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应把好儿童艺术欣赏第一关
来源:中国文化报 编辑:夕 君 2017-06-21 15:47:00
日前,笔者受邀观赏中央民族乐团新创民族器乐剧《玄奘西行》内部演出。当晚坐在笔者身边的,是一名年龄不足4岁的小男孩。根据笔者以往欣赏现代舞、戏曲等剧场作品的经验,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很容易在演出过程中坐不住甚至哭闹、嚷着回家。令笔者颇为意外的是,身边这名小男孩竟然从头到尾安安静静地看完了两个多小时的演出,并且看得津津有味。
这让笔者开始思考,同样年龄段的孩子在剧场中的迥异表现,除了性格、艺术感受力等个体差异,是否也与演出作品的艺术品种、主题、呈现方式等有关。
与话剧、音乐剧等依托具象的语言、唱词表情达意不同,现代舞等作品的主题探索和表达方式往往更为抽象,对欣赏者思维、审美水平的要求更高,其舞台呈现容易让儿童感到困惑,甚至吓到孩子。与影视剧、流行歌曲等主要使用现代视听语言,表现当代人生活、感情不同,戏曲、交响乐、芭蕾舞等带有古典特征的艺术品种常常有着更高的欣赏门槛,那些对这类艺术缺乏了解的观众尤其是儿童观众,看不懂的概率也更高。儿童无法进入作品情境,观看演出成了煎熬,哭闹就在所难免。
目前,儿童剧的分龄问题已经有了充分的理论探讨和艺术实践,各年龄段的儿童都可以找到适合自己的作品。但是这并不意味着,除了专为儿童打造的儿童剧,其他艺术样式一律不适合儿童。儿童根据其年龄、兴趣、接受能力等,有欣赏不同种类、风格的作品的权利和可能性。多年来,“高雅艺术进校园”等活动的成果也已证明,只要选择、引导得当,十几岁甚至几岁的孩子,也可以欣赏高雅艺术。具体到某一作品是否适合儿童,创作方、演出方不妨在宣传、售票等环节予以提示,以免引起不必要的麻烦。
笔者认为,比起创作方、演出方乃至全社会对有关问题的关注,最应把好儿童艺术欣赏第一关的其实是家长。不能因为剧场中可能有儿童观众,就要求所有作品把恋爱、可能引起模仿的危险动作等元素完全剔除,这既无道理,也不可能实现。家长对子女的了解程度远超其他人,作品适不适合自己家孩子,家长最有发言权,也最应负起责任。
对于首演的作品,家长不妨先从宣传资料中了解一下它的主题、表现方式、视听呈现等,看看是否适合儿童;对于已经公演过的作品,则可以搜寻其视频资料、观众反馈等,这往往可以帮助家长做出更准确的判断。家长希望孩子接受艺术熏陶,无疑是好事,但一旦选择了不宜的作品,则不仅孩子无法获益,还会影响到同场观赏的其他人。家长的前期工作不做到位,进了剧场再牢骚满腹,也于事无补了。
责任编辑:刘鲁民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