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牌音乐节焕发勃勃生机
来源:文汇报 编辑:徐璐明 2017-05-21 10:07:00
第34届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将于今晚落下帷幕。在为期三周的音乐节里,来自中国、美国、法国、英国、俄罗斯、意大利等十余个国家的艺术家们轮番献演了39台音乐和舞蹈演出;九万多人次走进上海的艺术场馆、剧院、广场欣赏演出;近百万市民、游客和海内外人士通过线上线下的活动,亲身感受了上海这座国际化大都市的动人魅力。
细心的观众也许能够发现,今年的“上海之春”悄然发生着变化:演出场次没有以前多了;对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关注多了;艺术拥抱科技,更多人通过网络平台感受到了艺术的魅力……“‘上海之春’是我国历史最悠久的音乐节,不过,如果没有创新转型,没有面向时代和人民,‘上海之春’的积累也许会与影响力成反比。如何让‘老牌’音乐节焕发新的活力,是我们工作的重中之重。”上海市文联党组书记、本届上海之春组委会副主任尤存说,“上海之春”将以崭新的面貌,焕发出勃勃生机。
新作演出规格上去了,音乐节的影响力自然会上去
“继续力推新人新作是我们不变的追求,但从今年开始,我们的标准和目标更加清晰———力求质的突破。”尤存指出,“上海之春”并不是简单的试验田,而是力求展示高质量新作的平台和孵化器,新作演出规格上去了,音乐节的影响力自然会上去。
“新”的眼界要宽,立足点要高。开幕音乐会《中国故事》的曲目中,有4部作品是近年在各地上演并获得好评的作品;《海上新梦——历届交响乐原创作品回顾音乐会》的曲目从以往十届、近百部新作中遴选而来,是对新人新作精益求精的一次检阅;而《谭盾与上海爱乐乐团音乐会》更是因为敦煌文化的巨大魅力而一票难求。
“新”不但体现在时间上,更体现在形式、内容上。现代舞剧《富山春居传奇》 中舞蹈与传统水墨画的跨界融合,生动再现了中国文化“写意写心”的艺术境界;而上海民乐团的《栀子花开了》,则用多媒体展现民乐的时尚和婉约之美,凸显了跨界融合的艺术魅力。
展现民族音乐瑰宝,世界渴望听到中国的声音
“在上海,国外名家名团已经形成了固定的观众群体。我们发现,越来越多的人渴望从音乐中了解中国的变化,听到中国的声音。”尤存说,以往,“上海之春”总希望能多吸引一些国外名家名团演出来“撑场面”,从今年开始,“上海之春”宣传重点开始向展示中华民族音乐瑰宝的演出倾斜。
“我们重点挑选和推介的,是讲述中国故事、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演出。”音乐节开闭幕音乐会聚焦“丝绸之路”,首尾呼应;《魅力西南音乐会》通过民歌演唱、器乐表演等形式,展示了我国西南地区少数民族独特的原生态音乐文化;《天地乐和》《戏曲音乐作品音乐会》等,弘扬了中国优秀的戏曲音乐和民族音乐。“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在交响乐、歌剧等西方古典艺术之外,“上海之春”在全新领域收获了更多知音。
线上线下联动,艺术插上科技的翅膀
从“上海之春”成立之初,组织者就希望,这不仅是一项音乐舞蹈交流盛会,更要成为上海市民共享艺术的节庆活动。本届“上海之春”通过线上线下联动,一方面,通过公开销售售出演出公益票5000张,“上海之春”为更多市民提供了走进艺术殿堂的机会;另一方面则通过管乐艺术节、艺术教育展演、音乐开放周等活动,以及网络直播和录播的形式,让更多人成为音乐节的参与者、受益者。
据统计,在本届“上海之春”中,有57万余人次通过网络直播的方式,观看了中鹰-黑森林系列音乐会、舞蹈新人新作展演等演出。这样的观众数量,就以往而言是无法想象的。而线下的活动则更丰富多元:中外艺术家们进入商圈,以“音乐快闪”的形式向市民传播音乐的魅力;唯一的“节中节”——管乐艺术节则吸引了15万管乐爱好者现场参与活动……“曲高也不能和寡,艺术要鲜活、贴近大众,而不是高高在上。”尤存说,“艺术推广借力互联网,线上线下融为一体,互为共鸣。这也是‘上海之春’为这座有温度的人文之城而做出的努力。”
责任编辑:刘鲁民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