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唢呐缺什么?
来源:音乐周报 编辑:卢旸 2016-08-25 14:56:00
8月7日,青年唢呐演奏家石海彬携新专辑《普天乐》,在国家大剧院艺术资料中心畅谈唢呐这一民族器乐是如何在多元化音乐背景中继承和发展的。该专辑由中国唱片总公司“中唱优秀音乐家出版基金项目”资助制作出版。
传统味道浓
“这是一张传统味道非常浓的唱片。”石海彬介绍新专辑收录了《普天乐》在内的许多传统乐曲,内容涵盖了山西、陕西、山东、河北、河南、东北、四川、闽南等不同地域的多样音乐风格以及各具特色的演奏技法。作品囊括了新中国成立到2000年之间涌现出的许多优秀唢呐传统乐曲及以传统音乐为素材的创作乐曲,可以说是中华民族汉族唢呐音乐精髓的全面呈现。
“专辑大部分曲目都是比较早期的录音。录音的时候,我的老师——唢呐教育家陈家齐对录音作品的选择及录音水准,都有着非常严格的把关,尤其是在传统乐曲的风格、技法方面毫不含糊,力求保留各个地方民间风格的原貌,之后才可以加上自己个人的印记。”石海彬深刻感受到老一辈唢呐艺术家对待传统的敬畏心。
吹响容易吹好难
专辑收录的《普天乐》、《青天歌》等作品需要使用特殊演奏技法:弹音和箫音。弹音是用唢呐模拟三弦弹奏的效果,箫音是模仿洞箫,都是老一辈唢呐演奏大师赵春亭创新的演奏技法,这改变了常规指法,而且哨片要求非常硬。“掌握这些演奏技法除了下功夫没有别的办法。练习方法要对还要持之以恒,非常容易半途而废,因此能演奏弹音和箫音的中青年唢呐演奏家不是很多。”石海彬说,“唢呐演奏传统作品是非常吃功夫的。西方音乐讲究基本功,民族管乐讲究气息和嘴劲。”
周海宏曾评价唢呐拥有“小号般的明亮与辉煌,管子般的凄凉、幽咽,人声般的柔美,委婉,比单簧管与双簧管有过之无不及的灵巧”。唢呐演奏家周东朝说:“唢呐吹响容易,吹好难。唢呐的张力是其他乐器比不了的。唢呐动静大,掌控得好是震撼,掌控不好是噪音。喜庆欢快时,唢呐表现淋漓尽致,悲伤时唢呐也能入木三分感人至深。就看演奏家能否驾驭好。”
始终不放弃民族魂
“唢呐最缺什么?”石海彬认为,唢呐艺术应根植传统勇于创新,丰富唢呐创作的人文和艺术内涵,探索唢呐演奏新技法。2014年6月5日,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的石海彬在北京音乐厅举办国内首场由交响乐团协奏的唢呐协奏曲个人音乐会。音乐会上推出四部唢呐协奏曲作品有景建树的《梦-四回》、刘长远的《金声》、庞那荣(泰国)的《地球的呼吸》(《Respiration of the Earth》)和李博的《吹飞寒》,由指挥家李心草执棒,中央芭蕾舞交响乐团协奏。目前,中国唱片总公司正在制作出版这张音乐会唱片。
石海彬表示,委约老、中、青三代作曲家创作四部协奏曲并不仅仅是为了展示新世纪唢呐音乐创作及演奏方面的丰硕成果,更是努力使唢呐音乐在多元文化的背景中实现兼容并蓄,提高唢呐音乐的艺术境界,充分发掘唢呐表演艺术的潜力,力使唢呐这件具有浓厚乡土气息的乐器在城市化的专业音乐教育和音乐活动中具有更加巩固的地位。
关于唢呐作品创作,周东朝认为“应深入民间,挖掘精髓。”作曲家景建树采风时特别关注几个方面:“首先是了解当地的地理风貌,山有山歌,平原有平原的小调,然后感受气候、饮食,还要学习当地语言,音调和语调是紧密相连的;戏曲是采风重点。”景建树建议唢呐演奏者应在重视视唱练耳把耳朵练好的同时,尽可能地向戏曲学习。“戏曲是民族音乐的主根,地方戏曲综合体现了当地文化,吸收了周边的民间音乐,在地方戏曲中音乐与方言结合地天衣无缝,营养非常丰富。”中国唢呐在礼乐、俗乐的土壤中生存下来,新中国成立后进入音乐学院才开启了新的发展模式,但始终不放弃的是民族音乐的魂。
责任编辑:刘鲁民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