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没有死,死的是原来的商业模式
来源:中国艺术报 编辑:赵志伟 2016-04-24 10:44:00
“音乐产业从没死过,死的是曾经的商业模式。”太合音乐集团首席架构官、歌手郑钧如此说。日前,“音乐+”高峰论坛暨泛音乐产业投资峰会在京举行,多位来自国内音乐产业一线的业界人士汇聚一堂,结合其所在细分行业领域的发展情况,就互联网时代下的音乐产业现状及发展趋势进行了专业分析和探讨。
“专业分工”的音乐产业模式在互联网时代已经不适用
在乐视音乐CEO尹亮看来,工业化时代的整个音乐产业细分为各个子行业,如运营录音版权的唱片公司、运作词曲版权的版权公司及艺人经纪人和平台型的艺人公司等,西方国家都做到了极致。“但是,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这些行业之间已经构筑起了很高的细分行业壁垒。”尹亮说,这种行业壁垒会造成商业模式创新的困难,“一个很明显的现象就是业务的不停叠加,在单纯横向扩张下,公司的模式很难有实质性的改变。此外,唱片公司、版权代理公司等产业细分下的相关公司,因为单纯的业务合作关系并不能让他们各自产生的价值流通起来。”尹亮认为,“还有一点就是用户的需求被压抑。目前,整个用户需求非常单一,即使是像听歌、购票这样基础的服务都是割裂的,用户需要通过很多服务供应商才能完成自己的音乐需求。整个音乐产业的模式和用户体验,在这样的产业结构下无法创新。”因此,尹亮指出,基于“专业分工”的西方传统音乐产业模式在互联网时代已经不适用了。
郑钧多年“战斗”在音乐行业第一线,他说西方音乐产业原来的商业模式非常成功,但在国内由于处于音乐产业链根源的词曲作者不受重视,实际地位长期被边缘化,导致中国词曲作者队伍整体生存艰难,“比农民还可怜,农民看天吃饭,而词曲作者基本上看唱片公司脸色。”好在互联网时代来了,郑钧认为,原来的商业模式肯定得死,“不过我纠正一个观念,音乐产业本身从来没有死过,死的是各种商业模式。那么,原来商业模式死的原因在哪?在于产业环节太多,剥削的比重太大了。”郑钧说,当互联网冲击传统音乐产业模式的时候,很多人觉得靠盗版起家的唱片公司把音乐行业毁了,其实毁的只是唱片公司的原有产业模式,而互联网对于“音乐+”本身是一个巨大的机会,“因为互联网的核心是去除中间环节,而传统的产业模式是依存中间环节”。
“音乐成为超级广告片会更有价值”
“现在整个网络流量的生态里面,‘网红’在最底端,量最大,中间是偶像,顶端是明星。”平民造星项目偶像计划CEO何怡指出,这是互联网时代“粉丝经济”的新玩法,偶像更多是歌手,有男团、女团;明星则更多是通过影视综艺节目走红的,他们的数量现今越来越少,打造的难度也增大了。“打造偶像现在有两种比较经典的模式:一个是韩国的练习生模式,另一个是日本的养成模式,通过短期培训后登台,让粉丝参与其成长。”何怡说。“音乐应该作为超级广告片,通过养成偶像、培养粉丝,然后促使粉丝花钱购买与偶像见面互动的机会。”何怡认为,音乐如果能够成为超级广告片,免费推给用户,“我相信其常规价值比直接从用户收钱,会更有价值”。在何怡看来,传统音乐公司推出的偶像,不能真正把握“粉丝经济”的着力点,“粉丝的‘刚需’一定是见面和互动,想见到偶像,跟偶像互动,并进一步建立关系”。何怡以近年来红遍网络的直播为例,认为偶像的直播时间要短,太长容易掉价,“直播是引流的方式,先做广告片,从第三方、外部平台圈粉,然后用粉丝‘刚需’的东西、别的平台没有的东西引流,引流到一个地方再提供后续变现的东西”。
小旭游戏音乐CEO卢小旭非常看好ACG领域(指动画、漫画、游戏的音乐)。“这个领域在日本是非常成熟的产业链,也是音乐直接产生收入的一个很重要的领域。”卢小旭说,2015年其所在公司做了六七场游戏动漫的音乐演出,通过售票及一些游戏公司的赞助,基本能达到盈亏平衡的状态。兰亭数字联合创始人庄继顺分享了他对音乐VR(虚拟现实技术)商业机会的畅想。“关于VR的商业化,今年我们进行了全面收缩,主要聚焦在两个领域:一个是泛娱乐产业,另外一个是直播,直播包含体育赛事和演唱会的直播。在我看来,这两年的直播当中用户付费习惯和培养相当不错,而且我非常看好在直播当中的用户付费。”庄继顺说,“如今VR技术在音乐层面的应用和一些技术已经相当稳定了。在商业逻辑上,一场演唱会若以人均1000元的票价计算,现场门票收入能达到3000万元就够多了,“但虚拟现实让你这个演唱会有无数人同时在看,在线的话不需要付到1000元的票价,而只需要付1元、5元或30元,就能感受到60 %或70 %的现场VIP体验。”庄继顺说,通过尝试印证,用户是接受的。“在整个音乐产业,VR化落地最快的是直播,而且直播不会成为绊脚石。”庄继顺认为,VR是一种新的体验方式,它在很多行业很难成为用户刚需,但在直播领域非常符合用户需求。
互联网时代下的中国音乐商机无限
Lava Radio创始人陈曦,对互联网时代的听歌场景变革格外关注。陈曦说,在生活中,咖啡馆里会放音乐,很多人睡觉的时候会听音乐,运动的时候需要音乐,包括看书甚至写一个方案的时候都会有这样的需求,“这些场景,是人们生活里面各种的片断,是更加即时性的需求,而且需要具备功效,所以对音乐的要求很高。”但是,陈曦分析目前市面上一些音乐产品的结构后认为,很多音乐产品都不是被动收听的方式,“而被动收听是不能忽视的,在很多场景下,人们需要各种交互体验,不单是硬件和软件,也不单是内容,而是希望在场景方向上,有专业的内容和硬件一同来服务于我们的生活”。“人们在90 %的时间里不方便寻找音乐,比如在路上,在运动中不方便操作的时候,这就需要有一些场景性的专业推荐,以及专业的硬件来满足。”陈曦说,经过调查统计,90 %以上的大众用户每年能够收听到的单曲不超过100首,除了个人喜好,主要也是因为主动搜索的机会非常有限。
总体而言,业界人士普遍认为,互联网时代下的中国音乐商机无限,已经来到了一个很好的时期。“国家对于音乐产业的支持,尤其是对于版权保护方面的举措,对于音乐产业的发展尤其是原创音乐来说是一个非常大的利好。”摩登天空CFO李俊表示,国家之所以把音乐产业的发展提到很高的程度,就是因为现阶段人们在精神层面上有了更高的需求。
责任编辑:刘鲁民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