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谷建芬:“新学堂歌”比我之前的创作都有意义
来源:中国艺术报 编辑:张悦 2016-11-02 15:47:00
“床前的月光,窗外的雪,高飞的白鹭,浮水的鹅,唐诗里有画,唐诗里有歌,唐诗像清泉,流进我心窝。相思的红豆,吴山的雪,边塞的战士,回乡的客,唐诗里有乐,唐诗里有苦,唐诗像祖先在向我诉说。”歌曲《读唐诗》的动人旋律回荡在北京保利剧院的剧场中,81岁的中国音协顾问、著名作曲家谷建芬在孩子们的簇拥下走上舞台,她深情地对台下的小观众们说:“孩子们,你们是我的朋友,也是我的知己,为你们创作使我感到心里最充实,创作‘新学堂歌’比我之前的创作都有意义。”
作为北京国际音乐节最具号召力的公益音乐会品牌,儿童音乐会成为小朋友们最期待的音乐狂欢会。10月22日,由青年指挥家黄屹执棒中国爱乐乐团联袂北京育鸿学校蓝天少儿合唱团一同演出了两场谷建芬“新学堂歌”专场音乐会。
“要为传承做点事”
谷建芬的歌曲在内地家喻户晓,《采蘑菇的小姑娘》《歌声与微笑》《那就是我》《年轻的朋友来相会》《烛光里的妈妈》《绿叶对根的情谊》等脍炙人口的歌曲影响了一代代的听众。近些年,这位成功的作曲家几乎不碰流行歌曲,在古稀之年开始大量创作儿童歌曲,进入返璞归真的新境界。
谈到创作初衷,谷建芬说,“那是2005年,我退休后不久,有一位领导人见到我跟我说,‘你不要再写流行歌了,你看看现在的孩子都没有歌唱’。就是这一句话就让我决心为儿童写歌。我先试着写了6首,是以大家熟悉的一些古诗词谱曲,出发点很简单,是希望孩子们通过传唱这些歌曲,理解和喜爱我们自己的古代文化经典。这几首歌创作完了,在中央电视台进行缩混录制时,听着孩子们把《游子吟》这些歌曲唱出来我就泣不成声了。那一次我就问孩子们是不是喜欢这些歌,孩子们说:这些就像小时候姥姥给我们唱的歌。”谷建芬回忆当时依旧很激动,“我也是母亲的孩子,在我老了的时候,我真心是想为传承做一点事儿。其实想想,我如果人走了的话,没有做这些事,就是白来一生,多亏有这个机会启发了我。最早创作出20首后,接着又完成30首、40首,最近我已完成了50首。”
“学堂乐歌”启发“新学堂歌”
“学堂乐歌”是指20世纪初在我国新式学堂的音乐课程中广泛传唱的原创歌曲,这些歌曲多以简谱记谱,曲调来自日本以及欧美等国,由中国人以中文重新填词。“简单来说,就运用外国的曲子,填上中国的词,李叔同的《送别》是最有代表性的一首,现在大家还都爱唱。”谷建芬谈到这些借用外国名曲填词、反映富国强兵的时代精神的“学堂乐歌”被视为中国近代音乐文化的开端。进入新世纪,各类文艺作品百花齐放,但可供儿童歌唱的优秀儿歌却越来越少,与此同时,传统国学经典也日益成为少儿教育中的重要环节。谷建芬说,“学堂乐歌”启发了她,所以她给这些歌曲命名为“新学堂歌”,让孩子们演唱属于自己的歌曲,也拉近了古代圣贤与现代儿童之间的距离,让孩子们更快乐地亲近、学习和传承中国的传统文化。
在音乐会上演唱的《读唐诗》是很有特点的一首歌曲,非常琅琅上口,曲调十分优美动人,谷建芬说这首歌其实就是站在今人的角度,回望那些我们熟悉的唐诗中的经典形象,全曲以中国传统的五声音阶谱成,几乎唱过两遍就能记住歌词曲调。《游子吟》的旋律深情款款,仿佛母亲在耳边的温柔叮嘱。写出《游子吟》后,谷建芬怕孩子们觉得“老气”,问他们要不要提速,一个孩子对谷建芬说,“谷奶奶,不要改。我们能理解歌里所说的母爱,这歌不慢。”谷建芬说,“诗里说‘慈母手中线’,我小时候每一年过年都是穿妈妈给我做的棉衣。家里困难的时候,妈妈自己饿着肚子,把吃的让给我。”母爱,是谷建芬歌曲中时常出现的印记,从《烛光里的妈妈》到《妈妈的吻》,这些耳熟能详的歌曲饱含着她对这种伟大情感的真诚歌颂。
清新典雅,打开少儿心扉
