簧以通殊风,制笙管以统一天下之音,用五十弦以抑其情,而乐乃和洽”。
可以这么说,女娲发明创造的笙簧是我国最早的婚礼器乐。至今在云南等许多少数民族地区流传着一种很著名的吹奏乐器叫葫芦笙,或叫芦笙。葫芦笙以葫芦为笙斗,细端穿孔接一长管为吹口,接管长25厘米左右。笙管黄枯竹制,有四至十三管不等,长9--90厘米,管径1--1.5厘米,环列并微穿葫芦腹部,以蜡固定,每管靠近葫芦外开按音孔,下端透空为底部按音孔,插入葫芦内的管上嵌有长2厘米宽0.2厘米的竹制或铜制的簧片。
经过演进和改造的葫芦笙又叫葫芦萧或葫芦丝。(其渊源可追溯到先秦时代)。在结构上基本保持着上古乐器的遗制。它是由一个完整的葫芦、三根竹管和平板的金属簧片组成,通体长约30厘米。在葫芦柄端、插一个竹管为吹口,整个葫芦做气箱,葫芦底部插进3根粗细不同的竹管,每根插入葫芦中的竹管部分镶有一枚铜质或银质簧片,中间最粗,称为主管,两旁的副管只设簧片不开音孔,只能发出与主管共鸣的和音。因为它吹出的颤音有如抖动丝绸那样飘逸轻柔所以又叫葫芦丝,也主要流行云南许多少数民族地区。
如今的西南苗族、侗族所在地区每年二三月要举办芦笙会。他们选择一块平坦的空地,做为月场,穿着节日盛装的少男少女们,都到月场上来,吹着悠扬悦耳的芦笙,绕着圈子,唱歌跳舞,叫做“跳月”。芦笙会其实就是男女选择心上人的佳会,在跳舞过程中,男女双方如果情投意合,就可手牵着手离开人群,到秘密的地方去结合,可以说从女娲开始,芦笙被看做爱情和婚姻的吉祥物。
单从结构上看,芦笙或葫芦笙与女娲发明创造的笙簧是一脉相承的。据专家考证,伏羲女娲创造了人类,建立了氏族部落制度后,其后代受生存压力的影响不断迁徙,一支向东迁徙,经陕西、河南、山东,一支向南迁徙,经四川、到过云南、贵州等地,繁衍乳育了那些西南少数民族,同时也把这种吹奏乐器笙簧带到了那儿,不断改进,发展成了现在世界上数一、数二的民族器乐葫芦笙、葫芦萧。
更据史料记载,伏羲“着土为埙”。埙是一种泥土烧制的陶乐。据考证古代的埙有管形、橄榄形、尖卵形、圆卵形、桃形、鱼形、圆锥形等多种形状,有的外形还涂有图案,着有颜色。它们的顶端都有一个吹孔,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历史的演变,埙从最初的无按孔已发展到今天最多达十六个音孔。
在天水一带把埙又叫瓦奴,在解放前和解放后很长一段时间,那些秦安来卖陶器的,在烧制其它陶器之前,总要烧制一些瓦奴,挑着陶器走村串巷,一路吹着瓦奴,吸引着小朋友在后面跟着起哄:“瓦盆瓦罐、跌倒拌倒……”也吸引得大人不得不买一些瓦盆瓦罐的同时给孩子买一个瓦奴吹吹。埙这咱古老的吹奏乐器在西南少数民族地方至今还存在并盛行。
如果把笙簧、埙归纳成吹奏乐器或者叫管乐的话,那么伏羲后来发明的瑟应该称为弦乐,瑟是一咱古琴。诗经中有“国有嘉宾,鼓瑟吹笙”的句子,说明笙与瑟合奏,奏出的音乐更加和谐美妙。
由此看来,伏羲女娲共同创造了我国音乐的雏形。《三皇本纪》记载伏羲“作三十五弦瑟”。《世本》记载伏羲乐曰“扶来”。东汉王逸注《楚辞.大招》伏羲作瑟,造《驾辩》之曲。天水民间流传伏羲作《渭水秋声》。因此在秦州八景中曾列“渭水秋声”为一景。七千年的岁月将上古的物品和声音归于自然,专家们也许考证不出伏羲创制的音乐是否震撼人心,但说明伏羲时代的古人依其弱小的能力同各种自然灾害斗争中顽强生存的同时是乐观的,心态是详和的,创制乐器,谱曲联词以歌生活之韵趣或祭祀祖先,表现了一种热爱生活,积极进取的精神。
责任编辑:刘鲁民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