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注册

为民生 抒民意 解民忧 新闻热线:0535-6016688

投稿信箱:ytnews@dzwww.com

当前位置:首页 > 烟台音乐网 > 音乐漫步

再议让什么乐器进课堂

来源:音乐周报   编辑:麦 琼   2016-09-08 14:40:00   作者:麦 琼

  《音乐周报》7月27日发表陆晓燕文章《乐器进课堂,标准是什么?》,回应的是拙文《该让什么乐器进课堂》。细读之后发觉,似乎我跟她之间的分歧很少,只因限于篇幅,拙文中没有对某些问题做出具体的回答,有些观点的讨论也缺少展开,致使读者产生困惑。本文再议这个问题,一则可以进一步阐述前文未尽之意,二则可以回应陆君。

  陆君强调竖笛的使用得心应手,教学效果也好,有长期的成功经验,这个笔者没有异议,确实在实践中有一些不错的案例,还有一些地方性教材就专门推广竖笛的课堂教学。竖笛在文艺复兴时期就是乐队中最为成熟的乐器,虽然后来被长笛、短笛所代替,仍然不失为一种常见的、稳定的乐器,但是目前国内的竖笛制作精良者,据笔者的观察是较少的。出于经济因素的考虑,一般选择作为集体教学的竖笛,在质量上往往不尽人意,采用劣质产品者大有人在,因此说在乐器进课堂中需要谨慎。至于陆君提到的另外一种乐器口风琴,是比较新的乐器,在使用中效果如何,存在很大分歧。口风琴的演奏需要吹气,肺活量要大,在训练中技巧性要求不低。这里需要再说明的是,笔者在行文中提及竖笛,是因为曾经观摩过竖笛课堂,有过浑身起鸡皮疙瘩的经验,没有针对竖笛这一乐器的意思,更没有特别对某种乐器存在特别的成见。我想只要是在制作上、性能上具备较高的品质,有足够的时间证明其作为教学乐器的基本素质(这里呼吁国家成立这方面的专家委员会来做鉴定工作),都应当为我所用。但是,学校的课堂教学有一定的形式和内容上的要求,演奏技巧太过复杂的乐器、声音过小或者过大的乐器、携带操作太不方便、在使用上存在安全隐患的乐器必须慎重考虑,选择上一般都应该被排除。选择钢琴、小提琴、长笛、二胡、琵琶等传统乐器进入课堂是优先选择,良好的乐器不一定跟良好的审美教育划等号,但具备良好发声音响的乐器是审美教育的基础,这是无疑的。

  陆君提到器乐学习和唱歌学习的区别,其实这个问题没有多少辩论的必要,明摆着的事情。笔者认可某些简单器乐的学习入门容易,获得音乐愉悦效果可以立竿见影,而声乐的学习是困难的,因为好多声乐技巧的获取需要艰辛的学习过程。但是,就长期的音乐学习而言,器乐的学习过程更难一些,因为器乐是间接地表现音乐,比不上嗓子直接表现音乐更能体会音乐的韵律和情感表达。有道是“歌喉是最好的乐器”,说的也是这个意思。当然,什么要学好学精都不容易,所谓艺无止境。这里讨论的是普通的素质教育,不是培养专业人才,不是在声乐上、器乐独奏上要达到多高的水平,而是提供一种对音乐世界的介入方式。唱歌作为最直接的音乐语言,也是人的天性,比起乐器学习无疑是更容易达到目的。当然,我们这里做这一番讨论,不是要偏向哪一种方式,歌唱学习和器乐学习不可偏废,都是基础音乐教育应有之义。只是器乐的学习讲求一定的物质条件,而唱歌则不需要罢了。如果像陆君所言,乐器学习有助于声乐的学习,譬如音准节奏的培养等,恐怕未必与现实情形相符。

  乐器进课堂很难去制定什么标准,但是作为学校课程,教育官方是有一定的指导意见的,国家课程标准也有具体表述。尽管如此,目前的基础教育,很大程度上允许和鼓励老师们做各种各样的有益的尝试,但是教师们对实践经验要有理性思考,有经验总结。对乐器的选择、课堂教学方式、师资的培养、与其他课程的结合等,都是音乐老师要做出努力的地方。尤其是试验性的乐器,一定要有技术上和艺术上的依托,排除盲目性,排除诸如商业因素对此的掺和干扰,否则真的会耽误孩子们的审美教育。这个问题上,如果真要给出什么具体要求的话,有两个基本原则是不能忽略的,即因材施教和因地制宜的原则。首先是因材施教。学生的音乐天赋嗜好不一,音乐的学习也不同于其他学科有着相对统一的知识系统和学习进阶,尤其是现在的城市里,孩子们在学前有过学习乐器的经历者不在少数,孩子们的器乐基础千差万别,因材施教就显得特别重要。所以,课堂教学要么就将标准定得特别低,将器乐课堂变为一种嬉闹或者徒有形式,每个阶段都是初级阶段,乐此不疲;要么就要在教学实践上不断探求规律,形成教学体系。有条件的老师应当挑战后者。其次是因地制宜。这个原则颇具中国特色,我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经济文化发展极不平衡,同一个地区的城乡学校差别也很大。因此,音乐老师就要因地制宜,依据所在学校的具体条件来制定自己器乐教学计划和要求,不要因为条件的限制而无所作为,甚至于自艾自怨。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刘鲁民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