在音乐会第二篇章“修身”中,最先演唱的《出塞》,是孩子们很熟悉的一首诗。根据唐代诗人王昌龄的千古诗词,谷建芬的谱曲巧妙地将少年儿童的直率与诗中的壮志豪情融合在一起。主歌连续的切分节奏催人奋起,末尾的合唱更是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的宽广节奏中将全曲推向高潮。谷建芬谈到,“我的这首曲子,坚定、铿锵,在这音乐中,能听得出保家卫国的决心,能让孩子感受到民族的爱国热情,就成功了。”
《赋得古原草送别》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在年仅16岁时写下的代表作,少年的才情在此一览无余。千余年后谱成的新曲依旧充满离别的深情,抒情的旋律也透出淡淡哀愁。谷建芬创作的主歌段落首先呈示全诗,略有起伏后又归为起始的低音,副歌段落以丰富的多声部线条复唱全诗,纵情高歌又点到为止,最后咏唱出芳草萋萋的古原景象,十分具有画面感。
音乐会第三篇章的“入世”开篇便是《元日》。《元日》是宋代文学家王安石的七言绝句,通过赞颂万象更新以表达积极革新的豪情壮志。谷建芬巧妙地借鉴了东北民歌风格,配以锣鼓喧天的热闹伴奏,以短短的起承转合四句式乐段将辞旧迎新的春节气氛表现得淋漓尽致。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她还别出心裁地在首尾曲调之间插入一段童谣念白,经典文化与民俗文化在此交相辉映,天真活泼的童声渲染出热火朝天的气氛。
《春晓》是唐代诗人孟浩然的传世佳作,大江南北妇孺皆知。而在“新学堂歌”系列歌曲中,这首歌也是传唱最广、最受人们喜爱的。其旋律琅琅上口、词曲关系十分自然。谷建芬回忆,“还记得我写这首歌的时候,摇头晃脑地去念: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清新典雅的诗歌,优美简洁的旋律,欢快活泼的伴奏,由此谱成的一系列“新学堂歌”得以传唱,打开了少儿的心扉,让孩子们在歌唱中汲取古典诗词的永恒美妙。
人生最后一个课题
这十几年来,谷建芬一直在自己老伴和女儿的支持下为孩子们创作。可近两年,与她相濡以沫多年的老伴和女儿相继去世,使谷建芬受到很大打击。她喃喃自语,在亲人去世后的日子里,她得了抑郁症,每天要吃药治疗。也在这一年半的时间里,她几乎只字未写,每天都呆呆地坐在钢琴前,打开琴盖,却一个音符都写不出来。“常常有人来看我,跟我说你想开点,出去玩玩吧。我知道他们是好心,但当时只想说——好了,谢谢你,你可以回去了。靠出去玩玩走走对我来说是并不能够排遣这些情绪的。”直到最近,心情慢慢舒展的谷建芬才开始继续创作,“女儿和老伴一直是我推‘新学堂歌’的帮手,是他们帮我印歌谱并安排演出和推广活动,以前每到‘六一’我们都在所在的小区里搞‘新学堂歌’的演出,我知道我要完成他们的未尽的心愿。我想这可能是我最后的一个课题。”
虽然从2005年开始,谷建芬便开始创作和推广这些歌曲。但十多年来,推广却也遇到相当大的困难。谷建芬告诉记者,“做这个事儿,孩子们都喜欢,但是推广起来很难,想把它融入中小学的教学大纲就更难了。这事儿不是商业的,没有人愿意做。第一批‘新学堂歌’的录制得到了有关部门的资助,而第二批新学堂歌的创作和制作就在资金上搁浅了。”谷建芬无奈地说,“现在我是用我老伴走后留下的钱来继续做这个事。我要是走了,也没人管这个事了。”
“在当今儿童歌曲缺乏的年代,年逾古稀的谷老师能够为儿童创作歌曲,同时,以中国古典诗词为内容,让人们心生敬佩。而第十九届北京国际音乐节以谷建芬的‘新学堂歌’作为儿童公益音乐会的公益演出,正是为了让孩子们在欣赏音乐的同时也得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熏陶,也希望孩子们听完音乐会后能喜欢上这些中国古典诗词,能够随时唱出这些诗词,这才是以谷建芬为代表的中国音乐家们的愿望,也是北京国际音乐节的愿望。”北京国际音乐节节目总监涂松特别感慨地对记者说。
责任编辑:刘鲁民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